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岁的周有光:我的长寿之道
80岁之后,生命重新开始。
是周有光给自己定义的新生。
从1906年到2017年,他在这个世间度过了112个春秋。
周有光
也阅遍了新生后的32年春光。
他是毋庸置疑的长寿之人。
但很少有人知晓,这样一个人,也曾被算命先生断言“活不过35岁”。
他年轻时身体并不好。
生过肺结核,得过抑郁症,有过很长时间的失眠症状。
自己想来都觉得不可能会长寿。
然而,命运给予他的一切磨难,最后却促成了他的极速蜕变。
他开始感悟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也总是以“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来要求自己。
从经济学到语言学,周有光不断在多个领域展露自己的光芒。
111岁寿宴上,他甚至能够容光焕发地站在众人面前,自嘲“是上帝把我忘了”。
而他的长寿之道,也在众人的问询下,经由他的口述,为更多人知晓。
母亲的馈赠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出生在了江苏常州青果巷的周家。
周有光的父亲周保贻是晚清时期的秀才,有举人之才,却无举人之命。
当年赴考举人的途中,他途径江阴,因遇上大风险些翻船,被吓出病来,就没能考成举人。
自此之后,他也断了考取功名的心,回常州老家开起了国学馆,专门教授国文。
但这样单一微薄的收入,并不能支撑起一个大家庭的运转。
后来,种种原因之下,周保贻与周有光的母亲有了更大的隔阂,家庭也就出现了分裂。
周保贻与姨太太留在了常州,而周有光随母亲搬去了苏州生活。
因此,年幼的周有光并没有跟在父亲身边长大。
在众多家人中,给予周有光最大影响的,还是他相依为命的母亲。
这位接受旧式教育、只能看书不会写文章的老母亲,用她的言行举止,给了周有光最有用的人生教诲。
往后几次遇到人生难关的时候,周有光的耳边似乎总能响起了母亲的声音。
“度量要大,遇到困难不要消极”。
在反复默念这一句话的时候,周有光总能从中汲取到力量。
这让他一点一点地消除脑海中翻腾的怒火和无尽的哀伤,找到重新振作和开始的勇气。
母亲对周有光的影响,还体现在了遗传基因上。
这位老太太是那个时代,难得的长寿老人。
一直活到96岁的她,哪怕是到了去世的时候,也都是耳不聋,眼不花,有着相较同龄人更为康健的身体。
所以,后来周有光能够走过112年光阴,不得不说有遗传了母亲长寿基因的原因。
世事变故的感悟
周有光从有意识开始,就对家里的贫寒有了清晰的认知。
但其实,早前的周家,也算是常州的一个世家大族。
周有光的曾祖父是清朝的官员,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周家在常州经营有棉纺、织布、当铺等产业,有着还算雄厚的家财。
但咸丰年间一场“太平军苏南之战”,就彻底推翻了周家的家业。
当时太平军对常州城发起了猛烈进攻,周有光的曾祖父为守住常州城和城中百姓,不惜将全部家产捐出,供做清军军饷。
然而,尽管周家全力支持清军守城,最终事态也没有如他们所期盼的那般发展。
在清军战败,常州城破后,周有光的曾祖父投河自尽,周家家道也自此走向了衰败。
所以,周有光出生时,周家已衰败良久,不复当年荣光。
这样的家族背景,让周有光对世事变故有了更好的适应能力。
在往后的岁月里,他都坚信“不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的道理。
然而,家境的贫寒,还是一度给周有光带来过困扰。
中学毕业后,周有光考取的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与上海圣约翰大学,都给他递来了“橄榄枝”。
前者是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后者是一学期学费高达200多银元的最好大学。
周有光陷入了选择的难题,甚至开始有了失眠的症状。
然而,尽管再心动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周有光都注定难以负担它高昂的学费。
所以,在百番纠结之后,他还是不得不做出入读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的决定。
他决定下得艰难,身边的人同样也为他揪心。
在上海教书的三姐很快知晓了周有光的选择,却也不甘就此放弃。
她的烦恼展露在脸上、眉间,很快就引起了同事朱毓君的注意。
朱毓君深知考上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不易,又怀有一颗爱才之心。
在了解周有光的情况后,她决心帮他一把。
同样收入微薄、没有多少存款的她,最终是通过说服出身江南富庶家庭的母亲,当掉她一个皮箱的嫁妆,才为周有光“筹款”上了学的。
这也使得1923年,17岁的周有光得以登上从苏州开往上海的火车,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报道。
求学的艰辛,让周有光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
