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对句语法技巧的知识
对联、对句语法技巧的知识
关于对联的一些知识.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仄起平收.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现代对联多按今音[以普通话发音为标准]依平水韵,忌合掌,忌重字,忌孤平孤仄,忌三连平三联仄尾,顺口溜: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字巧分明。(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要素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
再行验证.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
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叙从头。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 ●●○○ ○○●, ○○○●●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
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可分别
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
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
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
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
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
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
“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
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
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
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不过,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
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
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 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
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
(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
(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
(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对联的语法规则
一,句型性质:
句型相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句型不同的句子也可以造对偶句,两句单句可以造对偶句,一句(或二句)复句可以造
对偶句,甚至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
二,词语、节奏规则:
对联的上下联有“词语、语义节奏对应一致的”,也有“词语、语义节奏完全不对应一致的。”
对联的语音节奏是固有的,是由平仄相间和相对决定,但语意节奏是多变的。一副对联的语意节奏可以和语音节奏相同,
也可以不同;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语意节奏也可以允许不同;一副对联仅是一个单句时,可以说是无语意节奏相对的
对联。节奏上的差异更能显示对联的艺术美和汉语的文字美。对联的艺术美是自然美,它包孕有对称美,与其它文学形
式相比,对称美的成分更多些,纯粹对称美是错误的。
三,词性相对规则: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是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规则的参照物。词(词组)与非词(词组)相对时,要严谨到词(词组)的组成单位的语法性质,这叫做“字面相对”。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3.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4.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七绝和七律依此类推.
当然,如果写现代诗就无须这样了
对对联分宽对和严对,宽对只要字数一致,结构基本一致就行.严对则要求平仄相对,结构一致,词性一致,这里就不必多讲
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ān,燕yàn)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绝对
出对易,对对难,让出对人先对;
在坐少,坐坐多,请在坐者上坐.
千古绝联
1、妙人儿倪家少女
2、古文故人做
3、包子包食饱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7、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8、丫头啃鸭头;丫头嫌鸭头咸
9、虞美人;传言玉女,相见欢
10、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11、涨涨长长,长长涨涨,常涨常清
12、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13、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14、炭去盐归,黑白分明山水货。
15、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16、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17、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
18、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二页风篷,下九江。
19、架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
20、让人上人抑我益我
21、岑溪山水今奚在
22、好女子己酉生,问门口何人可配
23、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24、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锡禹
25、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26、江氏在江亭追悼江西江县令
27、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28、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29、省曰黔省,江曰乌江,神曰黑神,缘何地近南天,却占北方正色?
30、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叁里半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叁宝地
