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失衡补偿(1)

艺术与失衡补偿(1)

[前言]何韵兰师姐的忘年交青年评论家徐小伧突然问我艺术的心理补偿问题,想阅读相关资料。我一怔,这是我的理论。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经历产生,经荣格心理学疏理,受内稳态的启发,演化成《失衡补偿》的,我写过绘画系统论,补色色调、视觉应力、节律审美等都在谈动态稳定,维持稳态依靠失衡补偿机制;艺术、时尚对社会问题的反馈,弗洛伊德的“白日梦”,风起云涌之的自然现象都是失衡补偿……这个理论我已经运用了四十多年,也扩充了四十多年,涉及的领域广泛,却没有专题论述过,自己也吃了一惊。若从我相关文章中摘出来工程不小,还不如我专题阐述一下。人已年迈,应该将自己的理论整理一下,每个都应该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查查,不知是否还有需要专题阐述的,要尽早说清楚!
谢谢徐小伧的提醒。  聂昌硕

失衡补偿最通俗的比喻:冷了加衣,热了脱衣,保持体温稳定。冷与热相对正常体温而言失衡了,加衣脱衣即补偿。补偿,不可过犹不及。

讨论失衡补偿首先要知道动力源。弗洛伊德认为是性,他的潜意识性动力学说一发表立即引发社会震荡。艺术家兴高采烈,打着弗氏旗号,热衷于描写男欢女爱,那些被道德压抑的性动力终于获得心理补偿。

现代社会复杂多样,绝大部分的生活与性爱无关,人的性动力也不是时时刻刻能够意识到的,怎么可以说性动力是人类第一动力呢?人常常意识到的是欲望。印度大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出:“生死根本,欲为第一”。那么欲望与性动力有什么差别与关联呢?

我认为,性动力应该是最原始的动力,它历经数千万年的演化,生成为万千种欲望。欲望区别于性动力,有鲜明的个体性、群体性、时代性与社会性:平民与权贵、宗教与世俗、当代与古代,东方与西方……欲望截然不同,并且只生成在自己的视野内。欲望的“基因”中都含有性动力。

人,产生了欲望,就“破坏”心理平衡,就需要失衡补偿。失衡补偿才是漫溢人类社会的(性)动力。

失衡补偿研究由性动力·欲望·失衡·慰藉·补偿,形成人类特有的动力链。人的欲望无限,一个欲望还未满足,新的欲望已经涌现,千万种动力链汇聚、交织在一起,循环往复,展现出气象万千的社会现象。研究失衡补偿内容太丰富,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限于艺术,也不限于心理学,有些已经进入其他领域。

一.

欲望涉及行为与利益的需要付出,付出与收益之间就有平衡与补偿问题,由此产生社会意识、行为与交易。失衡补偿涉及面广泛,比如常听说的有:拆迁补偿、工伤补偿、精神补偿、行政补偿、疫情补偿……我们讨论失衡补偿最重要的是补偿思维,它会触及私利。比如:人类各种“无偿”付出都需要打问号,不论什么旗号,都要探究付出的补偿。补偿方式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权、钱、物、地位、荣誉、求真、殉道、赎罪、升天、成佛……都是。找到了,付出与补偿就对称了,就可以评判合理与否。没有找到,说明此事还隐匿着不明就里的真相。

补偿动力源是性,性有自私本能,物种若有利他行为,必定导致物种迅速灭绝。为什么人间争权夺利,战乱不休,就是私字在作祟。人的行为都自私,除了不侵害他人的都是交易,都涉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或公共资源,在付出与收益之间都应均衡,不均衡一定还有原因。若有多方参与交易,就会交织成极为复杂的补偿网络,有些事,似迷宫一般的原因在于此。

失衡补偿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的思维方法,努力找出事物中的最大的动力链与背景,考量它在补偿网络中的得失,是否有“失衡”交易,我们才能接近真相。

艺术就是性动力转移、升华的重要延伸物,是补偿原理之一,它用缺憾慰藉,满足欣赏者或自己的欲望,有时与“意淫”相关联。弗洛伊德倡导用“白日梦”创造艺术作品,就是用意淫慰藉心理。

我在经历中发现这个原理,它可以通达艺术创作,可以提高人们对慰藉式审美的认知。

二.

