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这枪卡壳救了我们不少同志,日军歪把子机枪有多奇葩?

在抗日剧中,有这么一款机枪,它经常被口头提及,但导演给它的登场镜头并不多。此枪在中国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俗称———“歪把子”,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就是用五挺这样的枪换来骑兵连长孙德胜的。它就是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歪把子出场率低,并且不受主角待见,倒不是因为这是日本侵略者的武器。而是因为此枪的造型过于怪异。毕竟武器没有善恶是非之分,只有性能优劣之别。

枪如其名,歪把子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设计成向右弯曲的形状。虽然名为轻机枪,但机匣外型太像重机枪了,给人一种厚重感。不太符合抗日奇侠端起机枪就打,飞檐走壁无限火力的神剧设定。

一、失败设计

事实证明,一款枪结构越简单,性能越可靠;结构越复杂就越容易在实战中发生致命故障。作为二战时期零件数量的轻机枪,歪把子很好地证明了这一道理。

全枪最复杂的当属弹斗供弹系统。该枪左侧有一个不可拆卸弹斗。在装填弹药时,副射手需要打开上面的压盖,再把弹夹依次放入其中。歪把子的弹夹与三八大盖通用。其弹容量为30发,也就是可以装六个5发弹夹。

在这个过程中,四处飘散的灰尘特别容易渗入弹斗,造成卡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机智的日本人专门研制出了一种配套的润滑油。把油壶安装在弹斗旁边,一边上子弹一边倒油。然后他们惊喜地发现,油和灰尘混合在一起直接把枪机给堵死了

歪把子的枪管也是不可拆卸的。歪把子和普通步枪一样采用是整体式枪管。机枪连续射击肯定会产生枪管过热的问题,打个两三百发直接热坏不能打了。此枪唯一能实现散热功能的是枪管上又多又重的散热片。这些结构的存在,使得全枪重量达到了10.2千克。同时期的捷克式轻机枪为9.66千克,并且口径更大,故障率更低。

最逆天的当属脚架高度。同时期的机枪两脚架一般不超过二十厘米,而歪把子脚架高度却达到了惊人的三十厘米。这会让持枪者暴露更多的部位。考虑到侵华日军的平均身高在1.55米到1.6米之间,也就是说使用者在抵肩据枪瞄准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暴露头部的问题了,连胸口都暴露出来了。机枪手挺着瞄准,副射手跪着装弹,伤亡率可想而知。

一米五的日本兵趴在地上操控拥有40厘米高脚架的机枪,跟仰天射击没啥区别。再加上供弹系统位于左侧,重心偏左(30发6.5毫米口径步枪弹,每发重量21克)。所以只能点射,如果扫射的话根本就校正不了弹道。因为弹道会一个劲地往左偏。

二、弹药通用

随着实战中暴露的缺陷越来越严重,歪把子在战争初期仅服役了两年就逐渐被九六式轻机枪取代了。日军士兵宁愿使用从中国缴获的捷克式,也不愿用自己的歪把子。一流部队都拿起了九六式,而歪把子就只能分给三流部队撑撑场面了。

奇葩的设计背后是更奇葩更苛刻的要求。日本军部对此枪提出的要求是弹药通用,减少后勤压力。设计者南部麒次郎干脆把弹匣和弹链都给省了,参照哈奇开斯M1909机枪以及在欧洲被淘汰的一款竞标枪(名为佩里诺Model1908)的图纸,设计出了弹斗供弹的大正十一式。

日本三八大盖使用6.5毫米步枪弹。在战场上,每个士兵武装带左右两侧各挂着一个30发弹药盒,后面挂着一个60发大弹药盒,再加上枪里面装的5发,刚好是125发。后面的大弹药盒没有命令不能打开,因为它是用来供应机枪手的。

理论上来讲,歪把子机枪可以一边射击一边装子弹,火力持续性取决于副射手的手速。因为它不像捷克式那样采用封闭式弹匣,必须拔出来才能重新装弹。这种设计看似很高明,实则漏洞百出。歪把子封闭性差。在实战中真敢这么做,枪口扬起的风沙分分钟可以让这把枪死机。歪把子只有一个弹斗,还是不可拆卸的,一旦坏了,全枪就废了

在副射手阵亡的情况下,捷克式轻机枪手可以单人操作,但歪把子由于上弹过程繁琐,所以很难做到这一点。

抗战老兵对歪把子的评价是:

“这枪卡壳的时候救了我们许多同志。”

三、精准射击

日本研制的枪械最绕不开的问题就是资源不足。日本军部的思想就是:我的资源少,我的兵就得练成神射手,用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就像这把歪把子一样,它的射速不高,只有每分钟120发,为的就是实战中一发一发精准点射。歪把子的枪管重,瞄准基线长,精准度是有保障的。固定好标尺然后锁死枪架,长点射都不会怎么飘。射程远,容错率还低。放在老兵手里就是一把神器。近可压制,远可对狙

抛开故障率不讲,歪把子机枪的杀伤性能还跟日本的6.5毫米子弹有关

提到这种子弹,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前面一个洞,后面也一个洞,穿透强,杀伤不强。其实也不全对。因为整个二战时期,日本一共推出了3种类型的6.5毫米子弹。类型各异,性能也迥然不同。

早期的6.5毫米步枪弹,是一种圆头子弹。出膛后可以飞很远,但是近距离只能把人打对穿,很难达到翻滚的效果。在北方打游击的八路军遇到的是日伪军的治安部队,打的是近距离遭遇战、伏击战。在后方打治安战的日伪军没有那么多新式装备,有的都是前线部队玩剩下的东西,圆头子弹比较多。这就是三八大盖打对穿的由来。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又研制出了一种轻型尖头的6.5MM子弹。其特点与早期圆头弹截然不同。在中近距离能实现翻滚,远距离反而不行。多分配于正面战场的步枪兵。

最后一款子弹也就是歪把子的常用的型号———改进型的6.5毫米尖头弹。这种子弹有着前厚后薄的背甲,并有预制卡槽。无论中、远、近,只要子弹命中目标就会开始翻滚,并在中弹者体内碎裂。在恶劣的医疗环境下,这些金属残片几乎是取不出来的,中弹者不是立即死就是躺着等死。

两种尖头子弹的弹头重心都是靠后的。子弹出膛后不是单纯的旋转而且还会伴随着翻滚。就像一枚掷出的硬币,经常以弹头朝后的“反面”姿态命中物体。这种子弹一旦命中物体就会失去飞行稳定性,立即停止旋转。

文/和平之风

参考资料:

1、《抗日战略时期日军使用的轻武器评述之二 细说"歪把子"——日本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杨南镇

2、《捷克式vs歪把子——抗日战场主力轻机枪对比》,甄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