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是一种温暖的机会
在北方一年一度的寒冷之中,很多在温暖的时候、在酷热的季节里人们都无法产生和表达、也不愿意产生和表达的感情都有了滋生和蔓延的机会;是寒冷给了人温暖的机会。
尽管红袖添香、柴门犬吠、风雪夜归是太过古典只能在山水画里看到的意境了;尽管围坐着火炉,品温酒、饮热茶,听爷爷讲故事的传统画面里的温暖也只能是上几辈人的享受了;尽管踏雪归来,院外留下一串父亲负重的脚印的夜晚也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越来越模糊了------但是季节还是给了北方照顾,让它有一个和其他的几个季节有明显区别的冬天;即使没有了火炉,在一个有暖气的房间里,最简单的因为温暖而来的幸福感还是更多地光顾了我们日益疲惫的心灵的。尽管现在的冬天,雪也很少了,天也不怎么冷了,不穿棉衣也可以过冬了;可是,毕竟有了这样一个大家下了班都愿意往家里跑,谁也不愿意在大街上闲逛的时候,亲人之间见面和相处的平均时间长度是别的几个季节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这种冬天里的温暖,我个人的记忆是很具体的;小的时候感觉任何一个愿望似乎都是奢侈的,因为持续的匮乏、因为不停地“革命”、因为文化的沙漠化,从一本儿童读物到一次期待中的老师家访,所有的希望都没有实现过。也许有实现的可能,但是就整体而言,就那一代人而言,实现的几率都很小。吃大米饭是一年一度的奢侈,放学回来在就要跳下墙头的那一刻(那个时候上学放学都要跳墙),往往还要引体向上,希望着能看见墙外面老师的身影,希望她能到自己家来做家访,因为那样就可以印证自己关于自己也被社会被别人关怀着的想象。这样的想象在冬天的时候,在寒冷的时候尤其强烈。
现在,我坐在电脑前面,看着儿子只穿着袜子和小秋衣小秋裤,坐在有充足的暖气的房间里的木地板上玩多米诺骨牌,我的那个关于冬天里的温暖的记忆就又冒了出来。
那要从小的时候经常玩的一种甩三角的游戏说起。所谓三角都是用烟盒折叠成的;游戏的规则有好几种。一种是一个人出多少张都出多少张,然后划拳决定(偶然主义的公平原则)先放在谁的手背上,由对方说甩出几张来,如果掌握(应该叫“掌背握”)三角的人让三角翻到手的里面的时候能够如数甩出那个数的话,所有的三角就都归了他了。另外一种是在地上画一个类似于孙悟空给唐僧画的圈儿的范围,大家都把自己的三角放进去,然后划拳决定看谁先用手里的另一张三角去冲圈里面的三角,把任何一个圈里的三角冲出去了,那被冲出去的就归他所有。
有一个冬天里,我对于这种三角的游戏突然有了极大的兴趣,原因是自己掌握了甩出去和冲出去的窍门,几乎是无往而不胜的,跟任何一个高手来都准赢!赢是让人快乐的,是一种精神享受;我在这种精神的享受之外,还有实际的目的,那就是把赢来三角拆开,压平,用缝衣服的针线把它们缝起来,成为一个本儿,用烟盒们的背面写字、作数学题;那个时候学校里从来不规定必须用什么什么样的本儿,学校还没有靠给学生们发统一的本来赚钱的想法。其实绝大部分家庭都给孩子买不起那种统一规格的本,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连每学期两块五的学费都交不起呢;好在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不交学费问题也不大,反正也不怎么上课。
有了这样一条“生财之道”“节约之道”,我的游戏就更有了过硬的理由,不管天多冷、风多大,我每天都会在外面待很长时间,脚麻了、手裂了、耳朵被冻得直痒痒,最后连说话都不利索了,上下嘴皮都僵硬了;就是这样,如果对方手里还有没有被我赢过来的三角而他还不服气的话,我就一定会舍命相陪!
那个冬天里的每一个惨淡的黄昏我都是拼命地跺着脚跑回家的,冲进家直奔那现在想来实在是气息微弱的铁炉子,一下就把手伸到了火口上,还一个劲儿地把手拿回来放到嘴里哈气,完全不顾大人的为什么又不关门的唠叨。
母亲一边唠叨着我,一边心疼地让我挨着炉子坐下,给我脱了硬硬的棉鞋,用力地揉我已经失去知觉的脚。母亲一边给我揉脚一边骂我不长记性,非冻死不可;我照例不吭声儿,我在享受又有了一大把三角的快乐。哈气像白雾一样从自己的嘴里喷出来,手上的血口子里浸出的道道血迹逐渐干了,嘴唇也逐渐能开能合了,听着门外呼啸的北风猛烈地拍打玻璃的声音,我把那一大摞赃兮兮的三角一一拆开、压平、装订起来。母亲看着我一项一项地完成着自己的“计划”,心疼得哭了。我却感到无比的温暖!
我个人关于冬天里的温暖的特有的记忆就是那一刻:
昏黄的傍晚
没有晚钟
城市的喧嚣变成遥远的回声
离开妈妈
背着书包
我走进一片神奇的陌生
冬天的风
不冷
孤独的我
踩过电线杆的身影
脚下飘着无力的碎纸
心中是痛哭后的宁静
青肿的双眼凝望着湛蓝的天庭
那里有颤抖的星星
胸膛停止了抽搐的余绪
我看见墙上一扇昏红的窗棂
爸爸妈妈无声的沉默
小妹妹的呀呀学语声
飘出来
炒菜锅带烟的油腥
昏黄的傍晚
我走在遥想的天庭
懦弱的自责
让我飘荡在幻想中
走啊走啊
快到家了
再穿过那条小胡同
就是妈妈的呼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