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18条
17、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见《论》第318条)。
作者:蒋远东
少阴之脏是水火之脏,当病邪入里随水化寒后就会变成一个虚寒性的病;当病邪入里随火化热后就会变成一个实热性的病。少阴病出现厥证有三种情况,一是病邪入里随水化寒会出现虚寒性的寒厥,诸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汤加人尿猪胆汁证;二是病邪入里随火化热会出现实热性的热厥,诸如白虎汤证的加减,承气汤证的加减就是这一类的症状;本条讲的是第三种情况,是介于寒厥和热厥之间、阴阳气不相顺接引起的四肢厥逆。
热厥发在厥阴实际上是少阳热厥,三阳发厥手足厥热;寒厥发在少阴是手足厥冷,发在厥阴是手足厥逆,在三阴病中唯有太阴病手足自温。本条讲的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引起的手足寒冷,其冷大多是手足不温、而不是手足特别的冷,不是肾阳虚衰后引起的手足厥冷,所以不用四逆汤,即不用附子甘草干姜汤来回阳救逆。因为,它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是肝气郁结引起的,实际上本少阴四逆是一个少阴、厥阴合病证,即厥阴肝经受阻了以后引起的少阴经与厥阴经不相顺接,是肝郁气滞,所以,本条用的是疏肝理气的药。因为,肝胆、脾胃都在中焦,本条实际上讲的是这个少阴病在中焦失去斡旋后出现了两极分化,上焦的气不得下而上冲到肺则咳,冲到心则悸;下焦的气不得上而下行则利。这里的中焦指的是肝胆,因为肝胆和脾胃都在中焦,前面已经讲过脾胃失去运化了,本条讲的是肝胆失去运化后出现的两极分化,这个少阴四逆的病理与第319条的病理是相同的,故不赘述,要说的是,本条用四逆散疏肝理气实际上是在调中焦,说明这个少阴病与厥阴肝经合病了。
四逆散(柴胡枳实芍甘草):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寸匕:长宽高各一寸的容器),日三服。
其中的柴胡是疏肝理气的,清肝热的。枳实是宽中下气的,芍药酸敛有养阴补血的作用,炙甘草能补中益气。当上焦的气冲到肺上就会引起咳嗽,这里的咳杂有外寒,所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是因为干姜能温中散寒;五味子有收敛性,所以主下利。可见,这个下利是一个虚寒性的下利。同理,当上焦的气冲到心脏、影响到心脏了就会心悸,这就是中焦失去运化后,少阴两极分化的结果。
悸者,加桂枝五分是在四逆散中加了一个桂枝甘草汤。《太阳中篇》第64条讲: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主之。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茯苓利水多在胸膈之有眚,(眚:sheng是困难的意思)。这里用茯苓利中焦的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小便利就不需要用加茯苓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坼(che)有裂开的意思)。这个腹中痛是少阴腹中寒痛。如果加纯粹的四逆汤就避不开干姜对上焦的影响;如果纯粹地用附子,附子的逐寒能力未必就够,这里把附子在烫灰中炮开裂后,附子就会带着火热之气直达下焦,就避免了加干姜的弊端,可见古人用药是何等的高明和巧妙啊。
泄是拉水样性的东西,利是痢疾,这里的泄利是泄痢的简写。这里的泄利是说拉的是水样性的东西;泄利实际上也下利的一种,只不过泄利没有下利的外延宽泛而已。下重是想拉但又有拉不出来。泄利下重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后,气不能推动大便正常运行引起的。本条讲: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加薤白的目的是因为薤白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作用。散是粉状性的东西;四逆散是把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磨成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