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笔记:井陉天路的美学观察

梁东方

井陉的村落,完全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些历史悠久的村庄,既有散布在河边水畔的,也有不少在山谷山坳山腰甚至山顶的位置上。其间的交通自然是靠着大大小小逶迤起伏的山间公路,公路的特点一般都是临着河或者顺着山谷,由自然的山势决定道路的走向,寸土寸金可丁可卯一般来说是最常见的情状,很多地方要错车都需要前赶后错到特定的位置才能进行。

在逐渐进入汽车社会以后,这样道路的普遍狭窄与拥挤的情况,也就与时俱进,越来越严重;这种印象是我以前去井陉总结的大致经验,但是这一次去却发现了异乎寻常的改变:不仅进入县城的传统拥堵路段有了绕行的环城道路,过去往往要半个小时才能过去的县城现在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可以通过;而且还有了著名的天路,起伏在山间,主要路段将无数山岭在接近顶部的位置上联通起来的天路。

井陉天路连接着的山山岭岭之间点缀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村庄,村庄之间的交通固然还可以走原来不无狭窄之虞的公路,但是如果想要快速通行的话,这条带子一样漂浮在山顶上的天路则是一种最佳的备选路线。

这条天路是一条主线,通过连接线连接起了过去往往需要绕行山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抵达的一个个村庄;使得直接向上走,就可以翻过山岭,抵达另外的地方。让过去大多数只有一条路通向外界的山村都有了两个甚至更多方向上的选择。

曾经在罗马古城中吃惊地发现,一座路边满是英雄的雕像的小山,一座森林覆盖的小山,是可以直接开车到山顶上的。开车到山顶以后,人们就可以很方便的俯瞰自己生活的城市,可以在林间散步,在草地上坐卧,在遥望着古城的天际线的视野中遥想……

那种在城市里、在长期生活着的地方,有一座随时可以驱车而上的山的格局,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没有想到,这种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温饱需要的审美的道路格局,如今在井陉居然以如此宏伟庞大的规模实现了。当然也许初衷未必是要修一条审美的道路,只是为了修一条更宽敞更流畅的道路,但是山间已经没有了多余的空间,不是很高的山顶就成了唯一的选项。不过从天路两侧红色的自行车道看,这条用于山间交通的路显然在建成之初就已经有了旅游公路的意味了。

果然,这条路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路,众多游客驱车而至,在天路上走走停停,拍照游览,购物吃饭住宿,一下带动盘活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流量,提升了本地的文化传播力。这种前所未有的将最荒凉的山地变成了人气旺盛的游览区的情景,全赖于这条带着红色的自行车专用道的兼有旅游与开发双重性质的,审美的山顶公路。

我们走上天路以后遇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从山谷里看高高在上的灵岩寺。过去要上到这个位置是需要下决心的,不仅要一步步地登山,而且往返没有几个小时是很难完成的。所以,大多数人也就是在山谷里仰望一下而已。现在走天路,几分钟就直接开车到了山顶,站在山顶的高塔之下,俯瞰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曲折的绵蔓河南来北往之势,俯瞰河边每一个拐点上几乎都有村庄铺展在河谷与山坡上的人居格局,很是感慨:汽车时代,天路赋予了人们肋生双翅一般的审美机会,使人有了在山谷中从来不易获得的崇高视角,潜移默化地让更多的人有了一种宏大地理形势的审美滋养。

自此开始,天路就一直在一座座山峰的山顶上绵延铺展而去,在桥梁不是很多的情况下而能将一座座山峰连接起来,也是对本地山脉绵延的地理状态的最为恰当的利用。

沿着天路走,每一处都是风景。尽管这初冬季节里那些满树没有叶子只有红红的果实的柿子树,吸引了一些显然是有备而来的手持专业的摘果器的人,但是多数人还是仅仅是停车休憩、漫步山巅本身便已经可以让自己沉醉其间了。

沿着天路,既可以在一处处山顶平台上停车瞭望,也可以拐向山中的随便哪一个村庄。我们到达的南张井村,是著名的社火之乡。每年正月十六的老虎火都能吸引远远近近不少人深入到这原本隐在众山深处的小村庄里来观赏,现在有了天路,估计其社火的盛况就更热闹了。

我们还在村外,就已经听到了山村所在的山谷里回荡着的悠扬激越的山西梆子的唱腔。及至慢慢走到高处的村子里,才发现戏台上正在现场演出晋剧《天路情歌》,说的就是修建这条天路的故事。

台上的演员很多,台下的观众却并不多。很多的演员面对不多的观众,表演得依然非常认真。一招一式之间,歌声铿锵婉转;字幕显示和音响效果都一丝不苟,与大剧场演出没有什么两样。

站定了看了一会儿,大致上是在说因为修路而涉及到占用土地、迁移墓地等事项的时候产生的矛盾和解决的途径。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精神下,这条如今走起来顺畅而审美的天路才最终得以顺利建成。

