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118)官太少了 吏部尚员书要辞职

(118)官太少了 吏部尚员书要辞职

孙丕扬当吏部尚书的时候,看到政府官员变得越来越少,就认为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当的太失败了。
于是,孙尚书就一连递交了二十多份辞职报告。总而言之,如果皇帝不想办法扩大官员队伍,他这个吏部尚书,就辞职不干了。
按照官场惯例,孙丕扬为了官场共同利益,愿意和皇帝演这种对手戏,大家自然会陪他一块出演的。
总而言之,忧国忧民的孙尚书,为了充实官员队伍,不惜拿辞职威胁皇帝。大家肯定要哭着喊着,挽留这个一心为国为民的孙尚书。
当然了,大家还会用煽情的语调,对皇帝说。因为官员越来越少,忧国忧民的孙尚书,都不想继续工作了。为了挽留忧国忧民的孙尚书,您说什么,也得让更多的人,加入官员的队伍。
当然了,官员还会用忧国忧民的语调,对皇帝说。现在大明帝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员都是严重不足。长此以往,肯定会国将不国的。为了国家、民族、百姓,您说什么,也得让更多的人,加入官员的队伍。
这种戏如果上演了,谁也得说,真是一部感天动地、而且充满黑色幽默的大戏啊!
这种戏,如果有机会在网络时代上演,整个网络肯定会炸了窝。因为这得是多天才的编剧、导演,才能弄出的作品啊。
问题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本来,剧本的情节,大致已安排好了,而且所有的群众演员,也都到位了。却没想到,有一个奸臣,突然跳出来搅局。于是一场感天动地、充满黑色幽默的大戏,瞬间变成了一场无厘头的闹剧。
话说,孙丕扬一份接一份的辞职报告,递交上去后,内阁次辅张位,竟然在其中一份辞职报告上,批了“同意”二字。总而言之,你不想当这个吏部尚书,我就成全你!
要知道,内阁的批示,是皇帝决策的原始依据。换而言之,既然内阁批准了孙丕扬的辞职请求,皇帝(或是主管相关工作的太监)只要在上面划个勾,这个内阁的批示,就具备了完全意义上的法律效力。
更主要的是,孙丕扬拿辞职说事,本身就是代表官场,与皇帝对着干,皇帝自然不可能挽留他。换而言之,既然有人愿意当恶人,同意孙丕扬的辞职请求,皇帝肯定会顺水推舟的。
皇帝用这种方式管理帝国。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自己省时、省力。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让矛盾下移。
换而言之,皇帝的任何决定,都是在辅臣建议下,做出来的。谁对这个决定有意见,就去找提交这个建议的辅臣。而提交这个建议的辅臣,自然得为这个决定,承担大部分责任,因为皇帝的决定,就是在他的建议下做出来的。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原因,自然就会知道,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所谓的忠臣。因为所谓的忠臣,都喜欢和皇帝唱对台戏。
比如万历皇帝想精简政府机构和官员,孙丕扬这种所谓的忠臣,从来都不会站在台前,给皇帝当恶人。
相反,当人们反对皇帝这样做时,孙丕扬还会出来装好人。总而言之,看到政府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你们着急,我更着急。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原因,自然就会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喜欢所谓的奸臣了。因为所谓的奸臣,看到皇帝为难时,通常就会跑过去给皇帝分担责任,更会给皇帝背黑锅。
比如,看到孙丕扬给皇帝找麻烦,张位上去就打了孙丕扬一闷棍。总而言之,你想拿辞职威胁皇帝,我现在就批准你回家过年。
忧国忧民的孙丕扬,为了让皇帝多任命一些官员,不惜拿辞职威胁皇帝,张位竟然敢打孙丕扬一闷棍。在官员们的眼中,张位自然是个大奸臣了。
既然张位是个大奸臣,大家自然就得和他斗争到底了。
于是,孙丕扬马上又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章。
这封奏章的大意是,我并不想辞职回家,因为我还想继续为国效力。但是那个大奸臣张位,因为我不和他同流合污,就一直逼迫我,弄得我实在没办法继续工作了。现在反正撕破脸了,我就向您汇报一下,张位在您背后,都干了哪些不可见人的事。
面对孙丕扬的这种反击,张位肯定早有心理准备。
因为孙丕扬代表官场的共同利益,用辞职威胁皇帝,张位不但不支持孙丕扬,反而打了孙丕扬一闷棍,孙丕扬自然会反击的。更主要的是,这只是反击的序幕罢了,因为随后弹劾张位的奏章,可能会像雪片一样飞过来。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内阁次辅张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最符合情理的解释,自然是张位已从某种渠道得知,皇帝对孙丕扬的这种行为非常生气,而且计划大打出手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孙丕扬反击张位的奏章,刚刚送进宫里。据说从来不上班的万历皇帝,马上发出一道措词非常严厉的批示。
总而言之,张位是什么人,我清楚的很。再总而言之,张位是个好同志!
至于你孙丕扬是什么东西,我现在也非常清楚,因为你就是一个毫无廉耻的装X货!
