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旗
现今的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于清初正式设旗。“阿鲁”的汉译为“北山”或“北边”,“科尔沁”则汉译为“带弓箭的近卫军”。
先从“科尔沁”说起吧!
其实,“科尔沁”还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诸于众多的历史典籍之中。“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为“怯薜”的执事之一。而“怯薜”则现多汉译为“宿卫”,即蒙元时期的近卫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其中,箭法出众者组成二千人的“科尔沁”,连同“各千户内选拣得宿卫八千人”共同组成一支一万人的近卫亲军。
这支近卫亲军以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监督的重任,成为大汗的佩刀保卫者、勇猛的扈从、得力的助手,称为“带弓箭的豁尔臣”。法国著名蒙古史学者伯希和韩百诗等认为:“为了纪念豁儿臣这个职务,才变成一个部,次部由哈撒尔后裔统领,而部众并不全是哈撒尔直系后裔”。
哈撒尔为也速该次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生于公元(1164年)。哈撒尔以“神箭”著称,“勇力善射”、“矢无虚发、应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说。成吉思汗曾说:“有哈撒尔之射,有别里古台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来,蒙古文献均称哈撒尔为“哈布图·哈撒尔”,即射箭好手哈撒尔。
哈撒儿的儿孙同样有精湛的射箭技艺,到了15世纪初,“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即“科尔沁部”。
公元1206年,蒙古高原的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即今鄂嫩河)畔聚会,铁木真被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开始了蒙古史的新纪元。
成吉思汗西征以前的元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将大蒙古国东部地区的土地和属民分封给他的诸弟,史称“东道诸王”。哈撒尔受封领地的大致位置,据《史集》中记载:“移相哥和拙赤·哈撒尔氏族的禹儿惕和游牧营地在蒙古斯坦东北部额尔古纳河、阔连海子和海刺儿河一带”。1957年,前苏联考古人员在额尔古纳河流域东西两岸均发现哈撒尔家族营建的城市废墟和宫殿遗址。这一带是哈撒尔和他的儿子移相哥的“兀鲁思”的中心。北至北山(外兴安岭),东达蒙可山、哈刺温山(大兴安岭),南抵阔连海子(呼伦湖)、捕鱼儿海子(贝尔湖),西到石勒喀河、斡难河。这些地方是蒙古部族肇兴之地,所以显得格外重要。
哈撒尔封地的东北与铁木哥斡赤斤的封地为邻,东至苦烈儿温都儿斤(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与翁吉刺、阿勒赤那颜的封地为界,南靠合赤温封地,西接别里古台封地。境内除了有额尔古纳河、斡难河而外,还有得尔布干河、根河、海拉尔河、乌尔逊河,包括今呼伦贝尔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蒙古国的一部。
公元1215年,哈撒尔同主儿扯歹、脱仑三人奉命率军攻打金军事重镇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大明城)。金北京宣抚使兼留守奥屯襄统率20万大军于花道(河北平泉东北)阻击蒙古军,被哈撒尔统率的蒙古大军打得大败,斩首八万余级。奥屯襄退守北京城,蒙古军围城,奥屯襄被部将北京宣差提控完颜习烈所杀,接着,完颜习烈也被亲军杀死,推寅答虎为守城统帅。哈撒尔率军对北京城展开强大的攻势,寅答虎不支,以城降。哈撒尔以寅答虎为北京留守,吾也而为兵马都元帅,镇守北京。
