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我去过故宫 | 邱小石​·早茶夜读516

516 | 每天第一批进入故宫的人

👆一定要开音频👆

我去过故宫

文/ 邱小石

我今天要讲的故事,发生在1995年。这个故事完整讲述应该分为三段,但我今天只讲中间一小部分。
1995年的春节后,到故宫旅游的人们,会在太和门下看见这样一幅场景——太和门东西两门的正中,十二张明式桌案一字排开。每张桌案上都铺了一块白色纤维毛毡,上置着一枚高约12厘米宽约5厘米长方玉质印章,以及与之配对的烤漆木盒印泥。每张桌案后站有一人,服饰统一,负责将自己桌上的印章盖在“紫禁城全景”的导览图上。
这张导览图色泽温润,绢丝手感,尺寸大约长75厘米宽42厘米,用散点透视、工笔画法精细的绘制出了紫禁城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园林。但这张图的最特别之处是:导览图的左右两旁留白,由工作人员在留白处现场盖上十二枚清代御玺。
这当然是从御玺印模复刻而来。清帝共有二十五枚宝玺,每一枚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选择的这十二枚中——皇帝之宝,用于发布诏书;皇帝行宝,用于赏赐臣僚;表彰经史之宝,用于古籍图书;敕正万邦之宝,用于外交;钦文之玺,用于文教……
获得这样一张紫禁城全景图的过程是这样的:排队购买后,依次经过十二张桌案,工作人员在留白处盖上印章,同时讲解这一枚御玺的用途。游客们的情绪常常因此被调动起来,开始自己动手盖印,摆拍留影。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面阔九间,东西各设一门,是故宫游览必经之路。这里南北通透,冬天的故宫,寒风料峭,但丝毫没有影响游客的兴致,太和门上人声鼎沸,排队盖章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台阶之下。
这种东西在很多年后有了明确的定义:文创产品。1994年夏天,邱化桥(就是我哥)在游览了故宫后萌生了这张图的创意。当时我们在珠海经营着自己的广告公司,有了这个创意之后,他和公司的插画师、设计师在紫禁城游荡了五天,走遍了城内的每一座宫殿,拍照与勘测。当时没有网络,更没有Google Earth,也极少有清晰完整的航拍图,就凭自己拍摄的照片、几本资料图书和《紫禁城》杂志,完成了此番紫禁城全景的“复原”。
全景图的下方,邱化桥写了一段文案:
一、最好带上相机、摄影机进入故宫。
二、您正在进入的是明清皇宫——全球最大的宫殿,而不仅仅是一些琉璃瓦顶的建筑。
三、有一些路面正在损坏,而我们却无法修复;因此,请您尽可能不穿带钉的鞋,也不要踏在露土上,使种有古柏的地面板结。
四、在您浏览历史的时候,细心思考是个好方法。
五、有好些宫殿至今还未开放,已开放的宫殿,都尽可能去看一看。
六、如果您带着为文化自豪的心情观赏故宫,观察往往会更有收获。
七、天空下的华丽建筑可能会使人觉得自身渺小,但是紫禁城,正是由渺小的人修建的。
八、尊重历史的人,必会珍爱故宫,请您告诉您身边的人:“我去过故宫”。
1995年的那个冬天,我们是每天第一批进入故宫的人。我们从最北的神武门进入故宫,一路穿行御花园、乾清宫、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直到太和门。天色未亮,脚步匆匆,乌鸦嘶鸣,红墙回音。
我现在仍然能够清晰的记得筹备的过程,甚至一些细节:设备采买、家具定制,印刷交付、物流仓储、售卖流程、招募培训……我们的临时办公和储物间在太和门的西阁间,需要跨过太和门向西穿行一段连廊,据说这里曾经是徐悲鸿的画室。
在太和门摆开阵势的第一天,午门开启,三三两两的游客,跨过内金水河上的石桥,踱步广场,慢慢地走向太和门……我疯跑进连廊,拐弯摔一大跤,起身根本不知疼痛,冲着在西阁间的邱化桥叫:“买了买了,有人买了!

这段卖图生涯非常短暂。有一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状况下,我们这个团队突然遭到了清理,被赶出了故宫。半年后我又去了一趟,在太和门旁边的小卖部看见了一模一样的导游图在售卖,只不过那些印章已经印刷在了全景图上。买者寥寥。我想,他们怎么吃得下站在太和门下吹风的苦呢;我又想,他们肯定会很奇怪,为什么先前生意那么好,现在却卖不出去呢?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产生很多疑问,不妨留言。

1995年,AC米兰足球队访华,游览故宫。

球队几乎每人都买了一张。

我请其中几位签了名。

除了教练卡佩罗、队长巴雷西(上面那个签名就是),

其他我已经忘了是谁了。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