晋剧这样充满山地气息的剧种与南张井这样的古老山村、与绵延的天路连接着无数山峰的大环境非常匹配。石头墙石头房石头梯田石头路,人类在山地环境中与大自然融合的古老生活传统之中,产生的包括晋剧这样的艺术格式,终于在时代脚步里演绎出了更美好的轨迹。

既在生活之中,又分明有超越于生活之上的视野的井陉天路,是很值得来走一走的。驱车而至固然是最省力的方式,骑车也未必不行——尽管因为道路起伏,很多地方坡度不小,红色的自行车道上几乎见不到骑车的人。但是如果有机会,骑车甚至徒步走走,在这条天路上进行慢旅行的收获,肯定会更大。

(0)

相关推荐

  • 『井陉好风光』南良都青峰寨,绕不过攀登者的步伐.......

    风者,风物也.风物长宜放眼量也! 南良都青峰寨      文:赵凯华 青峰寨属于太行山的余脉,它位于石家庄西部的山区县井陉,南良都的村西,海拔300余米.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县城众多的登山爱好者 ...

  • 骑行圣泉寺

    6.26.2021 四点起,四点15左右就出发了.想往汉王转转回来走市把车子放那上人给保养下,闸,内外胎都要换了.一条珠江路走完,也不快到了.在汉王镇东边一点看到一个小山包上有座小亭子,在京台高速下有 ...

  • 回乡祭祖,割舍不去的情怀

    回乡祭祖了,我们老家一年有两次,一次是4月份,一次是农历10月份. 从记事起,每年的清明节我是肯定会回去的. 早上起个大早,临近中午赶了回来. 家里的堂哥堂弟已经在大伯家等着了. 父亲有三个兄弟,他是 ...

  • 固关→石头村→井陉天路→松树岭→洪河漕→凉沟桥→杨树庄

    固关→石头村→井陉天路→松树岭→洪河漕→凉沟桥→杨树庄

  • 太行山笔记:井陉水窑洼

    梁东方 如今有意思的山村基本上都已经具有山高路远的特征了.那些被便利的道路串联起来的所在,基本上都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点,车轮滚滚人来人往之间商业化的氛围渐浓,无一例外都成了过分商业化的所在,既往原 ...

  • 太行山笔记:井陉河应

    梁东方 以前走在山区的公路上,偶然看见有标语:河应是我家,人人爱护它. 一时之间有点费解,这是为保护河流写的宣传标语? 后来才知道"河应"是一个村名,而且是一个古村名,再而且一下, ...

  • 太行山笔记:井陉史家

    梁东方 史家应该是史家村的简称,因为在村边的小庙的门上,有古人明确的"史家村"用法. 在井陉的山山岭岭之间,有很多这样将最后一个字省略掉的村庄,比如吕家.王家.单家.于家.康家.张 ...

  • 太行山笔记:井陉万人坑

    梁东方 矿区不仅是井陉是本地工业化的先驱,也可以说是整个国家工业化较早的地方:尽管其工业化只是资源开发,但是资源开发用到了机械,甚至是大型机械,这已经是本地农业社会状态中的一个最大的异数.即便不说其在 ...

  • 太行山笔记:在井陉的丘陵山地里摘菜

    梁东方 干旱在头伏结束的时候仍然在持续,从去年七下八上的雨季里落下过形成地表径流的雨之后,整个秋天冬天春天以及现在过了一半的夏天,都还没有像样的降水.山地里的玉米叶子都已经打了卷儿,它们本能地用自己卷 ...

  • 太行山笔记:容易线边的天路

    梁东方 新开通的容易线,将平原和山地用高速公路的宽敞平展方式联通起来,还像非高速那样免费,就便形成了一条进出山区的快速通道.一改以前山路艰难的普遍感受而真正让山路行车容易起来. 这条通道有新修的部分, ...

  • 太行山笔记:洪河漕的春末时间

    梁东方 一开车门,第一口呼吸就让所有人都惊喜地感慨:这才是好空气啊!这么甜.如果不是这样骤然而至的对比,大家还都不觉着自己一向置身其间的平原上的雾霾里的生活有多么污浊,觉着习惯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只有随 ...

  • 阮章竞笔记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华书局《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影印本首发式 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2017 年11 月27 日,阮章竞笔记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华书局<阮章竞太行山笔记手稿四种>影印本首发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阮章竞之女阮援朝女士代表家属,向国家图书馆捐赠阮章竞在太行山时期和1 ...

  • 太行山笔记:爬平原边上的一座野山

    梁东方 所谓平原边上的山,就是平原和山区交界地带的山,是山区伸展到平原上的最后的山峰.这样的山一般来说都不是很高,偶尔有高的,比如封龙山,就会被传统认定为神山:因为平原上的人们天天仰望其雄伟高大,而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