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科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了解、“知道”周围的世界
这样,你就能保持 conscious 并且 prescient
(向上滑动启阅)
致亲爱的你:
Hi,见信如面!今天我们来品读一本经典:《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相信你早已读过,我们一起回顾。欢迎开启阅读,当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计3547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昨天将公号的栏目改成了:创业、读书、成长。并根据自己的创业实践需要列出了阅读的书单和计划,开始践行“理论与实践的来回穿梭”。
第一本,必然是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柯维坚信,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原则一定存在,寻找的过程是一种智慧。
他尤其反对的是那种在屋顶上叫嚣着的人的观点“没有什么是唯一的,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没有什么能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上保留下来!所有都是新的!过去的原则早已过时!”
看到这里我感同身受,现在确实是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而且黑天鹅事件频出,于是,上述这样诉诸无知的论调以及怀疑论、犬儒主义日渐风行,越来越多的人向其妥协。是的,这些话听起来都没错,但却毫无意义。
他用三十多年时间学习、研究、实践和传授,并将一些基本的核心的原则加以提炼和完善,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集结成册,完成了这一本经典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小时候读过这本书,当时的感觉是,看上去都是简单朴素的道理。
这是一本经典的书籍,我庆幸自己十多年前读过它。因为它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成为了一个幸运的人。
比如积极主动:“不要把责任推向外部”这一点在我的生活里自然地存在,我一直是自己这个世界的掌舵者,从来不会认为“如果……”就好了,而是无论什么情况都会下意识地思考“既然这样,我可以……”。
这个思考角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强大的把控,所以一直以来无论是合伙人还是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积极的适应性超强的人,我想正是源于这一点。
这是一种自我意识,是觉察,是一切的基础。一个人需要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创造者,并且直面生活,扛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比如以终为始:这是有关人生选择,有关价值观的,在意识到自我之后,你需要不断明晰什么是重要的,找到最核心的那个点,这会让你拥有强大的内心。
现代社会的人们大多数饱受恐惧的折磨,恐惧未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所以他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回到家里,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互相依赖和合作。
而其实,零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现在重新读,得到的感悟又有不同。
一、在谈论七个习惯之前,柯维明确了几个定义。
首先是效能,关于杀鸡取卵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大抵都会嘲笑这个农夫见识浅薄,其实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经常会把效能简化为产出(卵),为了得到更高的产出而拼命突破各种极限,岂不知,效能是由产出和产能构成的,只关注产出到最后只会让“产卵”的这个产能(鸡)也保不住。
比如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动用本金(产卵的鸡),本金减少了,产生利息的产能自然就减少,收入也会减少,财产缩水,最后连起码的生活水平也无法保障。
比如为了加快成长,就拼命试用各种速成的方式,或者为了比别人多一点时间而不断缩减睡眠加班加点,经常弄得精疲力尽,其实也都是一种效能失衡。
自然的成长过程不容违背、忽略或缩短,而华而不实、“暴发户式”的论调则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让人们抛却了真切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无聊的绝望。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其本质在于:你不仅要有自我意识,要觉察,还要以终为始明白Why(想要成就什么,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并且保持产能和产出的平衡,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产出最大化,最求速度和效率。
关注时间管理的人都知道,时间管理的演进=忙碌中调配、规划未来、优先次序、不要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我。效能(产出+产能),前三种盯着产出,后者关注产能和产出的平衡。
个人效能、人际效能、企业效率和管理效能,无不如是。
其次是成熟模式,这里有一个简洁而精确的提法:成长=>依赖->独立->互赖。互赖是基于独立的,它代表着更为成熟而高级的人生,是高度社会协作的基础。
另外一个基础知识是,人类特有的天赋是:
自我意识
想象力
良知
独立意志
以上四点,我认为分别对应觉察、创造、是非和行动。
相对于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等基于刺激-回应的消极被动模式,柯维说他曾经被这样一句话深深打动,那就是“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在这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了。
饱受凌辱、历经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的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觉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使这段距离非常之短。
他在后来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即使是在可怕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有一样东西,别人不能从你手中夺走,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我想这是最好的阐述。
那本书的主题,七大习惯又是哪些,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呢?
七大习惯分两大领域和一个迭代,分别是个人领域(从依赖到独立)的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公众领域(从独立到互赖)的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而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则。
个人领域的三大习惯如下:
积极主动:自我意识-你是创造者-自我意识
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第一次创造-思想-想要成就什么-做正确的事-基于想象力和良知-智力上的创造-个人使命宣言-稳定的内在核心(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力量)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第二次创造-行为-怎样做好事情-正确地做事-独立意志-自律+条理
关于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是经典的领导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小故事:
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楚矮灌木。
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
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度和补贴计划。
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
而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会怎么回答呢?“别嚷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
生动而形象,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创业例子。
对企业来说,市场瞬息万变,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再高效率的管理,也只是徒劳。
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企业管理,这里有一个方法论:
去掉琐事(分辨重要和紧急)。
学会拒绝(用个人使命宣言和原则来判断)。
内心要坚定,目标要明细,要用“领导”决定“管理”。
而实现的步骤如下:
确立角色
选择目标
安排进度
每日复盘
公众领域的三大习惯如下:
1、双赢思维:
双赢的基础,我觉得是从心里消除隔阂与界限,把对法和自己融合成为“我们”,不然的话是无法找到“第三条道路”的。
双方要抛开立场,从我们的视角看问题,找到主要问题和顾虑,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找到各种可能路径。
不能双赢就干脆放弃,心中留有退路,感觉轻松无比。这是最好的模式,意味着宝贵的自由。双赢思维来自诚信、成熟和知足的人格,是高度互信的结果。
2、知彼解己:
大部分人在聆听的时候不是为了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反应,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
以自己的模式和经验来验证别人,源自自以为是。
充耳不闻-装模作样-选择性接收-移情聆听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自杀的人其中一大原因就是感觉不到自己跟这个世界的关联。
这一步的风险在于你需要真正被对方影响,才能够真正深入到移情聆听,所以心理咨询师是高危职业——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支撑的足够的稳定的安全感,因为被影响会变得很脆弱。
古希腊人的经典哲学观点: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越深入了解他人,就会越欣赏和尊敬他们。
打开窗户,分歧就不再是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3、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是人类社会的奇迹。
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模式。
明智的人会很高兴可以看到差异。
第七个习惯是不断更新,从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这些方面来做自我提升和完善。
锻炼,最大好处是养成了习惯一积极主动的肌肉,并且精神充沛。
精神,每天人生最重大的战争都是在灵魂深处的密室中进行的,个人的使命宣言,优秀的文学作品音乐大自然等,情感。
智力,阅读和写作,以终为始所以可以打开书籍而非电视剧,阅读的时候要善于聆听,写作是磨砺心智最有效的方式。
社会/情感,这是人力领导、移情交流和创造性合作,我们是社会大镜子的一部分,有时候连你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却有另一个人相信你,他会改变你,这不是人生的重大转变吗?
螺旋式上升,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坚持、实践。
尘世让世人摆脱贫穷,耶稣则让世人先摆脱内心的贫穷。
书中列出的都是一些非常经典而朴素的道理,读来却句句都是智慧之言。
正如作者所说,“…这些准则却是早在我之前就广为人知,这更像自然法则,我只是把它们整合在一起,通过数理分析,为人所用。”
这本书的读法应该是陪伴式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时时翻阅,付诸行动,作者也建议我们用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能复述,将印象深刻的内容讲给配偶、孩子、合伙人或者新老朋友听。
好书,与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