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别人的目光中的老师

活在别人的目光中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演员是生活在公众目光中的人,他们特别需要而且异常热爱公众的目光,不惜用非常手段吸引眼球。对他们来说,失去关注就失去了一切。他们善于表演,不仅台上演,台下也演,戏里戏外都演。人们追逐明星,不仅关注他们在荧幕上扮演的角色,也关注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大明星也有烦恼,他们希望得到一个安静的空间,做一回真实的自己,但他们又害怕寂寞。很多演员一生都带着面具,他们渐渐地忘记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还有一种人,也活在于别人的目光中,他们的工作、生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一件小事,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认为无足轻重,若是发生在他们身上,就会被看成天大的事情。“你怎么能这样做!”人们对他们有特别的要求,虽然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名字叫——老师。还记得那个扒高铁车门的女人吗?她的先生在检票口被工作人员拦住,火车即将启动,她扒住车门。她遭到全社会的痛斥,因为她是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他们要面对几十双眼睛;走在校园里,他们要面对更多的目光;进入社会,他们总觉得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老师,无数人正在看着自己。

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我认为这是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谨小慎微、老成持重、文质彬彬、矜持、谦逊、放不开——不仅仅是放不下面子,而是整个人紧绷着,不苟言笑,瞻前顾后,有时候还有些做作……你有没有觉得教师群体存在这样的特点?当然,我说的不是个案,是针对一个群体。他们不是天生如此,这点是肯定的。作为一个个体,他们进入教师队伍时和其他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个性特征,融入教师队伍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之后,慢慢地便具有了这个群体的特质。活在别人的目光中,谨言慎行似乎是必须的。

组织教师研讨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教师是最好的听众,但不擅长分享,不愿意讨论,更是极力避免争论。也许是上课说话太多了,离开课堂与同行坐在一起,他们就立即变成“沉默的大多数”。但在非专业环境里,他们其实并不腼腆。我加入了很多以教师为主体的微信群,很少见到有教师在群里讨论问题,他们更乐于做旁观者。每次研修活动总要安排一个环节是交流研讨,但这个环节往往形同虚设。主持人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发表观点,会场顿时陷入死寂,每个人都把头低下来,或是左顾右盼看别人。被点名站起来发言的人,常常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用根本算不上观点的观点进行敷衍,或是用感想代替观点,用一大堆溢美之词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表明自己收获很大,还有的时候用“没想好”“需要好好消化”进行搪塞。如果主持人很执著,非要一个个的点名发言,又会造成这样一种状况:自说自话,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即不反对,也不支持,根本无法形成交流。当然,更多时候主持人不会那么较真儿,他们会把讨论的时间交给专家,让大家成为倾听者,虽然他很清楚真正的倾听者其实并不多。

让教师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如果说有难度的话也可以理解,我们必须要承认提出一个观点并自圆其说其实很有挑战,那么让教师提出问题又难在何处呢?“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主讲人停下来问参加活动的教师。又是一片死寂,又是低着头或左顾右盼,被点名的又是一通恭维,话筒又回到主讲人手中,大家又成为听众。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以至于到了提问环节很多人就开始收拾东西,因为他们知道肯定没人提问,接下来便是打道回府。真的没有问题吗?请你注意一下离开会场的人,他们三三两两边走边说,说的很多都是问题。既然有问题为何不问呢?不敢问吗,还是不好意思问,抑或是其他原因,为何非要把问题藏在心里,宁可背后议论也不当面讨论呢?

近三十年的从教经历,每天和教师接触,让我发现教师群体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领导、同事、家长的评价教师都会记在心里,都还会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教师比社会上其他的人都敏感,敏感的都有点过了头,领导的一个脸色、同事的一个眼神、家长的异样的口气,他们都能察觉到,并引起内心世界的不安。听完课后校长因为有事离开了,教师和我说:“看来这节课校长不满意。”我很惊讶,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说:“一看他的脸色就知道,要不怎么走了呢。”我说:“不会吧。听课过程中校长和我交流过,他很欣赏你。教委召开一个紧急的会,他才走的。他给我看了短信通知。”但教师的神色并没有缓和下来,他还在猜测。我知道刚才和他进行的关于这节课的讨论几乎毫无意义,因为他的心思根本没在这里,他的心思被校长的脸色带走了。因为敏感,导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非常微妙。教师之间的矛盾通常不是原则性、高利害的,一句玩笑,无意之间的一句话,就可能造成两个教师结下“梁子”。表面无所谓,心里较劲,但谁也不肯主动沟通、化解隔阂。

