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城市与书店:谁又能够离得开谁?

昨晚入住书舍时长长的巷子里除了我们没有别人,路灯昏黄,两侧民居也没有多少夜窗透出灯光:苏州是个睡得很早的城市,起码在老城巷子里是这样。

早晨出书舍小转一圈,发现所居之处业已深入古城深处,白墙灰瓦,河水绕城,小桥慵懒,石径空空。回到书舍门口,见门牌门铃门阶门花门草门灯,组成了一幅别致小景。刚才在前厅还看见书舍的广告标语,叫“可以住的书店”。

昨晚我们围绕绿茶《如果没有书店》在慢书房探讨书店与城市话题,惜谈兴未尽而时间已到;后穿街度巷,下榻“可以住的书店”;一早醒来,又暗惊人已在老城血脉中——这匆匆行止,何尝不是昨晚“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话题的延续与印证?

如果没有书店,城市会暗淡几分,失色几许。可是如果没有城市,书店又安在哉!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而更多的大小书店、特色书店的存在,又会参与涵养城市的性格,丰满城市的气度,润泽城市的灵魂。城市与书店,应该是相爱相融的。一旦一座城市舍弃了一家书店,或一家书店远离了一座城市,就意味着一定发生了城市与书店之间的不相知或不匹配。在书店面前,城市不能太冷漠;在城市之中,书店不能太孤僻。说到底,书店与城市,谁又能离得开谁呢?所以昨天晚上我说,绿茶这本《如果没有书店》,与其说是替所有书店向所有城市提了个问题,不如说是在城市、书店和我们读者之间开启了一个话题。借助书里书外那些书店的生生死死,我们其实更应该讨论的是书店与城市和读者之间如何才能融成一个可持续的良好生态。

对了,一个良好的城市读书生态的建立,还需有一个专业人群的加入,那就是出版发行界。他们是书籍的发现者、策划者、催生者、编辑者、设计者、生产者、传播者、营销者,没有这批人的存在,读者与书店与城市就少了“文化续命丹”,城中那些没有方向的梦想、没有刹车的引擎、没有良知的技术乃至没有自由呼吸的空气就可能越来越多。

所以我羡慕苏州城中还活跃着一批这样的人,像旧书业星辰级人物江澄波,梳理文献城脉、传播一城斯文的道路级人物王稼句,还有致力于以书籍之美深挖城市美学内涵的标志性人物周晨。

上午我们曾在上图中行走。我们是要去游览北寺塔吗?非也。我们去找周晨,和他聊聊书籍设计之类的事。

见面不久,我就开始打听他这些年的书籍设计成绩。我说,《泰州城脉》,《苏州老行当》,《墨刻》……“中国最美的书”你都获过四五个了吧?

他用眼睛笑了一下说,九个!

记得我是2010年代初在上海书展期间认识周晨的。当时我在展览中心附近摆了一桌流水席,各路师友来来去去,从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来都有欢声笑语。后来我不断在深圳、上海、贵阳等地见他,在苏州见他这还是第一次。可他是属于苏州的。他竟然都领了九回“中国最美的书”奖了,这还不算那次“世界最美的书”。

他说他会花两年多时间,再为苏州设计一本书。是一本关于“苏州码”的书。他已经搜集了大量文献,差不多可以动手做了。

他是如此喜欢苏州,连探索点新的艺术语言,他都不假外求,跑到院子里撇几片芭蕉叶他就开始异想天开搞创作了。看看下面几幅“残存”在他工作室的作品——

这些作品还没最终完成。这样的作品可能也没有完成那一刻。每一幅作品都没有固定形态,换个呈现方式一幅“新”作品就诞生了。这种以蕉叶+宣纸+水墨为材料的作品,目前还没有个名字。我说,可以叫做“蕉墨”。他没吱声,这意味着他绝不会采纳的。

周晨的个性就是这样,他按自己的艺术观来设计书籍,他有自己的创作节奏和灵感源泉,他不追赶时尚,他只愿意沉浸、沉静在苏州城中,说自己的语言,做自己的作品。

他设计过一部对开大书,冷冰川的画册,几十公斤重,翻阅一次相当麻烦。他工作室楼上就有一套。

王道说,咱们看看那部大书。

周晨面露难色,说,得两个人从楼上搬下来啊!我宁可给你买张高铁票,送你去上海张爱玲故居去看,那里有一部,正在展览。

那里这些天不仅仅展览这部大书,还在展览迄今周晨所有的书籍设计代表作。

下午,奔赴此次苏州之行的重要一站——诚品书店。苏州诚品在工业园区。这个园区我有十几年没来过了,此次走马观花,只有一个印象:这哪里是什么工业区,这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啊!

