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育评价的“1234”功能
梁建中
当代教育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要求:
一个目的:提高国民素质
以国民需要为核心构建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教育目标体系。国民主体是集合意义上的主体,国民教育需要,本质上是国民共同的教育需要,包括部分国民共同的教育需要。个体的教育需要包括他所在的国民集及其一切子集共同的教育需要,也包括个体独特的教育需要。以国民主体的教育需要为核心构建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国有教育目标体系),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的教育需要:一方面是社会的需要,包括作为社会角色的个体的需要(就业需要);另一方面是不同群体(部分国民共同)的需要(生存需要)。同时,还应该注意两种主体(社会与群体,这主会角色与独立个体)教育需要之间在现实性上协调一致,形成由双方都满意又不满意构成的矛盾为内在动力的动态发展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这样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评价所导向的教育凝结在学生(个体)身上的成果既有社会的性质,又有自然的性质;既有就业的本领,又有生活的自在,并在国民主体(共同)需要基础上,以满足又不满足个性包含着国民共有的性质,也包含着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斗争,因而,具有开放性。表现在教育上,就会去实践终身学习;表现在社会上,就会去创新创造;表现在生活中,就会去谋求幸福和美满。
以国民教育需要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又是应用性教育评价的基础,评价结果具有广泛应用价值。追求教育评价公认性,自然是构建这样一种教育评价目标体系。
两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评价是通过评价学生来改进教育工作,确定新的教育措施,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具体学生而言,评价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扬长补短,长善救失。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特殊的发展领域,在坚持统一的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充分发展。同时要通过评价进行“诊断”。教育是一种改变受教育者的过程,每一个教育目标、教育方案都应导致学生的某些变化。素质教育评价,正是系统地收集证据以确定受教育者实际的发展情况,作出精细分析并使教师依据这些分析“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有效地防止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缺陷积累。学生则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积极地自我调节和改进,以保证素质教育目标的圆满实现。
三个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能发展、特长发展。
学生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教育是立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进得来、留得往、学得好。为此要始终坚持教育的育人方向性,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评价对象自我完善为目的,着眼于人的培养和发展,立足于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素质,并以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人才规格为尺度,不仅重视智育的考核,还要重视德、体、美、劳各项的评价,特别注意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造思维,使蕴涵在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道德、审美、创造潜力得以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运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评价。教育效果是一定的教育行为连续施加影响的结果。通过过程评价引导大家自觉贯彻教育方针,使正确的教育行为逐渐变成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推进考试和评价改革,对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质,其结果又表现为素质的改善与提高,这种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为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与条件。教育评价要立足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智力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不仅要通过事后评价评定教育活动,结果是否达到目标,更注重于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之前、之中、之后的导向功能,促使教育活动改进,使教育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达成,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
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样重视,以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1.学会认知
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化的知识。既可将这种学习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并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认识、理解和发现。扩大知识面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从这种观点出发,让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
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为普通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接触到其他语言和知识,首先就有助于交往。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各个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势必会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研究方面,某些知识的重大进展就是在各学科的交叉领域中产生的。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特别是在电视图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从小就应开始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如游戏、到企业中去实习、旅游、科学实验课等。
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训练是避免完全受传播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应该从幼年开始就训练记忆力,而且,在学校中也必须重视这种能力训练。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
2.学会做事
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的。不过,后者与职业培训问题的联系更为紧密:如何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的知识﹖还有,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
如果观察一下服务行业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发生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先进经济的“非物质化”对学习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许多服务主要是根据其引起的人际关系加以确定的。我们在因经营管理日益复杂、各种专门知识、技术监视或技术咨询服务、金融、会计或管理服务不断扩大的商业部门和比较传统的非商业部门(如社会福利事业、教育、卫生事业等),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些例子。在这两种情况下,信息和交流活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方面,重点是以个性化的方式为某个确切的项目捕捉和处理特定的信息。在这类服务中,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使用者。因此,服务行业的发展迫使人们必须培养和提高人的某些素质,这些素质与在人们之间建立稳定而有效的关系的能力是相一致的。在工业领域也经常考验人们的做事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
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当今世界往往是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它与一些人对人类进步寄予的愿望背道而驰。能否设计出一种可使人们通过扩大对其他人及其文化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来避免冲突或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的教育呢?
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某些学科特别适合进行这种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教授人文地理,晚些时候教授外语和外国文学。
认识他人必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教会青年一代采纳其他民族或宗教群体的观点,可以避免成年人相互仇恨和发生暴力的互不理解的情况。
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一些教师由于教条、武断而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而不是反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或批评精神,他们这样做可能害多益少。如果他们忘记应该为人师表,他们就很可能由于自己的态度而永远削弱学生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以及应付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的紧张关系的能力。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4.学会生存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并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教育的基本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当然这种人无论在何种文明中也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应该向青少年提供一切可能的美学、艺术、体育、科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现和实验机会,这将补充人们对以前各代人或现代人在这些领域里的创造所做的吸引人的介绍。
“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人的这种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因此,教育作为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学会做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