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最神秘的女人, 因为一首诗流传千年, 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并且,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都知道曹操文笔了得,但其子曹植更是青出于蓝。曹植自幼便展现了非同凡响的文学天赋,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青睐。相比于其他两个兄弟,在曹操的心中曹植是继位的最佳人选,曹操曾多次有过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

可惜的是,曹植虽天资聪颖,但却缺乏城府,在与兄长曹丕的斗争中落败。曹丕登基后,生怕曹植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便命人将曹植抓进皇宫,打算找个借口杀之而后快。曹丕命令弟弟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并要求以兄弟为主题,倘若曹植做不到便要被处死。 曹植心中自然清楚这不过是哥哥想要借机杀掉自己罢了,万念俱灰之下看到了炉火中的豆萁,脱口而出道:“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就是后世耳熟能详的《七步诗》。

曹植除了这首“即兴神作”外,最出名的就要数《洛神赋》了。 在这部作品中曹植如此描述洛神的相貌: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 ——这段文字从模糊到清晰,从神态、仪表、感情、姿色,到眼神、嘴唇、腰肢、肌肤,可谓将神往中的女神描绘得极为生动,一幅脱俗典雅的女神图跃然于字里行间。 “... ...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坐。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

——曹植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中,遇到了自己心中最神圣的梦中情人,并将无尽的相思与痴狂凝聚成这篇流传千古的文学名作。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作品画下《洛神赋图》,在这部作品中最为动人的便是洛神与曹植别离的景象。 画中的曹植痴痴的站在秋水之畔,惆怅的望着伫立在水波之上的女神,一片痴心;而在水上的洛神被风吹动裙角,表情踌躇,眼神中流露对曹植的仰慕。最终,洛神选择离开,在云水中渐行渐远,留下无比怅然的曹植独留人间... ... 那么,让曹植求之不得的“洛神”究竟是何许人也?是否真的如后人猜测,洛神的原型是曹植的嫂子甄宓呢?

一种观点认为洛神的原型正是甄宓:官渡之战时,曹植在洛神祠堂偶遇袁绍的儿媳妇甄宓,由于不忍见佳人流落天涯,便将自己的白马送给的甄宓,帮她回到邺城。甄宓十分感激曹植,于是将自己的玉佩送给曹植。 后来,二人在此相遇,曹植并未如父兄一般醉心于天下霸业,而是与甄宓相依相守,逐渐难舍难分。阴差阳错中,甄宓成了曹植兄长曹丕的妃子,后因曹丕难以释怀甄宓与曹植之间理不清的关系,因此,并未册封甄宓为后。 此时,甄姬已年近四旬,在曹丕登基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甄宓过世的那年,曹植前往洛阳拜见兄长。曹丕将甄宓的遗物玉缕金带枕交给了曹植,使曹植睹物思人。在离开洛阳后曹植夜宿于湖上,在恍惚中竟发现甄宓踏着水波前来与自己相会。曹植顿时惊醒,发现这只不过是自己臆想的梦境,苦笑不已。 回到封地后,曹植又想起了这场美梦,终日辗转反侧,最后下定决心提笔写就《感甄赋》,名动天下。曹丕之子曹睿继位后,觉得《感甄赋》太过露骨,有给自己父亲戴绿帽子的嫌疑,所以,便将其改为《洛神赋》。 相传,在曹丕死后,原本满朝文武想拥立曹植为帝,所以,曹睿继位后十分忌惮这位叔叔,三番两次的将曹植的封地重迁,晚年,曹植饱受流离之苦,郁郁寡欢直至离世。

但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洛神并非甄宓,甚至,曹植和甄宓之间从未产生情愫,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曹植根本没机会接近自己的嫂子,众所周知曹植与曹丕关系紧张,曹丕不会给曹植机会接近自己的后宫,况且,曹丕怎能允许《感甄赋》这种作品在世间流传呢? 二是、古人最重伦理,平民百姓如此,帝王将相更是如此,写就《七步诗》的曹植自有一身傲骨,不可能光明正大的表达对嫂子的倾慕之情。 三是、的确存在《感鄄赋》这部作品,但是,此“鄄”非彼“甄”。曹植这部作品中仅是对自己被流放的鄄城有感而发罢了,并非以此抒发对甄宓求之不得的情感。

后世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对其评价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 ...” 参考资料: 『《短歌行》、《七步诗》、《洛神赋》、《翩若惊鸿:谁是“洛神赋”中的神秘女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