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1杜甫七古《大麦行》读记
杜甫七古《大麦行》读记
(小河西)
大麦行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北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此诗或作于宝应元年(762)。宝应元年及之后的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吐蕃、党项、浑、奴刺等寇边。《旧唐书-肃宗纪》宝应元年建辰月:“甲午,党项、奴刺寇梁州。刺史李勉弃郡走。丙申,党项寇奉天。”《新唐书-肃宗纪》宝应元年建卯月:“壬子,羌、浑、奴刺寇梁州。…(建辰月)甲午,奴刺寇梁州。”按本诗,初夏有“胡与羌”寇“集壁梁洋”诸州,杜甫产生了调“蜀兵”御敌的想法。这想法被否后,又产生了“还故乡”想法。
大麦小麦:《桓帝初天下童谣》(汉):“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卖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咙胡:喉咙。)
行哭:放声哭;且行且哭。《南史-张融传》:“吾生平之风调,何至使妇人行哭失声。”《哭陈使君》(唐-刘长卿):“旅榇(chèn)归程伤道路,举家行哭向田园。”
集壁梁洋:指山南西道的四个州。集州:今四川南江县一带。壁州:今四川通江县一带。梁州:今陕西勉县褒城镇一带。洋州:今陕西洋县一带。《旧唐书-地理志》山南西道梁州兴元府:“(贞观)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依旧督梁、洋、集、壁四州。…乾元元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六月,升为兴元府。”
腰镰:腰插镰刀。《代东武吟》(南朝宋-鲍照):“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题灞池》(唐-王昌龄):“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
胡与羌:指吐蕃、党项、浑、奴刺等。
部领:统辖率领。《后汉书-南匈奴传》:“部领南边及乌桓。”《隋书-长孙晟传》:“诏晟部领降人。”《奉送宋中丞使河源》(唐-李端):“部领河源去,悠悠陇水分。”
托身:寄身;安身。《诗》(汉-王粲):“遭遇风云会,托身鸾凤间。”《还旧园作》(南朝宋-谢灵运):“托身青云上,栖岩挹飞泉。”《石上藤》(岑参):“石上生孤藤,弱蔓依石长。不逢高枝引,未得凌空上。何处堪托身,为君长万丈。”
大意:大麦已熟小麦也已黄,女人放声痛哭男人东躲西藏。向东直到集州和壁州,向北直到梁州和洋州。请问谁在收割麦子?不是吐蕃就是党项。难道蜀地连三千兵士都没有?只是统领辛苦道路遥远战线又长。如何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飞到白云之上返回家乡。
诗意串述:这首诗前4句写背景。在大麦熟小麦黄之时,山南西道的“集壁梁洋”诸州,女人在“行泣”男人在“走藏”,反而是“胡与羌”在拿着镰刀收麦。显然,外敌寇掠时当地官兵已无力抵抗。后四句联想。第一个想法:东川与梁州为邻,何不调“蜀兵三千”协助诸州赶走“胡与羌”。难道三千蜀兵都没有吗?也许杜甫还真问了领导。领导告诉他不是没兵,而是“部领辛苦”而且“江山长”。“江山长”有两层意思:一是路远。二是战线长。来寇掠的“胡与羌”分散渚州,几千兵哪够?想一想也有道理。好像没啥办法。于是杜甫又有第二个想法。蜀地靠近“胡与羌”,说不定将来也会被寇掠。到那时俺咋办呢?如果俺有翅膀,能够飞到白云之上,俺真想“托身白云”飞回故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