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觉知怎么办?

悉达经常遇到小伙伴说“我这里就是没有觉知,应该怎么办?”

觉知,是悉达的总结,实际上小伙伴更喜欢说,我这里没有感觉,或者我不会控制这里。这里面包括了两种感受,一方面是身体感受,我在发力或者觉得酸疼,另外一方面是用意识来控制身体,例如把胸腔推出去,激活前锯肌,控制肩胛骨。对身体部位有感觉并且能用意识控制身体,总称为有觉知。

瑜伽习练可以看作是大脑与身体对话的试验场。通过垫子上的各种姿势,大脑向身体发出指令,身体给出反馈。这个指令和反馈过程动用的就是觉知。体式练习启动觉知,相当于把潜意识中的身体动作习惯晒在了意识的照耀之下,而潜意识中的习惯动作,背后潜藏着很多自己都没发现的内容,包括我们之前的遗传、经历、创伤、饮食等等。在瑜伽练习中,我们通过发掘身体动作习惯这个管道,让动作习惯背后的潜意识从深层浮现出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习惯并且接纳和改进时,我们同时也在接纳相应潜意识内容,减少这部分内容对我们意识的影响。在哈他瑜伽理论中,瑜伽体式练习具备排毒和净化功效,很大部分应该是指的这个。

因此,在大脑和身体对话的试验场中,重要的是不把体式当成目的,不要在身体还没准备好时就硬把自己凹进体式当中去。当我们忙着满足大脑“我做到了”的想法时,容易忽视身体的反馈信号,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找不到觉知了。尤其是当我们被某些体式卡住,练习无法突破的时候,保持觉知尤为重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被某些体式卡住,说明我们身体以往的动作习惯还不适应这个体式的要求。我们后弯感到特别吃力,可能是因为日常脊柱默认处在向前屈曲的状态,而脊柱向前屈曲这个状态,来源于人类本能的坠落反应(当高处跌落时,为了保护喉咙和腹部,婴儿会本能向前卷曲身体),这个动作总是伴随着心理的恐惧和焦虑,因此我们后弯的练习,一方面要解决脊柱周围肌肉带来的紧张习惯,一方面也要消除心理层面带来恐惧和焦虑的潜意识。

当我们无法不经思索就完成某个动作时,其实是逼迫自己直面挫败的一面,这一面往往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身体和精神会面临双重不适,尤其在精神层面。学习如何应对这种不适,接纳自己过往,承认自己不完美,就是直面真实自我的过程,然后通过不断探索觉知,改变原有的动作习惯,也是了解自我解放自我过程。因此这个学习过程绝不仅仅是完成体式这么简单,瑜伽体式练习带来的巨大心理力量就在于此。

如果我们明白,瑜伽体式练习目的并不是练习体式,而是学习学习的方法,外在的练习要和内在的学习同步,那么我们就会在练习中把觉知放在重要地位,而不是直奔主题的去追求体式。市面上很多老师和学校,都会利用大家急于达成体式的心理,开办各种速成班。悉达也发过各种各样的体式达成技巧。实话讲,有些技巧总结的不错。但是,这种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直线思路,让我们没有机会去放手探索自己的练习方法,这是很可惜的。这好比在看牛人解题,看别人解决再多问题,最终都要回到解答自己的问题上来,自己的题只有自己能解,完全指望牛人是不现实的。理论上最有效的方法,不一定是适合你的方法。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你不适用,也不意味着你有什么错,你需要的是探索自己的办法而已。

探索觉知,就是在学习学习的方法的途径,用锻炼肌肉的办法锻炼大脑。悉达有几条简单的建议,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觉知的建立要依靠不断重复,但注意不要把重复变成关闭觉知的机械动作。现代脑科学发现,人类大脑遵循的是用进废退原则。重复练习,会强化控制这个动作的神经之间的连接,形成易化通路。让这种动作不用进入意识就可以做出,变成我们日常所说的“肌肉记忆”。但这种“肌肉记忆”并不会自动分辨身体运动模式合理与否,这个运动的习惯模式可能适合你,也可能会阻碍你继续练习。就像阿汤老师常说的,练习,练习,练习,一切随之而来。这个随之而来的“一切”可并不一定全是你想要的,你怎么知道你没在强化错误?

