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七)
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清。
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举首远望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注:
太清:指天空。
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
金光草:传说中的一种异草,久服可以长生。
解读:
这是一首游仙诗。表现的是李白对于神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全诗形象鲜明,抒情自然,语言不假雕饰。关于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飘然下倒景,倏忽无留行。
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
将随赤松下,对博坐蓬瀛。
全诗开篇描绘了仙人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能跨鹤“飞飞凌太清”,且有“两两白玉童”相伴,并为之“双吹紫鸾笙”,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全诗的重点在于出色地形容了鹤上仙人乘风驭气的神态,虽是幻想,写来却有真实之感。“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写仙驾杳逝后,诗人仍怀想不已,唯觉回风之中,犹有天声悠扬。所以诗人在其诗最后四句——“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自己要服食仙草,寿与天齐,也要享受仙人之乐。
神仙之说,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非常流行,到了汉代时,一些神仙故事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辞赋家之赋,乐府很多歌辞,多咏神仙之事。在这之后,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刻,这种幻想力逐渐减弱,然文人们往往对现实的深度失望,愿意持续着这种人类在童年时代的神仙幻想。
太白的咏仙之作多是寄托。文人游仙诗之妙处,全在于信之甚真,而求之不可得。关于李白这种匪夷所思的想法,我们不能太苛求古人,不如理解成这是李白天才的想法。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他有着与生俱来但却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想象,他幻想着在神话的刺激下如云雾般升腾,因此神仙成了他实现艺术精神的自由之路,而且也给了他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