艺术的补偿原理是我在七、八十年代发现的。大约是1977年,偶然去京郊房山长沟峪煤矿,学生张春明当年在那里当矿工,我在矿区西出口安子宿舍住了几天。安子地处深山中,日军都没进入过。在山中,我见到了山坡上背煤的孩子:孩子们衣衫褴褛,脖子颀长,被煤筐重压双肩严重塌陷;他们看到矿工手中的白面馒头,眼神贪婪,垂涎欲滴;山里没农田,只有柿子树,山民长年靠柿子面裹腹;入夜,山沟沟堕入无边无际的黑暗,黑得恐怖;村中民房,窗小,灶烟熏黑墙炕、桌凳;木门上贴着退色的大红门神……。

这几段散点式的记忆,印象极深,影响我一生。那时我创作黑白木刻已有多年,为了学黑白造型关注过民间剪纸。我临摹剪纸从来不用大红色,觉得大红艳得浮躁。到深山中一看,黑白作品贴在屋中跟没贴差不多,那里只有红色醒目,喜庆。大红大绿的门神,寄托山民的祈求:驱邪魔、守家院、保平安、盼吉祥……这些门神才能慰藉山民的艺术品。回到城里后我经常想,西式审美与中式传统根本区别在于生存环境,环境决定艺术补偿形式。自己以为黑白艺术高级,与山民不搭界,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山民希望用鲜艳冲破黑暗换取生机与兴旺。相反,商业繁华,到处灯红酒绿时才需要黑白来调节“维稳”。这使我清楚意识到黑白木刻的兴盛是政治经济因素促成的,它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许。一旦经济起飞,有钱有设备了,报刊必定转向彩色,黑白木刻就会没了展示阵地。没有阵地,没有买家,只剩下自己玩了!
对经历的概括抽象思考,我发现生活中缺失的会转化为欲望,欲望决定艺术。艺术为谁服务就需满足他们的祈盼,只有为自己的,可以想当然。我在无意识中使用了补偿方法思考问题,这种思考方法对我影响巨大,使我重新考量艺术的社会功能与自己的发展方向。考量结果,导致八十年代中放下木刻刀,转行去时装杂志研究理论了。走马上任后,我用补偿方法解读时尚,立即发现时尚对社会性焦虑的补偿作用。这个发现对我、对服装界应该都具有突破性。
改革开放,西方学术思想涌入,我开始买书读书,那种狼吞虎咽,久旱逢甘露般的内需体验,自己一时也不解。细思,是耻辱感造成的!我的耻辱感很多很深,容易说清楚的有两件:其一,父母殷切希望我上大学,三个姐姐都上了大学,“宝贝”儿子却落榜了;其二,我的表兄能与外公聊天,纵横古今,我不仅插不上话,有些还听不懂。那种耻辱感无地自容。其实耻辱感是家族给我最大的恩赐,当时却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必须有学问、有成绩,要有个人模样才行。

耻辱补偿,动力强劲,我开始涉足学术。

三.
当我看到荣格心理学时立刻明白我的耻辱补偿,即卑劣补偿,民俗怕黑喜红是心理慰藉。在缕析了模糊意识后,自己的阅历可以充实它,扩展它,很快两者交融演化成自己最初的失衡补偿原理。
荣格称:“补偿理论是精神行为的一条基本法则。”“一方的缺失,将导致另一方的过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补偿。”

那么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怎么补偿呢?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动力在潜意识中,潜意识经前意识调节进入意识,意识以社会能够接纳的形式改造潜意识,使潜意识转移、升华、衍生成各种欲望,主导人的行为。换个说法,意识用妥协补偿性动力,衍生成的欲望具有根深柢固的性自私。