31、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国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蜂巢蜂树结,风吹枫叶掩枫门
32、冰比冰水冰
33、寂寞寒窗空守寡
34、八月月半月更圆
35、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36、铜盆冻冰金镶玉
37、游西湖,逛西湖,提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38、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39、鸡饥盗稻童筒打
40、出对易,对对难,让出对人先对
41、烟沿艳檐烟燕眼
42、夜 月夜 月夜叶曳
43、上山下田心思崽
数字联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南腔北调 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上联合「五行」。下联对「五方」。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 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上联苏小妹出。下联苏东坡对。
南北。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 没有东西。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外卦三爻; 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一尺去掉九寸,还剩十分(一寸)。下联:七减去三双(六),还剩一。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上联:「千」是「五百」的二倍。下联:「两」是「一个」的二倍。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信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大乔一人占。
两字让人呼不肖;一生误我是聪明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三更半夜三更半;八月中秋八月中
一夜五更 半夜二更半;三秋九月 中秋八月中
上旬上 中旬中 朔日望日;五月五 九月九 端阳重阳
七里山塘 行到半塘三里半;九溪蛮洞 经过中洞五溪中
三才天地人;四诗风雅颂
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
五行金木水火土;四位公侯伯子男
五事貌言视听思;七音宫商角徵羽
五子周程朱张;四杰王杨卢骆
四时春夏秋冬;五声平上去入
鲈鱼四鳃 独占松江一府;螃蟹八足 横行天下九州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年
二三四五 缺一(衣);六七八九少十(食)横批 南北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 定南蛮 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圭爻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五丈原中 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望酬三顾
抱孤子 出重围 匹马单枪长坂坡边 数百千员上将 独我犹能保两全
尺蛇入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 数数三双多一只
二河两岸双江口;单人独马一杆枪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八十君王 处处十八公 道旁介寿;九重天子 年年重九节 塞上称觞
三才天地人;四诗风雅颂
三代夏商周;四诗风雅颂
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三强韩魏赵;九章勾股弦
三光日月星;六脉寸关尺
三光日月星;一阵风雷雨
三光日月星;八旗满蒙汉
三元解会状;四季夏秋冬; 纪昀对太监
三光日月星;五脏脾肺肾
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 宋仁宗 名祯
五行金木水火土;四位公侯伯子男
孤山独庙 一将军单刀匹马;隔河对岸 两渔翁双竿垂钓
孤山独庙 一将军横刀匹马;两岸夹河 二渔翁对钓双钩
孤山独庙 一将军横刀匹马;两岸夹河 二渔叟对钓双钩
家藏千卷书 不忘虞廷十六字 罗思纯
目空天下士 只让尼山一个人 宋 刘少逸
三座寺前三座塔 塔塔塔;万松庵后万棵松 松松松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北斗七星 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 月中带影一双飞
有亭翼然 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 与明月对饮而三
三间大屋间间间;九横长梯横横横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从五步楼 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仰惊六宇宽 变成几多雨 几多露 几多雪 几多风和雷 时出时入 时往时来多少神奇谁镇住
俯视众山小 看破一个嵩一个衡 一个恒 一个泰与华 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 个中底蕴此平分
除夕生人 母未三朝儿两岁;半途再醮 夫方初娶妾重婚
二月春分 八月秋分 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 五年再闰 阴阳无错无差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二短;六和插地 七层四面八方
独塔巍巍 七级四方八面;只手摆摆 五指两短三长
孤塔高耸 四面八方一座;众手频搔 五指两短三长
孤塔耸耸 七层八方四面;一掌平平 五指两短三长
宝塔尖尖 一耸七层八角;手掌手平 五指两短三长
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三光日月星;四德元亨利
三光日月星;六脉寸关尺
三光日月星;一阵风雷雨
三代夏商周;四诗风雅颂
三才天地人;四诗风雅颂
三光日月星;八旗满蒙汉
三光日月星;五脏脾肺肾,顶针联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烈火煎茶,茶滚釜中喧雀舌;清泉濯笋,笋沉涧底走龙孙
船载橹、橹摇船,橹动而船行;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
鱼钓钓鱼鱼骇钓;马鞭鞭马马惊鞭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白鸟忘饥,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月光射水水射天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一人成大 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 玉簪花插玉人头。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回文联
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脸映桃红桃映脸;风摇柳绿柳摇风。
字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数字联
水冷金寒 火神庙 大兴土木;南腔北调中军官 什么东西。
万瓦千砖 百日造成十字庙;一舟二橹 三人遥过四通桥。
花甲重开 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一掌擎天 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冰冷酒 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 百头千头万头。
