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无法抹去的记忆

无法抹去的记忆

袁福成||江苏

在全民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国上下正在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之际,党和国家又层层召开会议,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是共产党人永恒的目标和追求。当贫穷正在远离、全民小康和现代化的生活即将成为现实,上世纪九十年代留下的、和盐阜老区有关贫穷的见闻,至今难以忘怀……

九十年代初,刚刚从学校进入地级市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具体负责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推进工作,就有更多的机会走进苏北农村边远镇村、学校和寻常百姓之家,有更多的机会直面贫穷和落后,有更多机会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是多么艰巨迫切和任重道远!

故事之一:极度贫困的“非常8+1”之家。

九十年代中期,盐城市的“普九”工作进入收官攻坚阶段。尚未通过达标验收的学校,大都集中在北三县(响水、滨海、阜宁)的边远乡镇。前期的工作重点是力争硬件建设基本达标,后期的工作重点是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防止在校学生的流失。为调查学生流失的成因并动员流生返校,我们来到某边远乡镇的“非常8+1”之家。

这里的“非常8+1”,与军队、军人毫无关联。说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全国推行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之下,连续生了九个孩子,九个孩子中,老大至老八均为“金花”,老九是唯一的男孩。老百姓说,他们家“八朵金花,一个带把”,被戏称为“非常8+1”之家。

来到他们家之后,才真切知道什么叫家徒四壁。大门朝南的两间低矮的土墙草屋内,外间支着锅灶,放着水缸。一张破旧的方桌上,杂乱地堆放着碗筷,几条高矮不一的旧木凳围在四周,一位约摸四十来岁的农妇,领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嬉闹其间。房间内,土坯垒成一尺多高的两堵矮墙,将房间隔成两个相对的长方型空间,根本没有床的影子。就在空间的泥土地上,先铺一层厚厚的稻草,上面加一层用芦柴和草绳编织而成的柴帘,再加一张蒲席,这就是供一家十一口人日常休息用的两张“床”,“床”的南北靠墙处,分别放着六个和五个用麦枯杆编成的枕头,供大小十一口人就寝时使用,房间内的光景,相当于早年“号子”里才有的大通铺。九个孩子岁数间隔都在一至两岁之间,该去学校读书的,读了一两年,能写姓名、能基本识数后马上辍学。该户既是远近闻名的超生户、贫困户,又是全村组的重点流生户,一个家庭就有五名流生。当年的国家也不富裕,无力全额承担农民医保和社保,养儿防老是老区农民的唯一选择。尽管国家通过计划生育严控人口过快增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对农民而言,只生一胎,就有一半左右的家庭生不了男孩,断了香火事小,断了老年农民的生计事大。育龄农民夫妇普遍抱着生不了男孩绝不罢休的决心,和国家的计生政策默默对峙着。多数超生户在二胎或三胎就有了男孩,而这个“非常8+1”之家,偏偏连产八朵金花也未见男孩的踪影。已经都到这个份上,还在乎再多生一个?到第九胎终于如愿以偿。孩子越生越多,负担越生越重,家境越来越穷。开始乡计生办及村组共同对其罚款,到后来,这个家庭连生计都难以为继,哪有多余的钱来缴罚款?让他们去做绝育手术,夫妇俩投河上吊宁死不从,计生办也束手无策,只好听之任之。

为了动员五个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县、乡、村、校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免除了该户所有孩子入学的全部费用,通过“大手拉小手”结对帮扶,通过发动城里学生点对点捐款捐物扶持,终于才使这个家庭的所有孩子如期入学并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故事之二:极度闭塞的“三不到”乡镇。

在北三县,就有一个被老百姓戏称为“三不到”乡镇,日本鬼子扫荡不到,国民党收税不到,连共产党开会也不到。因交通闭塞,常常无法按时收到开会通知,有时候等到会议通知送达,要么时间紧,已无法如期赶到会场,要么会期早成过去。