荣格将人格缺陷称为“阴影”,慰藉、补偿与宣泄是消解“阴影”的方式,补偿是从心理、物质到行为,全方位的回馈。比如时尚潮流,用改变生活方式消解社会性“阴影”,是有产品,有行为的补偿。慰藉也是补偿,侧重于心理。艺术善长以宣泄方式通过作品疏解心理,使之恢复平衡。
荣格的卑劣补偿比较局限,泛指个体。它可以是积极的,比如:老人会“隔代亲”,喜欢孙儿。小孩旺盛的生命力,恰好给衰竭的老人以心理补偿。补偿也可以是消极的:一旦“卑劣”被人触及,就会虚张“自尊”,掩饰底气不足。许多极端行为都是极端失衡造成的,后果非常可怕。
四.
“阴影”个人有,群体性也有。当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涉及众人的利益与行为规范,会产生群体性“阴影”。这种“阴影”经常反映民意民心,蓄久会酿成社会性焦虑,需要阳光刺破阴影,揭示真相,给予光明。艺术承担起虚拟“阳光”的作用,给大众以心理慰藉。
批判现实主义就是典型的心理慰藉,福楼拜、巴尔扎克、哈代、托尔斯泰等巨匠把文学作为分析研究的手段,揭示社会“阴影”,启发民智,提高民众的认知能力,充当社会机制中的纠偏向导,通过艺术作品替民众声张,给民众心理慰藉。
画家亦如此,熟悉美术史的人都知道米勒、列宾等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家,他们的作品眼熟能详,不必细说。梵高是非常人,也具有非常规的补偿事例,值得专门阐述。
梵高官称属后印象派,实质他是批判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继承者,又是现代表现主义的鼻祖。表现主义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现代演绎,这个演绎是梵高完成的,他担当这个角色大概率并非自觉,是历史阴错阳差加冕于他的。由此他被社会思潮推至风口浪尖,幸亏风潮起时他已去世,否则他很难应对潮流的追捧。
诠释艺术慰藉作用,梵高是个典型。梵高不会处人,没有生存能力,靠弟弟资助,沦落至赤贫。一个被社会世俗碾压的天才,通过绘画获得生存勇气。他在作画时尽现天赋,卑劣被补偿。回到社会,天赋被蹂躏,再次被“阴影”笼罩。卑劣与补偿在他心中来回折腾,加重了梵高的精神病。病情产生的兴奋强化了生命力外化的张力。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清楚感到构成的失衡与失衡补偿。卑劣、补偿、疾病是梵高成功的三大要素,它们交织拧巴成梵高痛不欲生的人生,没有它们便没有梵高艺术。
失衡与补偿是梵高艺术最撩人之处,大多数观众心理都有“阴影”,都有过卑劣补偿的经历,欣赏者可以从梵高作品中唤起自己挣扎、奋进的种种体验,激发共鸣。
梵高用画画“补偿”卑劣,无意中放纵了自我表达,这种放纵恰恰吻合了时代需求,消解了社会性焦虑。19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已经非常显著。习惯了散漫“没规矩”的“小农”,对工业化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规则不适应,希望自己能从“螺丝钉”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生存需要不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得不遵守职场守则,……不得不遵守工商社会的一切规章制度,于是抵触情绪需要慰藉,用自我表现能够放纵自己,重返“没规矩”的生活。
梵高厌弃城市,跑到农村,画自然、画田野、画农民、画草木,满满的乡情、满满的稚拙,在工商社会初期表达了“遗老遗少”的恋旧情结,从内容到形式恰如其分给民众以心理补偿。
反观修拉,将科学赐予绘画的可能性彻底揭示,通过《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展示给了同仁,开创了现代形色构成新图式,成为表现工业化的第一人。然而他的功绩被冷落了。梵高继承了修拉的色彩与笔触,用放纵性情的方式表达人性,大获成功。这个反差太大了,它阐释了艺术只关注人性,只关注感觉,只追求心理慰藉,再伟大的“科技”贡献也只是一笔带过。
人就是这样:享受科技恩惠,又被科技侵害;享受是应该的,失去的却耿耿于怀,需要补偿。
五.
地球是个巨大的生态“场”,“场”中会有层次不同的“缝隙”,供给不同的物种生存,人类诞生于生态“场”,“场”是造物主,它既供养人,又约束人。供养与约束起初是平衡的,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缝隙”中诞生的人,又因不同的地域、地貌、气候、水土,形成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民族习俗与生存方式,他们依存于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换句话说:人是生态“场”的失衡补偿,所有适应过程都可以看做补偿的需要。人不能完全适应时,还会产生变异去适应,更高匹配度的更适应者胜出,其他均死灭了。智人之前的人类是在这种苛刻条件下演化发展。

