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唐诗解读——杜甫之《太岁日》
楚岸行将老,巫山坐复春。
病多犹是客,谋拙竟何人。
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
荣光悬日月,赐与出金银。
愁寂鸳行断,参差虎穴邻。
西江元下蜀,北斗故临秦。
散地逾高枕,生涯脱要津。
天边梅柳树,相见几回新。
注:
太岁日:旧历纪年所用值岁干支的别名叫“太岁”,大历三年岁次戊申,戊申即是“太岁”。是年正月初一日为丙午,推知“太岁日”戊申这天是初三日。
楚岸:指巫峡。
将老:将衰老。
谋拙:谋生计拙。
竞何人:竞远不如他人。
闻阖:神话中的天门。后世用以咏天庭或皇宫。这里以“闻阖”借指皇宫。
黄道:地球人所看太阳在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经行的路径。古人多以“黄道”比喻皇帝在殿前行走的路径。
衣冠:衣冠之人,指朝中文武百官。
紫宸:即紫宸殿,唐宫正殿名。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文武百官到紫宸殿拜见皇帝。
荣光:五色云气,古时以为祥瑞之征。
鸳行:同“鸫行”,亦作“鹭行”,谓白鹭飞行有序。后世以“鸳行”“鹪行”比喻百官上朝的行列。这里以“鸳行断”为喻,自叹远离朝班。
“赐予”句:谓取出金银赐给百官。
参差:纷纭繁杂。
下蜀:指出蜀东下的水路。
散地:离散中所居之地,指夔州。
逾高枕:指卧病在床。
要津:比喻在朝为官。
解读:
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正月初三在夔州所作。全诗由春回大地发兴,抚时生感,流露出诗人想重返京城的心愿,抒发了滞留夔峡的深沉感叹。
是年孟陬三日值太岁。疑当时以是为庆,故子美首述己之流落,中叙朝之欢娱,末叹不得与此会也。言客夔既久,贫病日甚,想今朝廷逢此令节,群臣入贺,成沾佳气而被赏赐矣。我乃违此朝班,居邻虎穴,缘江仰斗,仿佛京师。散地高眠,要津永隔,岂复有趋朝之望,徒对此梅柳而伤春耳。
许多理论,往往能说明现象的一部分乃至大部分,却未必能说明其全部。许多理论的实践者,则因其能说明部分、大部分,便放心地推及其全部。谬误于是产生。就比如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儒道互补”论,能较好地解释士大夫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二元价值取向。然而,并非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士大夫身上,都能有二者互补的协调。但儒家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道家则主要在审美方面。这两者经常处于不可协调的对抗状态之中,这也从内容到风格造就了复杂的文艺个性。
再比如说,弗洛伊德将艺术创作当成作家缓解不满足愿望的活动,作品使作家,也使读者被抑制的愿望得到发泄,有了内心的这种宣泄,就“再也不用去走那种实际改变外部世界的迂回小路了”。这种心理宣泄说也早为中国的先民所认识,如《国语》“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钟嵘《诗品·总论》“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善于诗”;直至清人李渔《笠翁偶寄》的“唯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借以舒,愠为之解,且尝潜作两间最乐之人”云云,都可与此说沟通。然而它远不能说明文艺现象之全部。
事实上,并非所有创作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宣泄,为了避免走那实际改变外部世界之路,有许多文艺创作的实践活动恰恰是为了干预生活,而这种活动本身就有改变外部世界的效果。再者,文艺创作也未必都能使作家被抑制的愿望得到缓解。比如在中国古诗中有着崇高地位的沉郁风格,往往是不可化解的感情郁结之产物,诗人的情怀并不因创作而得到宣泄、缓解,反而是蝴蝶陷入蛛网似地,越挣扎就越拶得慌。沉郁的诗人将因其创作而愈见痛楚不可排遣,乃至为诗中感情伏流所裹带而不能自已。诚如荣格所言: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联系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那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不是杜甫创造了杜诗,而是杜诗创造了杜甫。
永泰二年(766),杜甫五十五岁,居夔州,从此开始其生命历程的最后五个年头。此时的杜甫为肺病、耳聋、头风、风痹,以及精神上的失望、孤独、思乡、苦闷所困。他辛苦备尝,阅尽沧桑,早年的呼号、激愤已化为深沉的反思。所以这一时期时期杜诗内容大多是回忆及历史经验的总结。此期的杜甫更加自觉地从事诗歌表现形式的探索,如长篇排律、拗格律诗、连章体的大量出现,以及古律相参的写法,都表明这是杜诗形式再探索期。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