1995年春,我率队前去该乡督查义务教育推进情况。该乡地处废黄河黄泛区内,黄河夺淮入海,该乡成了四面临水的孤岛,与外界保持联通的,仅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虽有几处渡口,也只能晴通雨阻,有线电话和广播也时断时续。早年的交通闭塞,使该乡几乎成了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进入乡政府所在地,给人的印象是时光倒流了好多年。乡政府所在地,全无集镇的模样,仅仅是规模稍大点的村庄而已。街上无一家象样的旅店,文教助理只能在家中进行公务接待。午饭之后,文教助理向我们汇报工作情况更让我们吃惊不小。在这里,最好的房子的确是学校,都是在推进普九过程中,用省、市、县下拨的专款新建的。校内的课桌坐椅、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也都是由省、市、县按标准统一配备的。该乡最突出的问题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严重低下,仅为规定标准的一半还不到。因为交通闭塞,条件艰苦,师范学校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意来,通过组织强行分配派来的又无法留住,单身大龄男女青年教师连对象都不好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本地又无资源可以利用,结果本地的部分流失学生,却流进了教师队伍。初中的流生到小学高年级当了代课教师,小学高年级的流生到低年级当了代课教师,所有代课教师的月薪都不足百元。数量有限的合格教师只能集中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三毕业班级。合格师资严重缺乏,根本谈不上抓教育质量。为了改变这一地区教育极度落后的状况,我们市、县共同商量,一方面采用分别派员轮流支教的方式解决该乡师资严重匮乏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加大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力度,从该乡选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市内的中等师范就读,毕业后回乡执教。与此同时,加大对该乡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多管齐下,终于使该乡的教师学历达标率基本达到义务教育验收的下限标准并通过了省级验收。

故事之三:极度奇葩的农民“太监”说。1994年,为了切实提高江苏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中小学常规管理水平,省教育厅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常规管理二十八条》,为落实这一规定,我们专门组织了“常规管理千里行”突击检查活动。自带车辆和摄像设备,自行按排食宿,事先不打招呼,不让县、区教育局派员陪同,分若干小组随机到学校突击抽查,对常规管理混乱的学校进行公开爆光。爆光后再对整改情况进行飞行复查。当我们来到与淮安、涟水交界处的一所已经被点名要求整改的乡镇中心初中时,常规管理混乱状况几乎没有丝毫改变。秋学期已经正式开学一周,该校教室的窗子玻璃,依然布满大大小小呈放射状的破洞,没作任何维修;教师办公室的座椅,假期中被两位老师借回家办喜事,开学一周后仍未归还;教师办公室地面到处布滿香烟过滤嘴;下午第一节课就有四个班级的任课教师缺席。校长得知我们来校突击复查,哭着求我们不要摄像。我们觉得该校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有必要和该乡分管乡长当面交换意见。该乡长先作了简单检讨后便开始诉起苦来。

他说他们乡在盐城属典型的“边疆”地区,贫穷、封闭、落后由来已久。原本由单一汉民族聚居,现已有二十多少数民族女性成员加入,成了多民族杂居。这些来自广西、云南、新疆、西藏等边陲省份的女性,大都是本地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花钱从人贩子手中买来的。不少被贩卖者得到本地人的善待后并未逃离,就在本地生儿育女落地生根。此后,又把自己亲朋好友中的女性介绍到本地。乡长还介绍说,该乡还有一位农民“太监”,有一家三兄弟,因父母早亡,家境贫困,三兄弟共同出力,帮老三娶了媳妇,但条件是老三家要为打光棍的老大、老二各生一个孩子,长大后过继给他们养老送终。老三婚后生了一男孩,乡、村计划生育小分队天天登门动员老三夫妇去做绝育手术,因为和老大、老二有约在先,老三夫妇坚决不从并成功外逃。但计生小分队天天登门闹得鸡犬不宁。三兄弟觉得如此下去也扛不了多久,私下合计让打光棍的老二代替老三去做绝育手术,因为弟兄俩岁数相差不大、长相又特别相近,故意让人向计生小分队透露老三已溜回家的消息,私下里让老二穿上老三的衣服躺到老三的床上休息。计生小分队不知其中有诈,派人到老三家中拖了人就走。老二先假装反抗,然后决定服从。此后,老三以绝育手术失败为由,理直气壮地生了二胎三胎,计生小分队一直被蒙在鼓里。直等孩子大了,三弟兄才说出当年实情。此时,老三家的“超生”,生米已然煮成熟饭。光棍汉老二没有结婚却主动去做了绝育手术,“二太监”从此成了老二的别名。分管乡长向我们讲述此类奇葩故事,其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对该乡学校常规管理混乱状况的再次爆光能网开一面。让这样的人来分管教育,我们一行人既无言以对,又感慨良久。贫穷不仅扭曲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作为,更扭曲人们的想象和认知!贫穷一日不除,愚昧和落后将世代相袭。长期的物质上的贫穷,必然导致人们精神上的麻木。后来,我们协同县教育局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对不称职的校长和分管乡长坚决予以撤换。