攻克北京之后,哈撒尔遵循成吉思汗在他出发前的告谕,按原定计划沿浯勒水(松花江)、纳兀水(嫩江)北去。归途中,哈撒尔又收降金国东北诸城,而后溯讨浯儿河(洮儿河)返还蒙古故地。
哈撒尔归还蒙古大营以后的事迹,史书不再记载。据此可以推断,他逝世的时间应当在参加征金战争以后不久。
哈撒尔妻妾甚多,相传有40子,世代繁衍,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茂明安、乌喇特、四子部落以及青海和硕特部、阿拉善额鲁特部、卫拉特和硕特部等都是哈撒尔的后裔。今蒙古国境内也有一部分哈撒尔后裔,科尔沁人。但其子著名者有三:长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脱忽大王。
哈撒尔逝世后,长子也苦继位,移相哥早在成吉思汗在位时期,就随从大汗身边,得到大汗的信赖。移相哥同样以高超的箭术著称。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曾举行全体蒙古诺颜参加的射箭比赛。移相哥从335步距离射中了靶心,轰动了整个蒙古草原。为了纪念移相哥高超的射箭技能,成吉思汗专门为他树立了举世闻名的“移相哥石碑”。
前苏联考古工作者曾在额尔古纳河西支流乌卢龙圭河上游的哈撒尔后裔齐王府遗址附近发现了石碑一座。该碑长220厘米,宽74厘米,厚22厘米。用畏兀儿字蒙古文镌刻,全文为:“成吉思汗讨虏花刺子模国还师,全蒙古国官人聚会于不花速赤孩之际,移相哥射矢中三百三十五步处。”这是现存最早的蒙古文石刻,藏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的埃尔米塔什博物院。移相哥碑的发现,也成为哈撒尔及其后裔封地地域最好物证。蒙元时期,哈撒尔及其后裔在蒙古统治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握有很大权力。《史集》中记载:“直到现今,在全体叔伯和堂兄弟之中,成吉思汗兀鲁黑只让拙赤·哈撒尔的兀鲁黑坐于宗王之列,其余部坐在异密之列”。
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哈撒尔的封地享有特殊的地位,有权确定子孙的继承权,有权成立兀鲁思,有权以汗做称号。因此,有相对的独立性,实际上是大蒙古国境内的一个封国。
公元1236年 当窝阔台汗在内陆分土分民时,哈撒尔后代得到般阳路一带地区,为24423户。史载,元至正年间胶东半岛曾在1355-1356和1363-1366年两次置胶东行省,后又改置般阳路,辖登州和莱州,宁海州直属中书省。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中,移相哥在军事上与东方诸王一同支持了忽必烈,并充当军队前锋,统帅十万大军,在对阿里不哥战争胜利定局的1262年,忽必烈赐予移相哥以金印。《史集》对移相哥评价甚高,说他“声誉远播,参与要务,商议国事,很受尊重”。按照习惯,他统辖了父母及其长幼宗族的全部军队和部落。公元1287年,斡惕赤斤系乃颜武装反对忽必烈汗,移相哥子势都儿曾经联合东方诸王,响应乃颜。后来,忽必烈汗将他们处死,把他们的军队分给其他人。但是,哈撒尔家族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衰落下去,他们在朝廷中仍享有很大权力。公元1307年,势都儿之子巴布沙,被泰定帝初次封为齐王。并在原哈撒尔封地设立齐王府。后来玉龙贴木尔和失烈门(均为移相哥之后裔)也相继被封为齐王。有元一代,“齐王”称号便为哈撒尔家族的世袭爵位。这充分表明终元之世哈撒尔家族在大元朝廷中的显赫地位。《元史》记载:哈撒尔后裔齐王失烈门在至正十二年(1351年)红巾大起义中给朝廷献马一万五千匹,以供朝廷之需。公元1368年,元顺帝妥懽帖眭尔出走大都,哈撒尔之子脱忽大王的后裔图穆勒呼巴图尔,命令自己的儿子哈齐库鲁克临阵,为了保护大汗的安全,与明军激战而死。哈撒尔家族作为蒙古黄金家族的旁系,与蒙古正统汗系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哈撒尔后王兀鲁思的崇高威望和权力也长久保持着。
公元1388年,在捕鱼儿海大战中,北元的部队基本被消灭,但漠北东部蒙古科尔沁部和西部卫拉特部迅速崛起。他们成为蒙古地区最强大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14世纪末,由于蒙古汗廷内乱及明军的大规模军事进剿,使各派系蒙古大汗轮流即位,统治中心不固定。这时,哈撒尔后裔对正统的汗系始终是拥戴和支持的。
