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大圆镜智
序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佛教传入中国后,菩萨信仰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重要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确定了民间流行的四大菩萨,这其中文殊菩萨的信仰最先兴起。文殊,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是吉祥之意。东汉时期的安世高、支谶等均翻译过文殊经典。进入唐代,在《华严经》为依据的华严宗影响下,文殊菩萨的信仰更是推崇到了极致,并开始与普贤菩萨并重存在。
敦煌佛教艺术中文殊信仰多以壁画、塑像、绢、纸、木刻版画等形式来表现,此外还建造了以他为主题的“文殊堂”(莫高窟第61窟)。在这些表现形式中,“文殊变”最为常见,敦煌的文殊变自初唐发展以来,一直到归义军晚期和西夏元时代,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文殊变,一类是被称为“新样”的文殊变。敦煌石窟中现存的132铺文殊变中以前者为绝对主体样式,流行于各个时代,它常于普贤变一同对称出现于洞窟龛外两侧及门两侧的位置。
文殊变 第159窟 中唐
莫高窟中唐第159窟西壁佛龛帐门北侧的文殊变就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作品。画面颜色淡雅而清丽与盛唐时期华贵、艳丽的风格大为不同,整幅画保存完整,结构宏伟,描写精致。画面中央绘制了面和目慈,骑着青狮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的文殊菩萨,他手持利剑,正视前方。座下两昆仑奴一人手持贡品盘,一人牵绳驭狮。周围环绕天龙八部、帝释天等神众,众神脚踩云霓,浩浩荡荡紧随文殊菩萨赴会听法。
天女 第159窟 中唐
画面中众多的菩萨和侍众神情各不相同,肃穆的、虔诚的、娇憨的、灵秀的、意态万千。画师赋予了每个人物独特的个性,饱满的人物形象拉近了和观者的距离。如狮尾后的天女,探头外视、半藏玉颜、翠眉素面,显得天真无邪。其下一身天女,朱唇微抿、两眼向下若有所视而又无所视,判若少女遐想入神。画师准确的探微到人物脾性,使画笔下的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伎乐 第159窟 中唐
又如青狮下方的三身伎乐,全神贯注地演奏着乐器,因各司乐器不同而神态各异。吹笛伎乐,认真聆听板点,目光专一;吹笙伎乐,目不斜视,并情不自禁地应和着音乐节拍,跷起脚指扣拍点板;拍板伎乐,观舞击板,扣拍节奏,眉、眼、鼻、唇,皆笑形于色而怡于心。这幅画面虽然没有巨大场面,也没有众多乐伎及器乐,但在画家笔下,人物形神兼备、情貌俱佳,在敦煌艺术乐伎图中是很难得的佳作。
神将 第159窟 中唐
再如文殊身后的两位护法神将,其中一身转头与身旁的神将交谈,显出武夫憨直,不循礼规的状态。另一身神将怒目圆睁、虬须飞动,体现出武将勇猛、刚正的性格。
诃梨底 第159窟 中唐
在这幅画面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站立在神将身后,怀中抱着婴儿,头生独角、蓝脸貌丑,却面目含笑的天神。这个形象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诃梨底(即鬼子母、欢喜母)。在敦煌壁画“文殊变”中,类似形象仅在与第159窟同时代的第231窟出现过。诃梨底是佛教经典中守护佛法的二十天神中的第十五天神。她原本是外道魔女,关于她皈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佛经《毗奈耶杂事》第三十一说记载:王舍城有妇人诃梨底,曾掠食城内婴儿,失去孩子的城民,求告释迦牟尼,释迦施佛法扣藏诃梨底爱子于钵下,诃梨底痛感失子之苦,受佛教诲,悔过自新后皈依佛法,后来成为了佛教的护法天神。诃梨底的形象,在印度阿旃陀石窟和中国新疆石窟、四川大足石刻均有绘、刻实物。在中原地区的诃梨底被塑造为一个美丽大方、端庄矜持的天女形象,或抱或领有一个孩童。第159窟文殊变中的诃梨底却被画成凶恶可怕、丑陋无比的形象。但画面中的诃梨底面貌虽丑陋,却不令人生畏,她双手紧包婴儿的真情笑容,爱子、护子之心发之于内,形之于表,反映了她对孩子深切爱抚之情。在艺术上,这种将丑陋与笑容、凶恶与慈爱相互矛盾的内含与外形结合的创作手法,透露出画家精妙的思维能力,也反映了画家对经文和人物心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形像创作的慎密构思和高超技艺。