上述和贫穷相关的久远故事,如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人们一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虽是革命老区当年存在的个别现象,但实实在在就摆在我们面前。在全国都在向小康和现代化高歌猛进的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党和国家坚持把脱贫攻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紧抓不放,的确是富有远见卓识的英明之举!贫困不脱,愚昧不除,现代文明和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就难以实现!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公务员,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退休后撰写的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刋、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

(0)

相关推荐

  • ​黄坤南:《等你救了我之后,我才灭了你》之续篇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自作孽,不可活(小说)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宜昌边边(216)

    △借用照片示意 二一六.伏击 冬ri的白天,在峡.谷之中的东巩还看得见一点红se,那是重新占领这座小镇的国.军在大树上系着的一面青天白ri满地红的旗帜在风中猎猎的飘动,不过翻过一座山,就只能看到一些黑 ...

  • 保定这13条老胡同,背后都是动人故事!老保定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保定几乎每一条胡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胡同仿佛在诉说着保定的历史风情.保定胡同之名丰富多彩,既质朴又形象,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胡同渐渐被人们淡忘,甚至早已无处寻 ...

  • 【习作】内蒙古|耿明瑞《无法抹去的记忆》|指导教师:祖月霞

    作者:耿明瑞|指导教师:祖月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一小五年级2班]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无法抹去的记忆> 掌声,是对你做事的一种认可与肯定,是对你所取得成绩的一种鼓励,每个人都可以 ...

  • 【习作】内蒙古|张洛源《无法抹去的记忆》|指导教师:刘慧英

    作者:张洛源|指导教师:刘慧英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五小五年级3班]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无法抹去的记忆> 大家都有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吧!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无法忘却的小故 ...

  • 陆文三 | 三月三,难以抹去的记忆

               三月三,难以抹去的记忆 三月三是黄田畈的大会场,以前是庙会,现在已经演变为物资交流大会了. 在小时候,我感觉三月三的会场很大,卖的东西很多.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三月三碰上周 ...

  • 无法抹去的记忆

    记得有一天中午,妈妈像往常一样在厨房做饭,我在卧室看书.突然,妈妈高声喊道:"小吴,去到楼下买瓶酱油吧." 让我自己去买酱油,没搞错吧!我可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超市买过东西呀! 于是, ...

  • 历史无法抹去的记忆——连环画

    王叔晖 ( 1912 -1985 ),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她自幼喜欢绘画,十五岁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师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习画.她天资聪慧,勤苦好学,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 ...

  •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二十二之:抹去的记忆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二十二: 抹去的记忆   戈衍东   1963年,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已大有好转.当年麦季收成不错.大秋作物长势特别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

  • 时间要抹去的记忆,在他的画里重现了!

    爱德华·拉姆森·亨利 (Edward Lamson Henry,1841年1月12日- 1919年5月9日),简称E·L·亨利,生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美国画家.17岁时去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在 ...

  • 南正街:老岳阳人无法抹去的记忆

    岳阳南正街,原名南十字街,据有关记载,在明朝以前,这里是一条不足百米的乡野通道,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到上世纪60年代,北正街与南正街连成一体合称南正街,再晚些时候,这一线才改称洞庭南路. 40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