公元1410年,卫拉特部马哈木杀死了蒙古本雅失里汗(忽必烈系),明宣德元年(1426年)哈撒尔第八世孙阿鲁克贴木尔,在阿鲁台太师的拥立下以“元氏子孙已绝”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号称阿岱汗。
公元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鲁台太师率领一部分科尔沁人东迁,到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驻牧。从此,这部分科尔沁人就被称为“嫩江科尔沁”,简称“嫩科尔沁”。仍然留驻原地即今天额尔古纳河、海哈尔河、呼伦贝尔湖一带的科尔沁人,就被称为“阿鲁科尔沁”。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世孙阿鲁科尔沁部昆都伦岱青率部占据潢水兀良哈置卫之地,即阿鲁科尔沁旗现在的部分地区,仍沿用“阿鲁科尔沁”之名,但与原义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了。
天聪八年(1634年),阿鲁科尔沁部设前、后两旗,崇德元年并为一旗,称阿鲁科尔沁旗,相当于今阿鲁科尔沁旗和开鲁县西南部地区。阿鲁科尔沁与四子部落,以及乌拉特、茂明安、翁牛特等部落统称阿鲁蒙古。天聪八年十月,皇太极派遣阿什达尔汉、达雅齐二臣前往外藩,在硕翁科尔地方为已归顺的蒙古诸部划分牧地。阿鲁科尔沁部牧地东西距130里,南北距420里。八至分别为:东至巴衍塔拉30里接扎鲁特右翼旗界;南至什喇木兰(西拉沐沦)200里接翁牛特左翼暨奈曼旗;西至苏拜山(索贝山)百里接巴林界;北至乌兰岭260里接乌珠穆沁右翼旗界;东南至塔毕苏墨(太本庙)220里接扎鲁特左翼旗界;西南至达木琥噶察罔200里接巴林界;东北至库里叶图诺尔265里接扎鲁特右翼旗界;西北至巴彦和硕270里接巴林暨乌珠穆沁右翼旗界。扎萨克治所驻珲图尔山东托果木台,后迁至珲尼图。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908年1月24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添设开鲁县,阿鲁科尔沁南部和东南部大片牧场划归开鲁。
清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敖汉、奈曼、巴林、翁牛特、扎鲁特、喀尔喀左翼、阿鲁科尔沁、克什克腾等八部十一旗会盟于阿鲁科尔沁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柳树林,敕以“扎滚乌达楚古拉干”,即昭乌达盟。从此,阿鲁科尔沁旗隶属于昭乌达盟,昭乌达盟由热河都统节制。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在热河建行宫后,派遣都统管辖境各蒙旗。
中华民国时期, 阿鲁科尔沁旗仍隶属于昭乌达盟。民国前期,隶属于热河特别区,后期归热河省。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设天山设治局,属阿鲁科尔沁旗,受热河都统管辖。伪满时期,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阿鲁科尔沁旗沦陷。是年5月10日,伪满政府以教会第38号公文,将民国热河省的行政建制进行了更改:撤销天山设治局,阿鲁科尔沁旗由原热河省划归为伪满兴安西省。日本侵略者废除自清代以来的扎萨克制,在王子庙(坤都)成立伪旗公置。伪康德八年(公元1941年),伪兴安西省被撤销,阿鲁科尔沁旗划归伪兴安总省。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6日,苏联红军经北部台日黑罕山进入阿鲁科尔沁旗。9月3日,阿鲁科尔沁旗获得解放。10月,东蒙古自治政府在坤都设置了阿鲁科尔沁旗旗政府。1946年5月19日,热北地委党政机关由林西迁至林东,建立了统一的昭乌达盟临时行政委员会,阿鲁科尔沁旗隶属于昭乌达盟临时行政委员会。
是年6月,阿鲁科尔沁旗政府由坤都迁至查布杆(今天山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