中唐时期的敦煌艺术虽已失去了盛唐时期繁华富丽的锐气,但呈现出简洁、淡雅、柔和的时代风格。本窟的文殊变无论是在画面整体布局,还是在个体形象塑造、绘画技艺等方面,都标志着吐蕃时期的敦煌艺术已趋于成熟,展示出了不同于以前各时代的新艺术风格。
主创团队
策划/ 李萍、宋淑霞
撰稿、诵读 /杜冬梅
学术顾问/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往期精彩回顾
“画中有话”——文明交流的交脚坐像
“画中有话”——“阙”中的“兜率天宫”
“画中有话”——佛陀的人间修行
“画中有话”——圜渊方井、反植荷蕖
“画中有话”——情致优雅的“小字脸”菩萨
“画中有话”—— 一笑间,宿世弹指如湮
“画中有话”——娑婆世界 宝塔自见
“画中有话”——戒与情
“画中有话”——佛国与尘世
“画中有话”——佛教神通“大游行”
“画中有话”——中西合璧的第254窟窟型结构赏析
“画中有话”——莫高窟最早的“降魔变”
“画中有话”——穿越时空的“正能量”
“画中有话”——第254窟尸毗王割肉贸鸽故事赏析
“画中有话”——第254窟千佛图赏析
“画中有话”——色彩的奥秘
“画中有话”——来自洛阳的“你”
“画中有话”——第249窟窟顶北披狩猎图赏析
“画中有话”——绝 壁
“画中有话”—— 凿仙岩以居禅
“画中有话”—— 五百强盗成佛图
“画中有话”—— 弹箜篌飞天
“画中有话”—— 圆融自天成
“画中有话”—— 墨书映华服
“画中有话”—— 蛰伏沙漠的“万神殿”
“画中有话”—— 慈怀悯众 悲心入骨
“画中有话”—— 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横之妙术
“画中有话”—— 包罗万千的法界人中像
“画中有话”—— 一砖一木一塔
“画中有话”—— 脱壁而出的影塑
“画中有话”—— 心存善念 广种福田
“画中有话”—— 藏于故事中的真相
“画中有话”—— 凝固的音乐 第427窟木构窟檐赏析
“画中有话”—— 威震三界镇窟护法之第427窟四大天王塑像赏析
“画中有话”—— 永葆青春的菩萨
“画中有话”—— 丝路商韵
“画中有话”—— 广行布施
“画中有话”—— 循环往复 三生万物
“画中有话”—— 亭亭华盖
“画中有话”—— 从长安到敦煌、奈良
“画中有话”—— 传承中的格律之美
“画中有话”—— 异邦人的心
“画中有话”—— 不染红尘泥淖 出世胸怀天下
“画中有话”—— 君临万邦
“画中有话”—— 华筵唐音
“画中有话”—— 一花一世界
“画中有话”——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画中有话”—— 佛陀的抉择
“画中有话”—— 繁缛富丽 融洽无间
“画中有话”—— “凿空”之旅 壁画中的历史记忆
“画中有话”—— 康僧会振道江左故事
“画中有话”——万般皆“缘”来
“画中有话”——游走于传说和历史间的感通故事
“画中有话”——警世清规
“画中有话”——经变中的吉光片羽
“画中有话”——仙乐飘飘 极乐圣境
“画中有话”——大觉有情
“画中有话”——深山寂寂现圣容
“画中有话”——千岩泉落,万壑树萦
“画中有话”——灿若净土 梵画毓秀
“画中有话”——如常
“画中有话”—— 清音袅袅 曼舞翩跹
“画中有话”——源自泥土的艺术
“画中有话”——菩提水中月 慈悲度世间
“画中有话”——历史的年鉴
“画中有话”——清风徐来万象新
“画中有话”—— 花烛影动 戚里画蛾眉
“画中有话”——国以人为本 民以食为天
“画中有话”——甘露霖 万物生
“画中有话”——俨俨唐风
“画中有话”——镌刻芳华
“画中有话”——得心自在
“画中有话”——瑞像行慈悲
“画中有话”——屏风扇扇话春秋
“画中有话”——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画中有话”——共 殇
“画中有话”——匡扶正道
本平台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