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17 比白乐天还乐天的苏轼:牛饮七碗茶 睡到蚊嗡嗡​

杭苏17 比白乐天还乐天的苏轼:牛饮七碗茶 睡到蚊嗡嗡

有三样饮食伴随着苏轼一生,酒肉,以及茶。

从医学角度上讲,酒是一级致癌物,不存在什么小酌怡情的可能性,沾一滴都是对身体的损伤。但是,于诗人而言,如果没有酒,你让他如何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还是从医学角度上,肉,尤其是红肉,尽量少食为益,而红肉中,又以猪肉对身体的损伤最大。宋朝较流行食羊肉,苏轼一生却对猪肉最为偏爱,这里当然有境况所迫,毕竟猪肉在当时属于贱物,但他自主研发的东坡肉,真的是香。

最后,依然是从医学角度,苏轼这入口三癖中,唯独茶是医学主张的养生之道。

说起来,苏轼与茶道颇有渊源。

家乡眉山,属于中国最早的茶叶产区,《华阳国志》记载,自周代起,当地已将茶作为贡品,到了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眉山一带已经有了发达的茶叶贸易。

从苏轼流传至今的诗词作品中,在杭州之前并没有关于他嗜茶饮的记载,直到赴杭上任,他突然创作了大量煮茶、饮茶题材的诗,这也许不能完全证明苏轼是到了杭州才开始喝茶的,但却足以证明,杭州的茶文化在北宋非常发达,有了这个大环境的熏陶,苏轼才有可能生发出更多与茶相关的灵感。

撵茶图(局部)

南宋 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非常流行点茶技艺,南宋的《撵茶图》即生动的描绘了磨茶、点茶、挥翰、赏画的文人雅士茶会场景。

好茶叶的生产,对于环境的要求极高,恰恰,杭州的所有天然资源似乎就是为茶而生的,水好,山好,气候好,让苏轼甚至在某些因眼疾而不敢贪杯的日子里,对于茶饮的依赖陡增。

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从这首诗中即可看出,苏轼以茶调养身体的心态非常明显。

前两句不用细说了,大意就是苏轼已经病的不成样子,难受啊,闹心啊!

后两句真有意思,简单解释一下:

魏帝就是指曹操的儿子曹丕,这是个典故,当年曹丕出游时偶遇仙童赐药丸,吃了之后直接长出了翅膀,羽化成仙。玄学。

卢仝烹茶图

元 钱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卢仝是唐代的茶仙,是初唐大诗人卢照邻的孙子,大概是在茶圣陆羽的人生末年出生的。

从此诗直白朴素的文字即可看出,当时苏轼真的是渴急了,一口气喝掉七碗茶,而这代价是“仙丸有啥可稀罕?我连羽化成仙的机会都不要了,也要把这茶喝痛快了。”

苏轼在杭州写了很多这种诗,就是一读之下就感觉“他怎么那么舒服啊?”“这人也太懂得享受了!”的流行诗,比如这一首: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山中只有苍髯叟,数里萧萧管送迎。

千株玉槊搀云立,一穗珠旒落镜寒。

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

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

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

日射回廊午枕明,水沉销尽碧烟横。

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

这一组诗中,尤其第四、五段,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列位有空可以自己诵读一下,真的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所谓“清风一榻抵千金”,失眠的诸位,一定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吧?

最最后一句,读着读着便笑出声来了:“山人睡觉无人见,只有飞蚊绕鬓鸣”,这位先生太有意思了,睡到酣畅,睡到天昏地暗,睡到蚊虫作伴。

这是我读过的把睡觉写的最透彻、写的最舒服的一首诗了。

苏轼的偶像白居易对于睡与茶的理想是“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而苏轼自己则把这事发挥到舒服地令人发指的境地。

读罢此诗,我啥也不想干了,好想赶紧找一个僻静的所在,就这样大睡一场罢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