所有这些,都与教师的生存状态有关,因为他们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全社会都盯着教师,而且盯得死死的,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指责。目光没有重量,但目光带来的压力无比沉重。教师必须要另造一个自己,让它承受目光带来的压力,接受目光的检视和监视,而真正的自己则躲在它的里面。作为教师,我最反感别人说教师虚伪,但很多时候自己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虚伪。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住在学校宿舍,放学了换上短裤背心,坐在校园的花墙上看书。老校长看到后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怎么能够穿成这个样子呢?”我辩解道:“放学了啊。”他语重心长地教导我:“放学了你也是老师,何况在校园里,学生们都在看你呢。”从此之后,我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让我一言一行都不敢放肆。我变得谨慎了,顾虑重重,也渐渐的变得虚伪。

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会变得看别人脸色行事。研讨中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危险的,教师通常这么认为。可能存在的风险有:1.观点幼稚,被认为水平低;2.观点偏激,被认为出风头或是不合群;3.观点和权威人士向左,或遭到批判。思前想后,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被迫发言一定会做很多铺垫,首先要客气一番,声明自己观点非常浅薄,说完之后还要强调一番,说自己只想抛砖引玉。总之要保证滴水不漏,把风险降到最低。提问的时候同样顾虑重重,总担心一不小心把那个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问题我还没有想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吧。听了您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教师喜欢用这种方式替代提问。课怎么上听专家的,班怎么管听领导的,就连专业发展这件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也习惯于被安排、被发展。在别人的脸色中,教师艰难的行走。

教师群体是一群对关注特别渴望的人。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一直为这一奇怪的现象而困惑。他们本身就活在别人的目光中,看别人脸色行事,因此而感觉压力巨大,但是他们又非常渴望被关注,总感觉自己被忽视。整个教师群体都有被打入冷宫的失落感(在后面的文章中还要专门进行探讨),是现实还是误读,其实不可一概而论。没有压力的关注、没有挑剔的关注,从来都不存在。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希望全社会都关注我,但只有关心和关怀,只有理解和包容。教师生态真的很恶劣吗,究竟恶化到什么程度,是客观现实还是某种感觉,是谁破坏了教师生态,仅仅是外部原因吗,作为受害者的教师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些问题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认识自己从来都会让自己感到不安。正因为如此,人们更习惯分析别人、教育别人、指导别人,而不肯面对自己,面对真实而完整的自己。

看别人脸色行事会渐渐地变成为别人做事。不久前,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向我讲述她经历的一件事。她要去一所学校听课,领导对她说教师的课还没准备好,她对领导说:“我不去教师就不上课吗,是为我上课吗?”这样事情在学校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领导来了,为领导上课;专家来了,为专家上课;同行来了,为同行上课;都没人来,那就为教材上课,教材写什么讲什么;还有为教参上课,教参说怎么讲就怎么讲;更要为考试上课,考什么就讲什么。校长变了,教学方式要变,教材变了、课标变了、考试变了,教学方式更要变。变来变去,很多教师都找不到北了。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宝贵的专业自主权拱手交给别人,完全听命于别人,你让我教什么我就教什么,你让我怎么教我就怎么教。

我曾发起过一个活动,征集教师的教学主张,结果很令我失望。要么是很模糊的主张,其实很难算作主张;要么大段大段的摘录,来自文件或是名人名言名著。每天在课堂上辛勤耕耘,主张哪去了?有的教师告诉我:“天天忙的贼死,哪有闲工夫想这个。”理由很充分,也可以理解,但是教师可以没有主张吗?“依据教材、执行课标就行了,没必要有主张。再有主张,你能超越教材和课标?”有的教师这样回答。“做自己的教育”我曾提出这个观点,立即遭到一些同行的抵制。他们的反问让我无言以对:难道你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你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吗?活在别人的目光中,看别人脸色行事,为别人做事,渐渐地让很多教师失去了自己。他们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日复一日的机械的劳动。

谦虚是教师的美德,而且是集体的美德。我很少见到张扬的教师,确实有,但很少。一个“傲”字的评价便足以把教师打入另类,若是再加一个“狂”字,那他或她在这个群体里简直无法立足(我特指中小学教师)。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教师总能谦逊的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他们知道,很多双眼睛在看着自己,不谦虚没有好果子吃。我不否认很多人确实虚怀若谷,也不否认有些人不得不谨小慎微,更不否认有些人是虚以委蛇。

活着别人的目光中,这是教师无法改变的生存状态。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他们就走进了各种目光交织的视野,所以他们谨慎、稳重、礼让、矜持、谦虚、含蓄。于此同时,懦弱、虚伪、自卑、封闭、世故、圆滑等也体现在他们身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另一种存在,那就是在别人眼中的存在。小朋友正在自己的房间里玩,我提醒(欺骗)他你妈妈来了。小家伙立即放下玩具,拿起一本书,看似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在那一刻,他存在于假想的母亲的目光中,他的生命表现出另一种状态。教师每天都生活在类似的提醒中,所以他们很容易把谨慎、谦虚做过头,所以他们过得很累。这也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状态。

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让别人闭上眼睛是绝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睁开自己心灵的眼睛,发现自我,做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教育。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