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 唐诗解读——李白之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注:

何啻:何异。啻,仅,只。

风流:此处谓高雅的举止。

剡溪:水名,曹娥江上游,在今浙江嵊县南。

解读:

前两句,诗人描绘东鲁城郊月下的优美景色,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石堤,流向桃花夹岸的东鲁门的西边。后两句则体现出诗人月下泛舟的惬意。在诗人的笔下,剡溪现在是青龙绕堤,桃花夹岸,泛舟月下,御风而行,其情绪,其景致,可堪比当年王徽之雪夜访戴了。

李白在他的诗作中多次提到剡中或剡溪,其中表现作用稍有不同,有的是流露向往之情,有的则是以示现手法超前写出未来的情景,有的是用来和现实作比较。或者借与剡溪有关的故事或人物,寄托自己的理想。不过,一个普通的地名,经过诗人艺术加工,组织到诗句中去,引导读者丰富想象,足见文学的影响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