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笔记:深圳地铁
梁东方
人们在千篇一律的地铁场景中分辨地理位置的唯一线索,只能是一个个互不相同的名称,再无任何物象判断的可能。千万年来培养起来的地理感觉磁场效应,人类从动物时代便已经具有的了的方向定位本能统统失效。人们完全变成了以概念来恢复既往的地理图景想象的词语动物。如果不配以高德地图,到达不熟悉的地方地点的能力便几近于无。
然而,城市旅行,交通工具首选还是地铁。地铁准时、平稳、不晕车、有秩序、人和人隔得比较远(当然是非高峰阶段)等优点,使人们无视其不见天日的先天缺陷。因为能见到天日的出租车公交车,会有频繁启动和刹车,会因为拥堵而旅途漫长,且常常不可预计前程上的时间的情况,让人们的选择自然地走向了地下。
地铁在广州深圳这样的灼热湿热的地方,尤其有其凉爽避日的特点。能让在烈日下很快就疲惫的人们,始终在清凉中便可以坐出去很远很远。良好的空调环境与地下通道地下商场相连的方式格式,是适应本地气候特征又综合了商业需要的最佳建筑格式。
深圳地铁在全国即便不是最好的,也一定是最好之列。线路多,通达的地域广,这些硬件上的高水准之外,更多地还体现在细节上:粉红标志的女性优先车厢(不是女性专用或者在高峰期才专用)、车厢内的保安员来回巡视、不做低头族的地标提示、足够多也足够明确的地面方向标示、刷手机进出闸……
深圳地铁是全国比较早地可以刷手机乘车的城市。这极大的方便了乘客出行,尤其是对外地乘客来说,一来就可以享受到市民乘车的方便,正如那句著名的话所言: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在深圳不单纯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总结和描述。因为所有的人几乎都没有先天的本地地域优势,区别仅仅就是来深圳的早晚而已。这就避免了那种在内陆很多所谓大城市都并不罕见的,仅仅基于自己是老本地人而生出来的简陋的优越感,以及从而出现的低级本能的排斥心与攻击行为,让社会层面的风气向着现代文明靠近了一步。
在相当的意义上,深圳示范了一下一个纯粹由全国各地的移民组成的城市,有没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共性的精神风貌,超越内陆省份内陆城市的、属于现代文明的精神风貌。这一点,表现在人流密集的地铁上的,还是很明确的。
我和妻子进入地铁车厢的时候,只有对面的两个空座位了。我们就分别坐下了。刚刚坐下,妻子身边的一个年轻人就站起来对我示意,示意我和他换一下,他坐到我的位置上,我坐到他原来坐的妻子身边的位置上。这个细节,让人很是感动。互相之间由衷地表达了“谢谢”与“不谢”的诚挚真情。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在一个公共交通工具上,能有这样细致的予他人方便的周到之心,实在不易。
随后每次乘坐地铁都注意观察,发现类似的善意之举,并非孤例。这是一种蔚然成风的文明传递,传递到我们身上,就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有了刚刚到了深圳也就是深圳人的自我意识,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这么做。环境对人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
我注意到,在面对地铁里必然存在的某些不大文明的行为的时候,深圳人也只是非常宽容地继续以自己的安静和规范做着示范引领作用,做着无声的引导。
在某一站,地铁车厢里上来了一群带着各种工具的人。也许是因为人多,所以与人少的时候不大在地铁这样的公共场合高声不同,当然也许这几个人即便是两个人也会如此(后来多数人下车,剩下两个包括那个最能嚷嚷的干瘦的人,也都不再那么无所顾忌了),其中一个瘦瘦的男人居然能发出如此底气十足的高声,持续了整个乘坐时间,声音响彻本节车厢,甚至相邻的车厢。他们用谁也听不懂的方言,所表达的那种热烈不拘,仿佛是因为打回来了猎物而声彻天地的表白……
整个车厢里,大家依旧各自看着自己的手机,各自睡着自己的觉,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干涉他们,也没有对他们表示出有什么明显的鄙夷。随着他们逐渐下车,人数渐少,很自然地也就不再高声了。这是环境,是深圳给予他们的无声的引导。相信当他们突然意识到环境里别人的状态的时候,他们也会逐渐改变。
在深圳的几天时间里,坐地铁是每天必须的功课;从东到西,从西到东,从罗湖到蛇口,宝安到龙华,地铁每天都能把人到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其间曾经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叫做《我在深圳的地铁上睡着了》:
在深圳的地铁上
人们有两个姿势
睡觉和看手机
以及
这两个姿势之间的切换
从看手机到睡觉,和
从睡觉到看手机
地铁里没有窗外的世界
地铁里只有人造的一切
手机里虚拟的缤纷,和
睡觉之间的转换
是人们唯二的选择
而,多数时候的安静有序
正是每个人得以如此安然的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