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唐诗解读——李益之《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
樯:船的桅杆。
魏国山河:鹳雀楼所在河中府,为战国时魏国的领地。
解读:
这是中唐诗人李益的作品。
历史到了中唐这个时期,大唐王朝的社会情形较之盛唐有了很大变化,昔日的开元盛世已经一去不返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日益恶化,人与人之间关心的猜忌、冷漠、疏远,社会呈现出一种极其反常的社会心理,这一切必然对文学的影响极大,自然也影响了中唐诗歌审美趣味的变化。这是后话。
李益的这首诗,较之之前那两首,在情绪与心理上有了较大变化,诗人此时登高望远,于苍茫雄壮的黄河风景之中,吊古伤今,情绪颇为伤感,已开晚唐诗风之先河。
诗的首联采用了以远及近的审美视角,勾勒出鹳雀楼的美景。此时只见黄河帆樯高悬,百舸急流,一派繁忙,而远处则是云树掩映。失意的李益,此时寄身于中条山的栖岩佛寺,登鹳雀楼,不免触景生情,心中茫然无绪。
次联,诗人将目光聚集在夕阳之下的黄河流水,巧用典故,流露出物是人非、盛世不再的感叹。此时夕阳西下,残日洒落在黄河水面,黄河之水奔流而去,面对此情此景,一种怀古之幽思涌上心头,历史上的“汉家萧鼓”“魏国山河”估计此时也是在作者的所思所想之内,一个“空流水”,一个“半夕阳”,既写景,又感叹,如今河犹存,楼尚在,但千古风流人物,已然远逝,一种深深的伤感充斥在诗人的心中,许久不能散去。
颈联直抒胸臆测,千年魏汉盛世,如同白驹过隙,而自己心中的愁苦,却难熬一日,诗人在主观心理上这种时间感,将千年之事与一日之愁作对比,增加了诗歌情感的表现力度。
尾联照应首联,以萧萧风尘和袅袅烟雾带出诗人思乡之情,自己年过半百,却仍奔波仕途,伤感之余,勾起作者思归之意,此时撩人的春色,在作者看来,
也只是“远目非春”,金圣叹曾评价此诗“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甘肃武威人,后随家迁至洛阳并定居于此。后官至右散骑常侍。827年加礼部尚书衔致仕。生平见新、旧《唐书》。李益经历与创作分为三期,一为入军幕前之青年期,以五律见长,二为处军旅达26年的壮年期,多作边塞诗,为创作之顶峰,三为入朝后之晚年作品,多流连光景,追慕闲适,成就不高。李益身跨大历、元和两代,其七绝凝炼含蓄,韵味深长,得后人推崇。《全唐诗》存诗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