入读圣约翰大学之后,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周有光选择了主修经济学,兼修语言学。
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这两个学科,将分别贯穿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为今后的他带来诸多的荣誉。
然而,周有光同样没有料到,这个好不容易入读的圣约翰大学,最终只容载了他两年的读书时光。
1925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引发了全市总罢工、总罢课和总罢市斗争热潮。
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周有光在内的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们也都站了出来,加入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中。
但他们的行动很快就受到了圣约翰校长卜舫济的反对和制止。
后者在思想上倾向了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学生参加游行,不再允许学生出校。
尽管再珍惜在圣约翰大学的读书机会,周有光最终还是站在了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一边。
他与全校中国师生一起,站到了校长的对立面,纷纷宣布永远脱离圣约翰大学,掀起了一场“离校运动”。
万幸的是,最终在华侨的资助下,他们一同新建起了另一所大学——光华大学,重新得到了接受先进教育的机会。
这一段经历在周有光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时刻警告他要忠于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
因此,往后他的每一项行动,也都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妻子的相伴
龙应台曾言,“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
周有光最幸运的一点是,他就遇到了这么一位可以同命运、共患难的妻子
周有光与妻子张允和在年少时就已结识。
张允和
他们的缘分,最早开始于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入读乐益女子中学之时。
张允和是安徽望族张家的女儿,在“合肥四姐妹”中排行第二。
乐益女子中学就是她父亲张武龄创办的其中一个学校。
而张允和也恰巧是与周俊人同年入学的同学。
张允和与周俊人年岁相近,又有共同话题,很快就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在这种情况下,张允和受邀出入周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一来二去就与周有光也熟悉了起来。
后来,周有光从光华大学毕业时,张允和也离开苏州到了上海求学。
两人在苏州已有交情,到了上海更是多有联系,慢慢地就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彼此最亲密的存在。
周有光早年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且常有失眠的情况,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张允和同样也存在身体虚弱的情况。
两人结婚的时候,家里人还偷偷找来算命先生,给他们算了一次命。
结果周有光和张允和都被认定为“只能活35岁”。
寻常人听到这样的结论,可能会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但周有光和张允和却只是笑笑就过。
他们觉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却也觉得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所以,虽然自认不可能长寿,但周有光和张允和两人还是在婚后做出了不少的努力。
他们开始将生活过得规律起来,从不乱吃东西,也不抽烟喝酒,作息也调整得更为合理。
张允和性格外露,热情奔放,却也十分务实,这样的性格,是最适合周有光的。
而事实也是如此。
后来张允和帮助周有光度过了人生中很多关键的关口。
周有光早年一直活跃在经济领域,且因为工作原因到处奔波。
家中很多大事小事,基本都是张允和一人操持。
日本全面侵华之际,周有光也因为工作原因,没能与家人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关键时刻,是张允和撑起了携一家到处避难的重任。
在8年的时间里,张允和带着孩子搬了36次家。
一开始,他们还是7个人,20个箱子。
到后来,只剩下4个人和5个箱子。