童子看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先生讲命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课演六爻 内卦三爻外卦三爻;棒长八尺 随身四尺 离身四尺。
尺蛇人谷 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有三分水 二分竹 添一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 望百步大江。
五百罗汉渡江 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 人间天上两婵娟。
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
龙怒卷风风卷浪;月光射水水射天。
千里为重 重山重水重庆府;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金水河边金线柳 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水,水落石出;溪水归河水,河水归江,江归海,海阔天空。
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血染黄花留芳阁;绿水河,河水绿,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也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滔滔,观,观,观。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百年匹配,已酉两属相当。
此为明朝祝允明(枝山)与唐伯虎为庆朋友得子而作,上联巧拆“孩”字,为“亥”、“子”二时辰;下联巧拆“配”
字,为“已”“酉”二生肖。拆字奇妙,切合时事,令人叫绝!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清代大学士纪昀(纪晓岚)应乾隆皇帝上联而作。南通州,指江苏南通,北通州,即通县。南北东西方位自对。“通”、
“当”二字,前为名词,后做动词,变化自然恰当。下联尾部“东西”,摇身一变成为物件,不指方位,可见笔下功夫。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明代蒋焘(文学家)幼时所对。上下二联各拆了“冻”、“洒”及“切”、“分”二字,干净利落!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温州的江心亭上曾有过此联, 上联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读音为“朝夕”之“朝”,其余读为“朝拜”之
“朝”,下联中一、三、四、六、八之“长”,读音为“长短”之“长”,其余读为“生长”之“长”。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仪廉。
袁世凯窃权称帝时,有人作此联。后藏一“八”字,乃为“忘八”,又由于“忘”和“王”同音,可转为“王八”,
下联后边藏一“耻”字,乃为“无耻”。可见,痛骂袁世凯之情尽藏其中。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天涯断肠人肠断涯天。
出:寂寞寒窗空守寡;对:浩瀚汪洋渐涌波或:汹涌流澜渐淘沙
《夜思》轻风拂柳
窗寒夜静小楼空,曲终人散心潮涌。香凝兰幽随清风,月淡星疏隐苍穹。
屏前舞键抒情意,柳下徘徊叹落红。浓浓春芳弄倩影,淡淡相思扣帘笼。
《愁思》轻风拂柳
秋月春风问渔樵,暮云薄烟见小桥。暗香浮动恋黄昏,疏柳无语伴寂寥。
愁情满怀忆往昔,孤影徘徊忧明朝。怅望江天一色静,晨雾苍茫雨潇潇。
《咏荷》轻风拂柳
碧水青荷立潺间,莺啼燕啭跃蓝天。绿叶滴翠满池星,红花凝香一支莲。
冰清玉洁泥不染,惠质仙姿韵自添。两岸杨柳舞秋波,十里芙蕖醉心田。
对句的艺术要求
正因为对句艺术运用广泛,国人历来把它作为文化教育的一种方式来影响下一代。让孩子们“对对子”,简直成为考验其学识、才华、修辞、急智的最能小中见大的办法。因此当代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大多数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受过这种训练,有和没有这种训练大不一样。我们也看到当代有些人写出的对联,谬误百出,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掌握对句艺术的基本规则。写对联,其实就是写诗。关于诗的一切内容艺术要求,都适用于对联创作。下面只就其外结构,谈谈它的艺术要求。
一、句型:字数上下联一致,是其通则。句型长短不拘,奇偶不拘,长联可分句逗,其长短、排列次序均不拘,但上下
联必须相对应。
二、对仗:分三点来说:
①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词,必须对仗,大体说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具体说:颜色、数字、天文、动植物、人体……一切属性归类上必须相同。
②上下联语义固应相对,还要求参差,避免“合掌”,不应是同一个意思换个说法,而是有所拓展,甚至背反。这是对句艺术最重要的一条规则。
③长联不但要注意字词语义的相对仗,还要注意上下联语义结构逻辑顺序上的一致。例如上联某小段语法上是动宾结构,下联相应的句子也应是同样的文法结构;上联行文气势是一波三折,下联也应该有相应的语义流。
三、节律:对联的节律和诗一样,基本是二字为组,句中平仄相间,句间平仄相反,尾字平仄安排也与诗一样。长联比较复杂,因为句中分若干小段,各小段字数必然参差,小段尾字奇偶不一,因而平仄间隔律往往不是那么呆板,有所变化反会增发美感。每首联句,都可自己结构其节律规则。但需遵循两点:一是基本是平仄间隔律,略加变化而已;二是下联节律应与上联完全保持相反的对应关系。一般上联的尾字都用仄声,下联一定要用平声字,一来与上联相对,二来利于结束全联。
四、韵律: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联语尾字基本不必押韵,因为是两句体,平仄相对,无法押韵,也没有以同韵部的尾字上下联平仄互押的规定。如果作者恰好用了同韵部的平仄二字结尾,形成押韵的效果,也是可以的,但不苛求,也不一定就是好。二是长联须注意句中各小段尾音的配当,如三段式长联,上联每段尾字一般采用仄、平、仄,下联就要取平、仄、平来对应,同样,并不要求相应的各段尾字都要(或某一处)押韵。有人注意把上联某一段尾字(平声)与下联末句尾字押韵,形成句间不但在“声”的方面有对应,在“韵”的方面,也能有呼应。这当然是可以的,也可以增添长联的音乐美感效应。但这仅是某些作者因时制宜,不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总之,整齐律、对称律本源于自然,也合乎人类天性,历代诗人墨客不断注入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后来人民掌握了它,运用了它,依然丰富了审美感觉,推动了它的健康发展。越是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所利用的形式,就愈有生命力。这就是骈文较早就式微了,而旧体律诗直到今天仍具有生机、仍能唤起美感、而其中的对句艺术更是久盛不衰、方兴未艾的缘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基本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ān,言yán)三声四声他言仄。(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ǎn,燕yàn)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二四六字巧分明。(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平仄》
偏旁部首设陷阱,(落英上联:木椟竹简绢丝纸,青丝华发写青史)
同音同字当机关。(落英下联:夜阑珊,意阑珊,倚栏望月沐山岚)
巧拆汉字埋地雷,(彩衣上联:水干无有汗,遇日则更旱)
玻璃人名做炸弹。(华鹏下联:王义夫又登金台)
一不小心灰头脸,
哎哟哟, 大喝一声,“俺乃张飞在世!”
