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叶震霄||安徽
荀子在《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万物中的一物,一物之一面而已。因此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亦或是在工作中都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或许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或更好的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懂得了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很难理解的问题变得很容易理解;会让很难解决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之道。因此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是一种生活/学习/工作的智慧。
今年春节回家过年,母亲发现我儿子吃饭时碗里总有很多饭粒吃不干净。老人家总觉得这是一种浪费,于是就不经意的跟儿子说:你现在这样吃饭老不吃干净,要担心将来娶个老婆脸上长麻子。以前我们也老是教育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结果儿子古诗背得很溜了,但吃饭浪费依然如故。今天老妈的一句话就立马引起了孩子的担心,以后只要看到他吃饭不干净,妻子就会提醒儿子,要担心以后娶个麻子做老婆,结果效果很好。想起了小时候,小孩都喜欢玩火。被老妈看到了就会被提醒:白天玩火,担心晚上尿床。只要玩火我尿床了,母亲便会狠起心来打一顿。结果火是不敢玩了,但尿床依旧。在餐桌上要懂得尊老爱幼,要老人,大人先端碗小人才可以端碗吃饭。小孩哪里懂得这些餐桌礼仪,肚子饿了端起碗来就吃,讲道理也往往是对牛弹琴左耳进了右耳出。于是吃饭前母亲一定会讲:小孩子是不能吃开锅饭的,吃了开锅饭脑子就会变笨。于是为了让自己能聪明一点,我们都不敢吃开锅饭。要等到大人先吃了,才敢动筷子。这些完全不同于现代人的教育方法或许是中国人几千年总结流传下来简单又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不是也是我们教育理念的又一个角度呢?
曾经听课时听过这么一个案例,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一个美国老板要在操场上找一根缝衣针,于是请来了好几个国家的人来找这根针。首先是英国人来了,一句话也不敢说,围着操场转了几圈,放弃了;后面进来的是一个法国人,看到操场边上摆了红酒,蛋糕。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喝了红酒再吃蛋糕。然后装模作样的在操场上绕一圈走了;接着德国人来了,他带来了皮尺和标枪。进场后认认真真的在操场上打起了格子,然后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找针;最后是中国人进来了,中国人进场后并不急于找针,而是先问美国老板,这根针是谁扔的?站在哪里扔的?是朝什么方向扔的?先搞清楚这些问题后,划定重点,朝重点努力。中国人是先把针背后的故事搞清楚了再来想如何找针。在这场工作中几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也就不同了,结果和付出的代价自然也就不同。
十多年以前,我刚从学校毕业曾经在江西的农村有一段工作经验。在农村时看到有些家里老人去世了,白天子女披麻戴孝极尽悲痛。晚上又要请个乐队来欢歌,高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就很不理解,小时候读《弟子规》不是讲:丧三年,常悲咽。不是要很哀痛吗?怎么会讲是个好日子呢?后来随着见识的增长,文化的累积。特别是看了道家的书,了解到道家的庄子在他最亲密的妻子去世后,庄子在家里为妻子的去世“鼓盆而歌“的时候。一下子明白了: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死亡只是人从有走向无而已,既然是从有又回归到无,不应该庆祝一下吗?儒家的悲咽讲的是伦理,道家的鼓盆而歌是从生命的有无角度来看。这个时候,换个角度来看生命都可以看得很淡然。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转换角度来看的呢?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叶震霄 1980年出生于安徽歙县,现定居于浙江省嘉兴市在某大型台资企业担任部门经理。红学爱好者,喜欢写作。偶有作品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