如何分辨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关键在保持觉知开启,让大脑和身体的对话渠道畅通。随着练习的进行,各种觉知的反馈方式都经历过了,逐渐就会明白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不是。这种经验是你自身体会和总结出来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没法从书本上学习,只有实践中了解,在练习中积累。

阿斯汤加练习者经常对是否使用辅具有争论,按照这个思路,答案很简单,辅具是否帮助你找到觉知了?帮助你找到觉知就使用,变成阻碍就别用。另外要明白,使用辅具是暂时的,目的是将来不使用辅具,不要把辅具当成瑜伽练习本身。

其次,练习中充斥太多所谓“正确”和“错误”的教条,是造成没有觉知的重要因素。当你在体式练习中,不把标准体式放在第一位,而是重点放在觉知上时,很难找不到觉知。所谓找不到觉知,往往都是要求满足一堆规范和口诀的情况下才发生的,这些规范和口诀告诉你应该这样,不能那样,因为那样是错误的。它们可能说的没错,但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允许试错的过程,在学习中,通过错误学到的内容,并不比只做正确的收获少,甚至错误动作带来的经验可能印象更深。

比如在上犬式中,有些小伙伴会问,为什么我没有手臂外旋,肩胛骨内收的觉知?对于像悉达这种脊柱僵紧的练习者来说,手臂外旋,肩胛骨内收的动作是胸部推出去动作带来的结果,而不是通过手臂外旋来把胸部推出去。因此,根据自身条件通过觉知搞清楚动作的因果关系,比盲目去追求规范的口诀可能要重要。

再比如在穿越和手倒立中,合理的呼吸节奏确实有减轻身体重量的感觉。但这有前提是需要能把自己提离地面,在提不起来自己之前,这个觉知无法帮助到你。换句话说,不要告诉饥饿的人注意营养搭配,讲得再合理也不如先吃饱实在。

再次,当你在一个体式中,无论如何都没法找到觉知时,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是动作退阶,做更简单的动作。越简单的动作越容易体验到精微的觉知。再以上犬式中找不到胸腔推出去的觉知为例,在上犬式中找不到,可以退阶到眼镜蛇式,再找不到,可以双手离地,只让胸腔抬起来一点点,有点类似小燕飞的动作,体会背部肌肉如何运作的,肩胛骨是如何运作的,这些肌肉是如何配合运作的,改变这些肌肉启动的先后顺序是否可行?呼吸对这个动作有什么影响?做完这样的动作,身体有什么感受?

开始也许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但是多次缓慢的重复以后,觉知可能更加精微。慢慢的加上手臂的支撑,再看看有什么变化。当你体会觉知时,要放掉对体式幅度和标准的追求,只体会觉知的差异。这样的练习也许看起来容易又无聊,可是如果你真想改变自己的底层动作习惯、“肌肉记忆”,这个方式可能是有数的几个有效途径之一,比起你坚持用不合理的方式强化动作,效果要强百倍。

此外,在学习方法上来说,当你开启大脑和身体的探索时,要尽量多给自己几个选择的方法。这样,你在垫子上的瑜伽练习,通过更多选择变得有更有自主性,以及更多内在动力。比如,在前屈中,体会腿部和背部拉伸的不同感受,分别体会大腿收紧和腹部收紧的觉知;在拜日式前屈中,体会左右腿的不同感受,让重心在左右脚轮换试试;再比如,在站轮中,试试重心在脚内侧和在前脚掌的区别。许多看似已经掌握的体式,只要换换方式,都会感觉到大不同。然后,这样的练习方式会让你更享受练习,更期待探索的到来。

当你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情况下,只能照搬唯一的教条时,你练习的心态容易变成和工地搬砖一样,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会造成拖延和逃避。短期内,这种教条也许会带来确定性和自信,因为这样能把复杂的世界和人性简单化,但是这样做牺牲掉了独立思考和面对真实自我的机会。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只能让身体练习变得机械和僵化,并由此带来痛苦的学习感受。如果你的瑜伽练习,学习到的学习方式是工地搬砖式的经验,那么将来教授瑜伽时,传播的技术背后的体验也一定是工地搬砖式的痛苦。在哈他瑜伽理论看来,这样的瑜伽体式练习不仅没有消除旧有的业,反而造了新业,那么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