早期智人尽管灭绝了地球上大多数物种与人种,终归还是自然生态中的有机成员,果蔬与动物的可采猎量决定人口数量,是个不产生废物,没污染的自洽体系中的一员。进入农耕之后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依靠农耕生产,创造人造环境,自给自足。农作物产量增长,人口随之暴涨,于是人类开始摆脱对自然生态的依赖。进入工业化之后,人类越发妄为,蔑视“造物主”,大规模兴建人造生存环境,无视环境的反馈。人与自然的冲突越发激烈。
自然生态“场”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场”的失衡补偿已经显现,狂风暴雨、地震海啸、洪水塌方,接踵而至,人类聪明什么?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不清楚,维持稳态的相关参数也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怎么测定)就敢“闹天宫”,就敢用现代化挑战稳态的宽容度,还闹腾要搬家上别的星球去居住。貌似最聪明的“智人”,其实不如非洲原始部落中的黑人。他们在300万年间始终是生态系统的和谐要素,没有出格,没有“非分”之举,这种安分守己,只有中国的老子明白其深意:无为,无不为,回归无极,回归自然!
这么重大的存亡问题是性与欲望泛滥的结果,属于炫耀补偿。此课题太大,这里点到为止。
失衡补偿可以将世间一切关联起来思考,大至宏极,细至极微,可以在瞬间找出依存关系,自行思索。
六.
西方绘画传统是满足社会性需求,比如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新兴资产阶级提倡科学、艺术,需要绘画从宗教题材转为人文与世俗,画家创造了写实绘画,表达了社会思潮,显示出专业分工与绘画功效。中国画家在很长时间内只是兼职,文人在写作之余,希望笔墨效应能够更充分绽放,“节外生枝”创造了水墨画。中国画强调书法入画,强调笔墨精神,没有社会性“要求”,只表达自我。如今西方绘画变成自我慰藉,中国绘画转而成为党的宣传工具。都是社会变化发展,艺术给予阶段性补偿。
七.
艺术对社会的补偿形式在舞蹈中的表现很有意味:古代民间舞蹈多数都是手拉手,排成排,围成圈,跳舞,有统一的舞步、编排与队形变化。之后,西欧出现了交际舞,男女成双成对按套路自行变化,舞场中没有队形,也没有统一的套路。现代蹦迪什么规则都没有了,每个人独自狂欢,动作别出新裁,各个不同,只剩节拍是一致的。
舞蹈发展与生存方式变化恰恰相反:农耕时代个体劳作,在对抗战乱与灾害时渴求群体的帮助与协作。人们无组织生存,有组织舞蹈;当个体在高度有序中生存,工余娱乐时,就不愿有约束。艺术与生活相反相成。用补偿原理很容易发现。
八.
18,19世纪欧洲贵妇喜欢看悲剧,成为一种“时髦”。观看时会哭得稀里哗啦。为什们贵妇会“找哭”?表面上她们过着优渥奢侈的生活,其实内部充满了妒忌、争宠与猜疑。权贵家庭的规矩是不能随便哭的,她们不在卧室哭,就需寻找合适场所,去剧场看悲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悲情催人泪,一个真动情,“闺密”陪呜咽。为剧情动容,既表现出多愁善感的品性,又似乎很“懂”艺术。其实,多数不是为剧情哭泣,而是在时髦的幌子下疏解自己的郁闷,慰藉自己的心灵。
随着人生阅历丰富,我发现喜怒哀乐是人适应复杂环境的产物,悲喜交集、起伏不定,是心理常态,久而久之成为人的本能需要,哪个缺失了,都会因失衡而需要补偿。由此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想哭哭、想笑笑、想吼就吼两声,不要憋在心里,用宣泄慰藉自己。压抑一时似乎无碍,久而久之或者猛然暴发,或者积忧成疾。有的人情绪波动大,多数是基因所致,别放纵,也别太压抑,只要能够恢复平静,都正常。不能平复就出问题了,即为精神失常了。
