他山之石||(田恒三)儿时黏蝉趣事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儿时黏蝉趣事
文/田恒三
社会发展与进步,大小文化活动场所星罗棋布,包括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可供孩子选择的项目多。但在上世纪九0年代,不论城乡,文化娱乐还有些贫乏。我们乡间孩子除了玩耍捉迷藏、打水仗、斗弹弓等游戏,黏蝉正是其中最钟爱的节目。
在我们村子后面的半山坡上,长有许多枝繁叶茂的高大树木。秋天来了,天气凉爽,此起彼落都是秋蝉鸣叫。这些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一缕色彩。只要听到蝉鸣,心生欢喜。一到清早,匆匆下床相约几个同伴去半山坡黏蝉。
用于黏蝉的工具简单,一根三、五米长短的竹竿,再绕着竿尖缠上一层薄薄的“生胶”。生胶是一种未硫化的橡胶胶料。用生胶制作的鞋底胶皮软,弹力大。我们黏蝉用的生胶,就是利用撕下穿烂了的生胶鞋底,用火慢慢烤软当黏胶。这生胶黏力很强,绕在竹竿竿尖的黏胶,只要触及秋蝉的翅膀,秋蝉便难以飞脱。
当年收买废品人多,有个壮年人叫朋叔,他时常挑一对大竹箩穿村过巷。他边走边吆喝:“收鸡毛、鸭毛、鹅毛囉,每斤一毛钱!”叫喊得最大声的,却是下面的话,“收生胶鞋囉,每对三毛钱!”三毛钱不算小数目,那时买一对新鞋大概一元几角钱,鞋子质量特好,能够穿几年。
我们与朋叔约定,请他将收到的生胶鞋转让。听到朋叔叫喊声,我们纷纷围在他身边,想在大竹箩捡出生胶鞋。有时空空如也,朋叔歉意地说:“朋叔只要收有生胶鞋,第一时间给你们。”他三毛钱收到生胶鞋,也只是收回我们三毛钱。看似朋叔当作义务劳动,多年后与朋叔见面问往昔,他爽朗地说:“那些年能帮到你们孩子的是这个,我尽可能帮吧。”
走在半山坡上,我们同伴各自拿着竹竿,放轻脚步靠近有蝉声的大树。秋蝉一般泊在主干。我慢慢举起竹竿伸向秋蝉。毫不察觉的秋蝉仍在鸣叫。忽然蝉鸣尖锐,已给黏胶死死黏住了。个别秋蝉比较警惕,听到些许风声传来,便张开翅膀飞往远处。
村里有位长相斯文的中年人。大人叫润老师,我们叫润叔。听说润叔曾在城市做老师。他为何离开城市返乡下务农?大人对我们含糊其辞,显然事出有因。
润叔是黏蝉高手,那天润叔路过,他望见一棵树干上面有蝉,他接过竹竿,动作极快往上一伸,鸣叫正欢的秋蝉顿时“落网”。不过片刻功夫,由炎子捧着的一个织得密实的竹笼,里面已有几十只秋蝉。
我们放下手里竹竿,跟在润叔身后看黏蝉。每当润叔黏下秋蝉,我们就会忍不住鼓掌。润叔示意说:“不要高声嘈杂,会惊走了蝉。”
我们乖乖地不吭声,转而分散寻找大树上的蝉,回来告诉润叔去黏。往树上仰望时间长,眼睛痠脖子疼。润叔见状要我们休息,他放下竹竿,忽然望望大树说:“你们会背唐诗人李商隐的《蝉》吗?”我们摇摇头。润叔就说:“背熟唐诗长知识。这样吧,我背诵一句,你们学一句,好不?”我们当然乐意。
于是,润叔小声吟咏:“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当时对唐诗其意及文字根本不懂,但小孩子凭着记性好,不用多久即已滚瓜烂熟。多年之后,仍对李商隐的《蝉》印象深刻。
接下来,润叔换上一圈黏胶,站起身正要黏蝉。站在树下观察蝉鸣的常仔开声问:“润叔,我看见秋蝉鸣叫时,好像正在挺胸翘尾呢。”
润叔沉思片刻说:“润叔幼时读书也似你们年龄,语文老师就是叫我们背诵李商隐的《蝉》,引申开来讲蝉事,还做小实验。你们不妨再去观察蝉鸣。”
我走到树下悄悄看树上面的蝉。不说不留意,果然看到蝉鸣时“又挺胸又翘尾”。我们再次围拢润叔身边,他接过炎子手上竹笼,拿出其中一只秋蝉。我低头聆听:“秋蝉是用肚子发出声音吗?”润叔接话:“你仔细看看蝉的肚子,是不是靠肚子发音?”我将秋蝉反转,看见蝉凹部两侧各有一片鱼鳞似的硬壳,像盔甲一样,里面有一对透明薄膜。只要蝉在鸣叫,薄膜随之颤动。
润叔解释说:“这是公蝉,那块透明薄膜腹是它的响板。公蝉腹部的发音膜收缩振动,就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声音。没有响板的母蝉如哑巴,所以叫不出声音。”
他很认真地又说,通过课本学理论,课外接触是实践。要想了解蝉的特性,就得通过细心观察,学会结合实际多实践,就能掌握到更多有用知识。
平时要是黏得秋蝉多,且炎子的爷爷在家,他总会主动捧回家里由爷爷帮忙烧烤。他爷爷一直在国营茶楼做厨师。爷爷随意在蝉身涂抹自制的酱料,放在火上一烤,味道喷香,流遍了整条村巷。
在我们长大的日子,我们才知道润叔当年在城市并非任老师,而是担任某个机构负责人。但在特殊的年月,他由于仗义直言,被人诬陷拉去批斗。他迫不得已放弃公职回乡务农。
时间一晃,已是四十多年。前年初秋邂逅移民海外与儿子团聚的润叔,润叔依然精神矍铄。
想到远去的黏蝉旧事,询问他的黏蝉技术何来?润叔乐哈哈说:“哪敢讲技术,无非是一个快字!这是我爷爷教我的小本事。”
投稿作者敬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采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