诚品就坐落在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核心区域。甫一进门,一种熟悉的气氛就回来了。

诚品生活结束深圳运营已经几个月了。此刻我在苏州目睹四层诚品空间的层层热闹,难免心中别有一番滋味,进而继续思索城市与书店的关系。

今天王道夫妇一路陪同,很是辛苦。晚上稼句兄又特意拉我们掺和进了另一个饭局。放心,我已经说好了,稼句前天就打招呼说,四号晚有一个饭局,时间你们给我空出来。

昨晚我忍不住问了一句,稼句,四号晚上是什么饭局?稼句说,苏州一帮书人聚会,我要参加的,你们也参加,有位子的,给你们留了位子的。

究竟是什么样的苏州书人,他没说,我也不好再问。

下午六点多,王道夫妇送我们到了聚会地点。我们在约定的房间外略一徘徊,马上一个声音自室内传来:大侠!欢迎。

我连忙循声而去,发现稼句还没到,叫我的那位先生我却从来没见过。房内其他人我也一概不认识。很奇怪,我一点没有陌生感,因知道都是书人,一时甚至生出几分宾至如归的感觉。很快他们的身份就清楚了,我说,原来苏州旧书江湖各路大佬都到齐了!惭愧惭愧,幸会幸会。

你道都有谁?实话说,我这会儿还不能一一对号入座,只知道苏州数一数二的古旧书店的老板到了,几位著名藏书家到了,苏州博物馆和苏州图的古籍专家也到了。

我一时心中纳闷:苏州究竟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旧书店?还有多少我尚无缘结识的藏书家?

正郁闷中,稼句驾到。东道主高喊一声:开喝——

他们这就喝上了。三杯过后,只听得他们谈的都是些当年“吴中文献展”的盛况与传奇,另有新的“吴中文献展”的设想与畅想。我听得入迷,顺便问了问当年“广东文献展”的情形,心里不免越想越多起来。

(0)

相关推荐

  • 神奇的书店在哪里?我想把他们都画下来!

    绿茶按|最近没机会出去拍"神奇的书店在哪里",就翻看电脑里保存的书店照片,有些是以前逛过自己书店,有些是网上看到保存下来的,还有一些根本不知道书店在哪儿.这些都是神奇的书店. 松林 ...

  • 与其到景区扎堆,不如一头扎进诗歌里的「远方」| 书店打卡

    在每个城市里,书店总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有趣的灵魂在这里汇聚, 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思绪闪烁着神奇的光芒. 最近,追风发起#不再像碎片一样活着#的活动,在这个碎片时代,再认真说说读书的事. 上 ...

  • 胡洪侠|如果没有书店,城市将会怎样

    昨夜二更到苏州.托朋友王道订的酒店,说是在相城区,原属苏州郊县.果然下高速不远就到了,前后远离城市灯火,只有酒店大堂灯火未熄.今早下楼早餐,才发现酒店原来在湖边,风景竟然甚佳. 今天王道做导游,踏访苏 ...

  • 中国最美免费借阅的四大图书馆,你打卡了几个?

    最近看到这样子的一句话:读书和赚钱,才是一个人一生最好的修行,前者使人不惑,后者使人不屈,两者结合起来,才算真正的不困于世,不流于俗.是呀!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那就沉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 ...

  • 在古旧书店打卡的这些年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08日 B07版 朱赓荪 因为偏爱历史,所以我是苏州古旧书店的一名常客,如今家里积藏有近四千册书籍,其中五分之四都是从这爿书店淘到的. 当年去"打卡& ...

  • 李泽众:苏州访书记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 --送人游吴 诗词情节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本人很喜欢诗词,特别是带城市的古诗词,背诵了很多,每次出发的动力是为了一句诗,奔赴一座城.今年年初在脑海 ...

  • 胡洪侠| 《深圳书店“阵亡”录》开始征集线索

    [此文写到最后,突然产生征集深圳"阵亡"书店名录的想法] 深圳报业大厦新闻眼的某时某刻.图/夜书房资料 先顺着昨天公号内容往下写-- 苦想多日,没有弄清这套远景版"世界文 ...

  • 胡洪侠|1984年,我曾经写过的那家书店

    今日新华路一景.夜书房图片. 前几天衡水盘桓数日,常有人问:衡水变化大吗?我说,不是变化大不大的问题:对我而言,这几乎是一座全新的城市.这个"新",已经无法用变化大小描述. 你的意 ...

  • 胡洪侠| 范用存牍中的姜威往事

    <范用存牍>,汪家明编,北京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一版. 此书一套四册,收范用先生存友人来信1800多封.全书按通信人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书后附通信人简介."H-L" ...

  • 胡洪侠|董桥《文林回想录》

    疫情不仅减损人情交往,也耽误书缘缔结.一国之内,因为有诸多电商平台助力,喜欢的书还可以照买不误:一涉境外,麻烦比天大,检疫防疫之严,海关有如"鬼门关.我当然支持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 ...

  • 胡洪侠| 台静农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实难”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北京三联1991年5月版. <乡愁的理念>1991年5月出版,整整一年以后,1992年5月11日,我才买到一册.书中48篇散文小品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有段 ...

  • 胡洪侠|“童年”之后,“读者”也消逝了

    <读书的挽歌--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美]斯文·伯克茨著,吕世生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版. 今天想重述一下30年前的一堂课.那是1992年的秋天,一位名叫斯文·伯克茨的教 ...

  • 胡洪侠|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港台版“书之书”|之七 “活在书堆下”

    这些天扶助一万多册书陆续走进纸箱.同事问是否需要帮忙,我坚拒.收拾藏书是自己的事,岂能假手于人? 一本一本自书架上取下,翻翻,或不翻,扫一下封面,迅速考虑眼下的分类.分箱,和日后的分楼层.分房间,然后 ...

  • 胡洪侠书话|以一本大书,致谢深圳的大美

    <南寻深圳>序 2014年10月16日 2012年夏,<晶报>创设"独唱团"系列专版,邀请资深编辑记者以专栏作家姿态披挂上阵,在自己擅长领域每周发言,靠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