人生积淀着的喜乐常常忘记,屈辱、悲催、挫折的会淤积成心结经常泛起,于是心理失衡了,需要调整、补偿。欣赏艺术是宣泄最好的出口。尤其是音乐,音乐善长表现人的情绪,各种情绪都可以在音乐找到。如若需要静心听夜曲,需要欢快听舞曲,需要鼓励听军曲,需要升腾听弥撒……一些著名的交响作品内容深刻,它会将人带入忧伤,带入悲凉,又会引出,导入喜悦、欢快,直至激昂、振奋,以庆贺成功结束。优秀作品都可以疏解心结,甚至能够疏理内气、经络,它的慰藉作用非常显著。艺术创造需要天赋,艺术欣赏也需要。如若不用心配合体悟,不可能获得优质的心理慰藉。
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对音乐的需求明显不同:世纪之交,欧美职场的生存竞争激烈,古典乐迷掀起巴赫热,他们需要用巴赫作品中的舒缓、优雅与和谐的音律来平复自己的心绪;这时,中国的“北漂”喜欢汪峰的摇滚歌曲,他们用声嘶力竭的呼喊激励自己持续奋斗;而退休老人却愿意聆听俄罗斯民歌,俄式忧伤可以追忆自己流失的青春。不同环境不同经历的人心理补偿需求不同,艺术作品的多样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九.
退休了,对我来说是彻底“解放”了,2014年12月14日我在微博中发了一个短文:“今日中午忽然想吃涮羊肉,在去呷哺的路上深感幸福。如今想吃吃、想喝喝、想玩玩、想睡睡,……原来一切围着工作转,如今一切围着兴趣转,精神足,写写、画画、上微博;有点乏,躺在床上听音乐;神不济,上午也可打瞌睡。怎么舒服怎么来,高兴干啥就干啥!自由真好,没人管真好,活着就拿退休金,好上加好!这样生活才是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美啊!滋润得心慌!”
当年我特别特别羡慕画院的画家,他们能做自己乐意的事,国家还花钱让他们到各地去写生采风。在职时我却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荒废了黄金岁月。退休后,时日才归自己所有,才能做回自己。退休生活是我一生最幸福、活得最有值、创作最多的时光。对曾经荒废过的岁月我做足补偿;社会给我退休金,是我用一生的剩余价值换来的,这种补偿用之无愧。为此我当然高兴,也极其珍惜!
下一集艺术与补偿原理(2):朋克、服装设计大师韦斯特伍德、服装革命、女权运动、时尚、时装与补偿、扬长不补短、炫耀补偿、交易补偿……
聂昌硕 2021年8月27日

之前在公众号上发的与失衡补偿有关的文章

绘画系统论 《声光交响》7
点彩与色彩和谐原理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9
雌雄同体论与生命节律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5
“音乐”色调 《声光交响》11聂昌硕著
图说调性色调 《声光交响》13聂昌硕著
图说多调性 《声光交响》15聂昌硕著
图说双调性 《声光交响》14聂昌硕著
意外收获与终身后悔
应力与审美 《声光交响》(20)聂昌硕著
对于声光艺术史的粗略回顾 《声光交响》(书稿)
视听要素比较 《声光交响》2
生命节律与节律审美 《声光交响》3
点彩画与视觉节奏 《声光交响》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