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足迹(七)
或许是因为受国家宝藏节目的影响,女儿此行格外关注各地的博物馆,从苏州博物馆到浙江省博物馆,每馆必游。今天是此行的最后一天,我心心念念想去转转三河古镇,可女儿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安徽省博物院,无奈之余也只好随她去了。
接近八点来到火车站前的胜利广场,我们先做12路,再转13路,前后两段路,一共26站,中间等车差不多5-6分钟,结果用了近一个半小时,让我“领教”了合肥市内公交车一站地的距离有多长!
下了车,紧靠路边就矗立着一组与众不同的建筑群,直觉告诉我,这里便是安徽省博物院了!从外观上看,建筑气势恢宏、沧桑厚重,体现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可是与之前去过的国博、南博、甚至是苏博相比,从馆外大门到馆内入口,不仅没有排着长队等待入馆时人头攒动之热闹场面,甚至都看不到几个游客的身影,本来对博物馆就缺乏热情的我,顿时心就凉了,嘴上没说啥,心里却想一定没啥好看的,还走这么远,不如去古镇瞧瞧,那该有多好呀!
硬着头皮走进馆内,从二楼到六楼共有五个展区,包括安徽文明史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陈列、江淮撷珍为主题的多项展览。最先走进的是文明史的四个展厅,一眼便看到了镇馆之宝——楚大鼎,又称做“铸客大鼎”,展板介绍楚大鼎的体积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难怪毛泽东主席在参观这座鼎时曾感叹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看了一会儿,一名志愿者主动走过来为我们免费讲解。她一脸稚气,嗓音清晰,对展区内核心展品的讲解,可谓内容准确熟悉,与游客互动也比较自如,7、8分钟的时间带我们了解了展区内的代表性展品。看着眼前这个只有14岁的小姑娘,我仿佛被她认真的讲解所吸引,此刻原本对博物馆有些抵触的我也不那么反感了!我静下心来,在这个不大的展区里来来回回、反复辨识着那几件经典展品,从认识古代青铜器生僻字的读音到了解不同的用途,再到展品形状上的区别。渐渐地,那些躺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各种青铜器,在我眼里好似也没那么陌生了!
不知不觉中,我又走进了徽州古建筑展区,看了前言中介绍,大概了解建筑主要特色是砖雕、木雕和石雕。没走几步,隐隐听见了绘声绘色、娓娓道来的讲解声音。我寻音而去,正是我期待中的讲解员。她年纪比我稍大,身着旗袍,清瘦干练,黑色镜框后面的目光充满力量。讲解中,不只有对“三雕”高超装饰艺术的赞美,也有对这一技能后继乏人状况的惋惜;既有对明清时代修建宗祠牌坊身份资格审批的艰难不易说明,又有就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时徽派风格对当地建筑极大影响的自豪。馆藏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限于展馆空间,大多展品为缩小比例的复制品,真品不多。不过对于我这么一个门外汉而言,无论是富甲一方豪宅庭院里的奢侈华贵,还是平民百姓民居中的精巧典雅,艺人一刀一笔精雕细刻下的亭台楼榭、花鸟鱼石以及人物百态,一招一式间都彰显着数不尽的皖风徽韵。随着她委婉动听的讲解,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推开一扇又一扇门窗,仰望着胡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宏大祠堂,感叹着明清两代惟一一座八角四面的气派牌坊,也看见了中国民俗文化里经典故事的雕镂再现……一阵电话铃声把我拉回到现实中,原来女儿已经从二楼增设的古埃及法老木乃伊的特展区出来,不知道古老神圣的金字塔里又藏了多少秘密呢?
离开安徽省博物院已是下午一点了,为了赶时间,我们来不及吃午饭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景点。先步行10分钟,又在烈日下等了10分钟,然后乘坐公交车经26站辗转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终点站淮河路中段208号——李鸿章故居。曾经的李府占尽淮河路中段半条街,现如今只有不足原来面积的十二分之一,不知李府的后人在哪里,每年还能祭拜祖宗的宗祠又在哪里呢?
晚餐选在了步行街上一家名唤虹泥小厨的合肥当地菜馆,落座之后才明白店名取自白居易的经典小诗《问刘十九》。来吧,虹泥养生豆腐、虹泥麻糍粑、时蔬煎土鸡蛋、糯米排骨,还有为了弥补没能去上三河古镇的遗憾而特意点的三河米饺,开心圆满,却也流连忘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想来千年前醉吟先生与嵩阳处士俩人围着炭火暖暖地饮着烫好的新酒,窗外飘着雪花,那该是何等惬意呀!而今的我们仨则是在室外39摄氏度高温下,走进室内开着空调的宽敞大厅里,一边休息,一边享受着此行的最后一顿晚餐,又该是何等地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