在纷飞战火中,尽管张允和竭尽了全力,最终也只能看着几个孩子接连在战乱中没了气息。
所有的苦难,她都一个人苦苦支撑了过去。
后来,他们唯一活着的儿子小平,也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中了流弹,送往医院紧急抢救。
万幸的是,抢救三天后,小平转危为安,给了张允和不倒下的理由。
最难的时刻,周有光一再缺席,但张允和却没有因此而对他心生怨怼。
她曾反过来安慰周有光,告诉他,“这是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我一个人。”
毋庸置疑,张允和始终是他们一家最坚硬的脊梁,也是最有力的依靠。
有了她,周有光才能放开手脚,在自己的领域有了更大的成长。
但张允和也并不是全然没有弱点的。
有一次她患上了痢疾,情况非常严重,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改善她的病症。
很多人都认为她没有救了。
但周有光没有放弃。
最后,有位朋友帮他们在重庆请到了一位名医,周有光开始带着张允和一星期两次坐水上飞机到宜宾诊治。
奇迹发生了,张允和也痊愈了。
这让他们俩在往后的岁月里,更加无惧于生死,更加乐观地看待万事万物。
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如张允和一样,周有光在一生中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
他曾经受过冤屈,身陷囹圄,接受过劳改,也在穷乡僻壤中干过农活。但漫长的黑暗最终也没有使他消散内心的希望。
甚至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还豁达地表示,这是那几年的操劳,让他在夜晚睡得更加深沉,治好了他的失眠症。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周有光一直以来对自己做出的要求。
艰难环境下,保持乐观坦然的心态,也是周有光和张允和一直在做的事情。
所以,尽管他们都经历了很多现在看来难以接受的磨难,但他们总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和善意,保持着偶尔低沉但大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而这也是周有光和张允和能分别活到了112岁和93岁的原因之一。
在80岁之后,周有光经常被朋友和媒体询问长寿之道。
每次他都大笑着说没有秘诀,非要总结的话,也只有两条。
第一条是“生活要有规律,规律要科学化”,第二条是“:要有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要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而这也的确是他一生中都在坚持的事情。
周有光和张允和夫妻生活融洽,于生活习惯上也有相似之处。
在物质方面,他们一直力求简单。
他们基本不买补品,也不吃别人送的补品,从来少吃、不瞎吃山珍海味。
甚至连油炸食品,都基本没有吃过。
在平常的吃食上,他们会选择一小部分荤菜,但更多时候吃的都是鸡蛋、青菜、牛奶和豆腐等含有高蛋白和膳食纤维的食品。
哪怕是过年过节,他们都没有改变这样的习惯。
而这样健康且有规律的饮食习惯,也让他们的肠胃减少了很多负担,避免了三高的风险。
事实上,这样的习惯,是在一次求医后养成的
当时上海的一位医生告诉周有光,大多数人不是饿死就是吃死的,乱吃东西有害健康,健康的食物吃多了也会有害健康。
这些道理周有光一直铭记在心里,往后的岁月里,他和张允和一直坚持不乱吃、不多吃。
除了这个之外,周有光和张允和从不抽烟、绝不喝酒的习惯,也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多助益。
特别是他们还坚持早睡早起,保持着正常的作息。
在晚年的时光里,周有光和张允和一直循环着睡觉、吃饭、看书、写文章的简单又有趣的生活,他们在这样平和的生活里,也保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
从青年到晚年,周有光和张允和都对身外之财没有太大的追求。
他们不追求高薪的工作,更看重其带来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抗日期间被日军搜走了家里所有的古董,也不心疼,不生气,因为他们有更看重的东西。
他们吃小亏,也不占大便宜,在为人处事时总让人一步,因而减少了很多摩擦,杜绝了大部分生气的机会。
就连夫妻间偶尔争吵时,也从不大声说话,更不带激烈的情绪。
他们经历的诸多磨难和坎坷,最终都化为了他们前行的动力。
他们始终相信,最困难的时光已经过去,未来的道路更无惧前行。
所以,他们有宽广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一切“生活中的小事”。
甚至,80岁之后,他们就将接下来的每一寸时光,都当成了命运的馈赠,视为了新生。
所以,张允和才能活到了93岁,周有光才能走过了112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