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逸清雅的浅绛彩瓷,为何会在清末发展起来?
从传世的大量浅绛彩瓷作品来看,浅绛派画家均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均工书善画(图1),都能画山水、花鸟、人物及博古等各个方面题材的作品,而且书法及文笔俱佳。浅绛派画家在绘画瓷器之前会绘制纸质画稿,同时也借纸上绘画提高瓷上绘画水平。程门、金品卿、程崇楷等人均见有纸质画作传世(图2)。浅绛派画家的作品,在画面的布局、勾画和渲染等方面处处可见画家个性特点的发挥。也正是如此,浅绛彩瓷才能从清末暮气沉沉的社会环境气氛中脱颖而出,以其秀逸清雅的风格成为晚清流行时尚的指向标。
图1 蒋玉卿 书法瓷板
浅绛彩瓷的发展与大量供职于御窑厂画师的参与是分不开的。清代晚期,受到鸦片战争和国内此起彼伏农民起义的冲击,清政府对景德镇御窑厂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而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攻陷了景德镇,将御窑厂彻底烧毁,使得众多御窑厂画师流散四方。而浅绛彩瓷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开始发展起来。
图2 程崇楷 吉庆图
众多御窑厂画师脱离了御窑厂的管理和控制,在瓷器作品的创作道路上第一次有了个性发挥的空间。他们以瓷为画纸,摆脱了晚清官窑单调、程式化的图案,将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尽情描绘于各类器物之上,以清新脱俗、立意高雅的瓷绘风格为世人所接受,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民国时期黄矞在《瓷史》中提及的“白地五彩”应该指的就是浅绛彩。
随着投入浅绛彩瓷制作的人越来越多,浅绛彩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当时流行的时尚,在各阶层人士的交往中被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图3)。
图3 浅绛彩洛神赋故事纹长方瓷板局部
同治五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御窑厂。景德镇御窑厂恢复后,不少御窑厂画师重新回到御窑厂供职。他们将此前在外吸收的一些知识和经验加以运用到官窑器的制作上,因此便有了光绪朝初期瓷器的改良。也正是这个时候浅绛彩瓷开始进入宫廷。而那些署有某某画于珠山“官舍”“官廨”“环翠亭”“珠山室”等御窑厂地名和景观的器物,不仅仅是证明了浅绛派画师的官方身份,同时也在另一方面印证了供职于御窑厂的浅绛派画师的创作历程(图4、图5)。
图4 叶孙氏花鸟六方狮耳瓶
图5 浅绛山水纹圆瓷板题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