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硬笔行书的灵动美?贺、洪、夏、江、贾、侯、翟等姓例析
行书是最美的书体。行书之美,首在灵动。何谓灵动?灵者,灵巧隽秀而不臃肿也;动者,张力饱满而欲溢也。行书少灵动,则体态慵懒,笔画僵硬,给人以雾霭沉沉之感;行书多灵动,则体态轻盈,用笔劲秀,笔笔含变化之韵,字字有珠玉之美。
硬笔行书如何写出灵动感?
首先,把控力度,线条刚劲。笔画是力度的结晶,是力度的外在表现。行笔时,不浮滑,不凝滞,干净利索完成高质量笔画。如果从纸面轻轻划过,线条则软弱无骨,萎靡不振;如果踌躇慢行,线条自然堆墨少韵,缺少灵气。
贺 灵动方案 左上“力”曲直结合,动感浓烈。右上“口”提按转换,两点代之。“贝”有曲有直,动而不僵。全字力度满满,灵动劲秀。
另一方面,行笔不是画直线条,横竖撇捺点都有各自内在的律动要求,其外在表现是线条边缘的起伏变化。例如,长横和长竖的行笔经历了微凹到微凸的细腻变化,而短横和短竖为了与长笔画形成对比关系,要么微凹,要么微凸。这些变化都有助于笔画的动而不僵。由此观之,笔画边沿的凹凸感是形成行书笔画动感的微观要素。
洪 灵动方案 “共”之横竖,均有凹凸感,非僵硬直笔。左右各点的提按十分清晰。“共”之上横一定要短,既利于与下横产生对比,也利于形成小巧玲珑的镂空。全字借助提按转换谋求灵动。
夏 灵动方案 上面横画行笔先凹再凸,为全字动感造势。所有横画间距大致均匀,但长短造型不同。下面撇捺互相关照,角度得体。“夏”的灵动美得益于各笔画边沿的波折起伏。
提笔和按笔造成了笔画的渐细和渐粗,也产生了笔画边沿不同程度的弯曲。粗细变化如同削去芜杂而为笔画瘦身,自然产生了动感;笔画弯曲如同满弓欲发,自然形成张力。行书之点,虽然小巧,若无提按,则毫无生机;行书撇捺,若无提按,则僵如枯枝;连带牵丝,若无提按,则混淆笔画,主次不清。一句话,提按成就行书的灵动之美。
江 灵动方案 “氵”及时提按,形成动感。中间牵丝用笔轻快迅捷,产生张力和韧性。“工”横短竖长,斜中取正。
其次,曲直交融,连带牵丝。落实硬笔行书的灵动之美,不仅要掌控好每个笔画的书写力度,而且,笔画组合也追求动态之韵。行书中特别是行草中,大量借用草书中的曲笔画,通过曲笔直笔的交融配合,使线条的运行轨迹更具动感。同时,通过连带牵丝把笔画前后关联,形成连绵不绝的韵律之美。曲笔、连带和牵丝均兼具柔韧和张力的双重品质,为塑造行书的灵动之美立下了汗马功劳。
贾 灵动方案 把上下折笔化为曲笔,增强动感;笔画之间多用连带牵丝,使全字一气呵成。上部“西”扁而阔,下部“贝”瘦而长,形成对比。通过笔画间的变换,全字的灵动感跃然纸上。
第三,高矮大小,体量对比。笔画之长短粗细,偏旁之高矮胖瘦,邻字之大小正斜,均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形成硬笔行书的灵动之美。主笔之气势磅礴,离不开诸多小字辈的绿叶扶持;笔画在轻细中穿插浓墨重彩,空灵感和厚重感并行不悖;偏旁造型多种多样,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自然形成灵动的气息;字群中大小互现,正斜相依,避免了千篇一律,造就了千变万化。
侯 灵动方案 左旁矮,右旁高,主从明晰,对比成趣。中间可用较长牵丝连接左右,增加全字的灵动感。右旁上方横折较短,昂首而立;下方撇画稍短更刚劲,捺变斜点更有力。“侯”的灵动感源于偏旁和笔画的长短对比,加之牵丝连带的恰当运用。
第四,曲径通幽,空灵境界。单笔画的灵动是不足的,笔画组合的灵动也是有缺憾的,唯有成字成篇的整体灵动才是完美的。单字完成,减之一分不足,增之一分太过,恰如一件件完美的艺术品;作品完成,有如韵律流动,此起彼伏,是笔墨演奏的精彩华章。
这,就是行书灵动之美的最高境界。
翟 灵动方案 省简笔画,为其瘦身;常提常按,增加动感;四竖错位,打破呆板;横画有别,灵动变化。“翟”的灵动美在于笔画的浑然一体,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