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录:当大山里的留守儿童走出来
8 年前,贵州榕江县教育生活环境十分落后,当地污讲小学的孩子们只能穿着拖鞋或者湿布鞋过冬。如今 8 年过去,经历扶贫搬迁的他们,从大山深处来到了县城。通过央视新闻镜头,我们了解到有关他们学习生活的诸多变化。
以前,如果要去到贵州榕江县最南部的污讲小学,从县城出发需要走七十多公里的山路,一下雨就泥泞异常,让进山难上加难。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贵州省先后提出村村通公路,组组通公路的方案。从榕江县城到污讲小学的车程,从八年前的五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大约两小时。
当年,这里的孩子基本上都只有两双鞋,一双布鞋、一双拖鞋。山里的雨雾天一来,少则四五天,多则一个月。孩子们的布鞋一天就湿了,湿了也没有换的,不是穿拖鞋,就是捂在湿鞋子里。
石水燕十指紧紧交叉,试图掩盖内心的不安与窘迫。
当时孩子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洗脸、洗脚。因为学校里没有热水,都是凉水。可能当时的他们也没有想到,未来能够有条件在结束一天学习生活之后,泡个热水脚。
作为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几乎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但在多子女家庭中,外出务工家长无法把所有子女带在身边,手心手背都是肉,家长把难以选择的难题推给了孩子。原污讲小学龙桥凤的父母表示,谁的成绩好就可以跟着爸妈读书。但成绩好的龙桥凤还是愿意把进城上学的机会让给妹妹,因为妹妹年纪小,更需要妈妈照顾。
但还在读小学的龙桥凤同样也需要父母的陪伴。面对记者镜头,龙桥凤第一次吐露出自己的心声,解释为什么“抱枕头”。
2013 年,当地启动扶贫搬迁。污讲小学所在的摆王村被列入整体搬迁范围,污讲小学的 190 个孩子中,有 150 多个跟随父母搬到了县城,在新的校园开启了新的生活。龙桥凤的爸爸妈妈也从广东回到县城工作,一家如愿团聚。留守儿童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又何尝不思念孩子呢?问起最大的感受,龙桥凤爸爸说:“方便。”
除此之外,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当地还配套建设的全寄宿制学校榕江县第四初级中学,2016 年 9 月投入使用。
学生除了能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每学期还有 400 元营养餐补助和 625 元寄宿生补助。八年前,在污讲小学读一年级的唐玉刚,就在这里读初三。唐玉刚表示,搬到县城,离学校近了,不用再担心上下学的时候出现塌方堵路等情况,眼界也变得更开阔了。
当年污讲小学的校长石政华,如今是榕江县古州三小二年级的数学课老师。从大山到县城,他亲身感受到了教学环境发生的变化。他表示,当时医疗根本谈不上,现在来这里,在学校里面有校医,住宿生还有宿管员来管了,上课有多媒体了,冬天有热水给学生洗澡了。当时和现在一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和城里面的孩子一样去学习改变命运。
如果说,大山里的生活让孩子变得坚强;而搬出大山,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未来。八年前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时,他们的脸上是羞涩和腼腆;而如今,他们的脸上是自信。2012 年九岁的石水燕,如今已经就读榕江一中,在回看曾经的采访视频时,面带微笑。
前有如张桂梅等一众老师扎根贫困地区教育,后有各大高校、职业院校为扶贫点送技术、送培训,不仅“输血”而且“造血”。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改善群众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曾经期待有鞋穿、有热水用、能和父母团聚的他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新目标。“我想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以后出来也像这样帮助一些贫困的学生。”石水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