注:上文中“玻璃”,指玻璃对,即联中每个字,左右结构对称〈机关》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
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创联4弊: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似对而实隔。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此类联例举不胜举。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学形态,与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诗词)一样,要追求真情实感、通俗自然。
今联律要论(意、句、字、律):
当今联律虽然多有纷争,但大体结构已然形成,意、句、字、律已然成为联中四项,且轻重有别,略论如下:
1、贵于立意,因袭前说,意在笔先、境由心生乃为文之精神所在。君子立意,贵在高绝超迈。若意高一丈,下笔摹画能存三尺;若意仅一尺,欲求千丈之势,可乎?是故君子为文贵审意,或思之而得、或行之而得,必有深意而后谋诸笔。
2、勤于索句,意得而无从下笔,是常人之病也,同是红叶,有起兴、有类比、有反复、有反诘,庐山有万千面目,得一可成佳句。而佳句者,一诗一联之文眼也,其他莫不自此句铺张而出,所以索得佳句,则佳联唾手可得。
3、精于炼字,佳句既得,更须字字推敲,务实每一字得其所在,而字字能揣摸得最细致处。95往往于炼字时不知身设何地,盖身与境化,人在庐山亦。推敲之后,读至细微处泪不觉下,是炼字臻于高明也。
4、严于审律,联律既未定,此项或无常说,但平仄相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可读而知之。此项议论良多,此处不敷赘述。联之境界乃联之根本,发乎心而撰联,故联为心声,其境界之品实为人品,有大经历、大智慧者其联必有独到之处,如东坡身经百劫而文风三变,其境界也随事渐高,故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之从容洒脱。此大境界,非常人可求而得之,惟其难得故曲高而和寡,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世之儒生以其茅店形容之陋且鄙而诟病,可乎?境界之中品者居多,碌碌众生间,间有所得辄取之为联,其意或与古人不谋而合,或别开生面,但得一理一趣而乐在其中。写景状物则真如亲见,抒情寓意则心有戚戚,技巧机关则意趣两胜,说理立志则众人服膺,无大理论而有小趣味仍不失为对联佳品。境界之下品者亦常见于如今网络对联中,若写景状物则有造境之嫌,抒情寓意则多无病呻吟,技巧机关则贪造物之功,说理立志则有陈腐之气,无旨亦无趣,是为境界之下品。对仗亦联之紧要,对联之所以为对联,对仗不可或缺。对仗之工稳严谨者,对仗之上品;若一词一字略有失对却不因此而害意,对仗之中品者也;若一句之中半数不对,上下片气势差异殊多,联而不对、对而不联,字词合掌则对仗之下品矣。格律之品节与对仗略同,平仄相应、声韵相协,无失律之处则为格律上品;一词一字略有失律而不觉诘屈聱牙则格律之中平者也;若声调混乱不忍卒读者格律之下者也。
对联需知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 、“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应对部分〗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
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其三
要“义稳”。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5、【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6、【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47、【诗钟格】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48、【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49、【诗钟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50、【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联起来。例:近视眼,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51、【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
〖韵律部分〗
59、【四声】汉语读音四个层次的声调读法,有“古韵”与“今声”两种分法,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60、【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61、【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62、【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63、【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64、【用韵规则】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65、【平仄】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包括上平和下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66、【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67、【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68、【对联句脚平仄规则】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要求者,为正格。每边两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四句以上的长联,不管仄起(指首句句脚为仄声字)还是平起(指首句句脚为平声字),若为偶数句正格,则除首尾为单仄或单平而外,中间的句脚皆保持连珠;若为奇数句正格,则除末句为单仄或单平而外,其前的句脚皆保持连珠。每边尾二句句脚的平仄不是单仄或者单平,又未从根本上违反“仄顶仄,平顶平”的规矩的,为变格。每边两句的,其变格是“仄仄,平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仄平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既不合正格又不合变格者,谓之破律。不管是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
的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
69、【对联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一言联:仄,平。
二言联(第一个字可以不论):仄仄,平平。
三言联(两种,第一个字可以不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言联(两种,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联(两种,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言联(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两种,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八言联以上的句子,按节奏停顿将其分为几节,每节就按几言联的平
仄规则处理。
70、【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71、【拗】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此之为“拗”。
72、【拗救】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的句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73、【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对联中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
74、【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75、【正格】尚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声律方面正格取B定义
76、【变格】尚无绝对定义,可分三点说明(专指联格):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声律方面变格取B定义。
7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原是律句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
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78、【对联用律三原则】
1、上仄下平(上联的尾字以仄音结尾,下联的尾字以平音收尾);
2、马蹄韵的正格与变格(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上联第一字可单平或单仄);
3、格律诗的韵律遵守六禁律(见下做联六禁律)。
〖禁忌部分〗
79、【上重下轻】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80、【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如: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诗”和“情”同为平声。
81、【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如: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牌酒烟无缘。
82、【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83、【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如:万事俱如意。
84、【孤仄】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菩提当下圆成。
85、【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86、【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87、【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如:奋起还要读良书。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88、【重字】分为几点说明:A、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例:法界,世界。B、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C、异位互重:作为一种成联手法,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D、虚字相重:受赋体骈文的影响,对联允许适当虚字(之乎者也等)相重。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89、【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二、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90、【上下联无关】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如:春风得意;寒露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