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一场亲子关系的“博弈”

8.29亿,这是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的数量。这一数据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得来。据统计,我国目前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9.6%。与此同时,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

对于这些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孩子们而言,网络俨然已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阵地。但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过多地接触网络,沉迷网络始终是需要防范和警惕的事情。于是,网络的两端,孩子和家长经常成为“博弈者”。

虚拟世界里的精神寄托

倩倩(化名)是三元区一名初一学生。倩倩妈妈有时候常想,如果可以回到两年前,她决不在女儿的哀求之下,一时心软就给她配了那部智能手机。

此前,倩倩一直都很乖巧,学习成绩在班上也处于中上游水平。由于女儿从小身体就不好,所以父母平时对这个独生女儿的要求,也往往都给予满足。看着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倩倩也向父母表达出想要买手机的意愿。于是,在倩倩上五年级时,家里为她买了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

可令母亲没有想到的是,倩倩居然渐渐地开始“离不开”手机了。尤其是去年升入初中以后,陌生的学习环境、骤然加大的学业压力面前,倩倩越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

“我和她爸爸跟她约定手机的使用时间,但是她也很难遵守。到后来,我们如果想要把手机拿走、藏起来,她就跟我们吵架,甚至赌气离家出走,也不回家。”妈妈说起和倩倩的亲子关系,觉得正是手机和网络成了自己孩子无心学业、与自己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

在学校,倩倩的朋友也并不多,手机似乎成了她唯一的朋友。学校里明文规定,所有学生不得携带智能手机入校,可是她不仅偷偷将手机带到学校,甚至就连上课时间也躲在卫生间里玩手机不愿上课。

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

2月22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研究表明,超七成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普遍对网络持正面认知,并随年级增高更积极。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中小学生喜欢网络游戏。中小学生喜爱的网络游戏呈多样化特征,最受青睐的三大类型是竞技类、赛车类、模拟现实类。另外,仅有三成多中小学生喜欢教育型游戏。多数学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接触游戏,近两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接触游戏。

在不少中小学生看来,网络游戏常常是同龄人之间进行交往的重要谈资,孩子们不仅在与同学或朋友谈论游戏中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甚至有的小学生为了获得同伴认同而去玩网络游戏。

“家长在小的时候也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一起做游戏、玩耍,我们只不过是在网络上一起玩而已。”在清流上六年级的阳阳对于父母总是禁止他玩游戏表示不理解,“同学朋友都能玩,为什么就我不能玩?”

“孩子们如果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一起去户外活动做游戏,我肯定赞成。可是这孩子自制力太差了,只要一有时间就只想玩游戏,上个学期期末考,成绩在班上已经排到了倒数几名。”阳阳的妈妈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玩游戏,从起初的没收手机,到后来甚至直接断了家里的网络。

“现在都没有朋友来我家里找我玩了,我们家里连网络都没有。”阳阳沮丧地说。

支招:堵不如疏用爱与网络“争”孩子

《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指出,规定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父母最普遍采取的监管措施,父母对孩子玩游戏的主要管理措施以限制、监督为主,而且重点是限制时间和花费。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亲子关系越不好的家庭,孩子越“沉迷”于网络,相反,亲子关系越好,孩子玩电子产品、玩游戏的频率反而更低。

“玩是孩子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渠道,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世界、锻炼思维,网络游戏也是一样的。”林女士的女儿在梅列区就读三年级,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会用妈妈的手机上网。林女士有时还会陪着女儿一起玩些游戏。“完全的禁止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陪着她一起体验,也是一种陪伴。有时候女儿跟小伙伴交流,说到自己的妈妈会陪她玩游戏,感觉就特别自豪。”林女士说。

“堵不如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慧珍同时也是一名初中教师。她建议,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家长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娱乐权利,不要将网络娱乐过分妖魔化。严防死守的做法不仅难以杜绝孩子沉迷网络,反而容易招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反作用。家长应当从构建积极和谐的亲子关系入手,多关心、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等户外活动,从而帮助孩子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