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笔记:小房门口的枣树
梁东方
生活中伴随着我们或者曾经伴随过我们的很多物象,总是出现,也总是被我们当做毫无意义的事物予以习惯性忽略。它们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形不成确切意义的基础上,却又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类似潜意识的地位;成为一种意义的线索,成为我们人生的梦想底色里总是存在着的笔画。
比如一棵树,一棵长在生活视野之内的树。
一棵树也可以成为人生的见证,这在古代往往是常态。古代的时候人们生活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院子里总之会有树,树往往就会和院子里成长起来的人形成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当然其中主要是人在树身上望见了自己的成长。小树长成大树,大树变成老树,一代人过去又一代人长大,树就成了连接一代代人之间互相很难看全的物证。
很多年前,不知道是谁将一颗吃完了枣肉的枣核随口吐出来,吐到了地上。这棵枣核也许直接就掉到了砖缝里,更大的可能是经过了一路跌跌撞撞的翻滚以后,凑巧滚到了砖缝里。而这个砖缝的位置是恰到好处的,它介于小房的两个门之间,在那两个小房的中间点上。那里潮湿不干,那里因为小房漏雨而常年阴湿,这无意中成就了枣核发芽的温床。更关键的是,它有一天从砖缝里钻出来以后,不会因为自己越长越高而影响到两家小房之中的任何一家的进出。
一棵既不属于绿化树也不属于任何家庭的野树,在没有遇到拆迁,没有遇到土木工程,并且也不妨碍人类生活的情况下,就这样得以一年一年地活了下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也是老院子里才会有的风景。
这棵枣树不属于任何人,但是至少在开花期和果实红熟的时候,每个从枣树下走过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仰望一下,吸吸鼻子,或者摘下一两个枣来尝一尝。枣树上的枣总是结得硕果累累的样子,被太阳晒到的部位还都在青白之中带着诱人的红色。但是不知道是不是野生的原因,这棵树上的枣吃起来是没有任何味道的。就只是枣的颜色形状和枣的质地,完全没有枣所应该有的甜蜜味道。
这个特点多少保护了它,使它免遭一年一度早早地就有人惦记着都给打下来的厄运。
虽然有人根据这棵枣树上的果实无味的特点,发明了泡枣、腌枣、蒸枣等种种吃法,终究是因为需要再加工而让大多数人不感兴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在这棵枣树身上显现得淋漓极致。
品种不好,但是恰巧长在了本没有一寸可以长树的地方的两座小房之间;果实无味,却也避免了因为都来抢树上的果实而损毁树枝树杈的命运,得以长得高过了房顶,形成了大树景观。这样就更获得更多的阳光,获得更多人类轻易够不到的空间。
即便每年都总是有那么一两个人理直气壮地摘枣,大规模长时间地摘枣,将大部分无味的枣都摘回了自己家里,好像这时候这棵枣树天经地义就是他们家的一样。但是一旦枣摘光了,这家人也就将这棵枣树忘得一干二净了,好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其实,正是这棵每年都这样被掠夺式地摘光所有果实的枣树,见证了这栋楼上很多人事的变迁:一些老人走了,一些孩子降生了,一些家庭永远搬走了,同时又来新的购房户。即便是一直和它一起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一一在长大,在变老,在仰望着它感慨。它将一家一户的人看得很清楚,甚至连人类互相之间早已经遗忘了的人和事,也都清晰地印在它坚实的年轮里。
那年轮里有早逝的人,有寿终正寝的人,有已经长大的孩子,有正在变老的中间年龄的一代人……如果不是被人类毁弃的话,一个人是很难活得过一棵树的,尤其像这种生长缓慢质地坚硬的枣树。
所以,在这个院子里拍过照的人,仔细分辨的话,都不难找到照片上这棵枣树的影子。有的照片里这棵枣树还像一丛酸枣棵子,有的正在开花,有的已经硕果累累。
今天,我站在这棵枣树下,仔细地端详着它。
枣树上缠着交错的电线和网线还有晾衣绳,有的还在使用之中,有的则早已经废弃,但是无一例外都一直挂在它的脖子上,没有谁会觉着它也许不舒服而给它摘下来,没有谁为它解开这似乎要永远束缚下去的枷锁;而它自己也早已经适应这一切,只要自己还可以站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位置上……
我要为这棵枣树画下这幅速写,就是为了将它凝固下来,凝固到文字深处,不让意外将它毁灭之后还被近于彻底地遗忘。
旁边不远处那棵曾经高大的已经高过了楼房的泡桐树,就是一个遗憾的先例。回家以后每天都在它森林王国一样的树杈之间的鸟儿们的叫声中醒来,曾经是很多年里天经地义的平常事,但是就在某一天,它就突然被人以遮挡了阳光的名义砍掉了。再回来的时候竟然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它的样子,只是觉着空落落的失去了什么,永远失去了什么。
我一年四季里都经常会在周末的时候回来,每次回来都能看到这棵枣树。它是家,是亲人,是自己在这里曾经的生活和未来依然还会有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环境,也已经是环境中的主体,是亲人一样的存在。
这棵枣树已经成了我即将走进家门的象征,它像一个永远站在外面的亲人,像一个从来不发一言却总是在默默地看着你的老者。他看到过你年轻的样子,他每次都会迎接你都会目送你,和你的父亲母亲一样驻足遥望着你,一直到你拐了弯看不见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