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唐诗解读——杜甫之《发秦州》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注:
生事:生计,即衣食之事。
南州: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属成州管辖。
汉源:指同谷一带,那里是西汉水(入嘉陵江)的发源地。
栗亭:镇名,位于同谷县东五十里。
畴:耕治之田。
薯蓣;俗名山药。有野生、家生二种,这里指野生的。
崖蜜:又名石蜜,一种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问酿的蜜。
方舟:本为两舟并行,这里指泛舟而游。
庶:表示希望或推断的副词,意同或许、或可。遂。遂愿、实现。
此邦:指秦州。
溪谷:两山之间的大沟。
塞田:边塞地方的田地。
孤戍:孤零零的戍楼。全句说太阳隐没于戍楼之后,即黄昏之时。
中宵:半夜。
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
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
解读:
这首诗写杜甫离开秦州的原因和心情,抒发了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辗转流徙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无衣思南州"。写作者为生活所迫离开秦州前往“南州”。诗一开头就说自己未老先衰,生性懒惰、愚笨,连基本的生活也无法维持,以致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这种境遇对杜甫不能不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把不能解决生计问题归结为自己的老弱惰笨。这些话看起来是自责,实际上是愤语,是失意落魄的牢骚话。
第二段,从“汉源十月交”到“惘然难久留”,写作者对同谷的向往和离开秦州的原因。同谷气候暖和,可解“无衣”之急。物产丰富,可解“无食”之苦。景色宜人,可遂游览之志。杜甫在此以前,没有到过同谷,以上关于同谷的情况,是根据别人介绍得来的,因此“况闻山水幽”一句中的“闻”字很要紧。这些传闻,对于处境不佳的杜甫来说,实在有很大的吸引力。其实,诗人所以到同谷去,还有一个原因诗中没写出,那就是同谷县令曾写信邀请他去。在《积草岭》一诗中曾说:“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这样,同谷成了他心目中安身立命的好地方,因此作者便以轻快的笔调在这里深切地表达了他对同谷的热烈向往。
接着,诗人道出他离开秦州的原因:秦州地处交通要道,人事繁杂,难以应酬,且应酬接待实非他之所长。加上这里土地贫瘠,收成微薄,难以谋生。况且秦州没有秀丽的山水可供登临。
第三段从“日色隐孤戍”到结束,写启程前后自分清景和作者的感慨。太阳隐没了,孤零零的戍搂笼罩在暮霭中,城头上聚集的乌鸦啼叫着,半夜驱车,寒塘饮马,仰望夜空,只见星月高悬,云雾茫茫。这许多自然景象都饱含感情,暗示着渺茫的前途。因此,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了“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的感叹。前面极写对同谷的向往,而出发时感叹身世寥落,由此可见,他去同谷是出于不得已,其中包含着政治上的失意,弃官流寓外地的苦闷,抱负不能实现的幽怨。
这首诗感情深沉,以对比手法说明秦州该去,同谷宜往。第三段以浓厚强烈的气氛描写,烘托和表达了作者羁旅奔波,前途茫然的离愁别绪。结句“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为点睛之笔,极其凝练、集中地概括了作者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还隐含着诗人对未来心有不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