孙丕扬一看皇帝,这样旗帜分明的支持张位,这样措词严厉的谴责自己。顿时不知所措了。
关键是,那些早已蠢蠢欲动,计划帮助孙丕扬的官员,一看皇帝真的翻脸了,也都吓得不敢说话了。因为皇帝已经翻脸了,如果谁再去淌这池浑水,很有可能,轻则降职,重则撤职,再重的话,恶魔一样的东厂太监,还在旁边站着呢!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官场共同利益,冲锋在最前面的孙丕扬,突然孤零零的站在了皇帝的面前。
当然了,在这场暗战中,因为皇帝已大获全胜了,所以皇帝也懒得继续痛下杀手了。总而言之,你孙丕扬识趣,就抓紧滚蛋,如果你想继续演戏,我明天就让东厂大太监,陪你演对手戏。
孙丕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孙丕扬卖了很多官,所以收了人家钱财,就急着替人做事。而是因为,孙丕扬身为吏部尚书,政府官员越来越少,孙丕扬什么表示也没有,下面的人肯定会操他大祖宗的。
皇帝天天在宫里酒色财气,让政府官员越来越少,少的都无法正常工作了。孙丕扬身为吏部尚书,却跟没事人一样,这就是传说中的奸臣啊!这种大帽子,孙丕扬哪敢戴啊?所以,孙丕扬只能硬着头皮向前冲。
现实社会中的官员,许多时候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上面的政策,危害了某些大爷们的利益,相关主管官员,就会成为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一切是显然的,你不执行上面的政策,上面会追究;你执行上面的政策,下面的大爷,自然会找你麻烦。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的主管官员,通常只能在两难中找一个平衡点。
在万历年间,皇帝一心想精简机构、精简官员,吏部尚书孙丕扬,就很难混日子。
一切是显然的,在位的官员,你想精简谁,谁也想和你玩命的;就是在外面排队的准官员,看到官场上全是空缺,你却一直不让他们上位,也想和你玩命的。
在这种背景下,孙丕扬有三种选择。
一种选择,就是支持皇帝;另一种选择,就是支持官员;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在皇帝和官员之间找个平衡点。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自然会选择支持皇帝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如果进了官场,肯定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因为好好的人你不当,一心要当狗,能有什么好结果?
支持皇帝,如何支持呢?似乎只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那就是直接唱高调。
总而言之,现在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皇帝想精简机构、精简官员,是绝对正确的,我会全力以赴的支持皇帝。
再总而言之,我也知道这项工作,阻力很大,所以我早准备好了一百口棺材。其中九十九口棺材,是给贪官污吏准备的,还有一口棺材是给我准备的。谁不服,就过来领一口这种棺材。
什么现在官员少得,政府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了?这不是扯淡嘛!
问题是,这种话,不止是孙丕扬不敢说,皇帝也不敢说啊。皇帝干这种事时,也是躲在宫里,一味的玩阴招。
更主要的是,谁敢说这种话,肯定会让唾沫喷死的。
因为,就是写到历史书上,所有的人也都认为,当时的官员,挣得比民工还少(以至于不贪污不受贿,老妈过生日,都舍不得吃顿猪肉);干得比牛还多(一个官员,干三个人的活,甚至干八个人的活);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还天天受夹板气。
面对这种事实,你还要说,当官太好了,所以人人都想当官;官员太多了,所以需要精简机构、精简官员。你他X的,还叫人呢?
孙丕扬协助皇帝工作时,唱这种高调不行,一个劲的唱低调可以吗?
总而言之,有啥意见,不要跟我说,我只是执行者。换而言之,我也不想精简机构、精简官员。问题是,皇帝要这样干,我又处在这个位置上,我不干能行吗?
这种方法,好像可行,其实也不可行。因为,孙丕扬敢这样说,肯定也会让人们用唾沫喷死的。
因为,皇帝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是皇帝家的狗?还是皇帝家养的太监?
老话早就旧了,当官不为官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
皇帝把官员弄得越来越少,政府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面对这种国将不国的现状,你从来不向皇帝直言相谏,还无耻的宣扬,皇帝咋唱你咋扭,你就是皇帝家的一条狗。你他X的,还叫东西呢?
从大的角度说,你这叫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从小的角度说,你这叫不忠于皇帝!你看到皇帝做错了事,却不懂得直言相谏,就知道一味的顺从皇帝。你这号人,如果不是传说中的奸臣,世上就没有奸臣了。
孙丕扬在协助皇帝工作时,唱高调不行,唱低调也不行。那扯开嗓子乱唱,一个劲的跑调可以吗?好像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皇帝已让老子控制了,老子现在就是皇帝。换而言之,皇帝是坐着的皇帝,老子是站着的皇帝;皇帝是万岁,老子就是九千岁。老子现在就要这么干,谁他X的不服,就给我站出来,看老子咋收拾你?
魏忠贤就是这样玩的。你别说,大家一看魏忠贤这种荒腔走板的玩法,顿时都吓得,只会高呼,厂臣公、厂臣廉,厂臣为国为民了。因为面对这种四六不着的疯狗,你跟他唱对台戏,那不是没事想找死吗?
问题是,敢这样玩的人,通常更没有好下场。因为一个人敢这样玩,最后想生吃他肉的人,肯定能从紫禁城排到八达岭去。
所以一个人敢这样玩,就算皇帝非常认可他的工作,也可能会向他借一样东西。总而言之,外面的怨气太大了,我想借你的人头,来平息一下,希望你不要拒绝。如果皇帝并不认可他的工作,就更不用说了。
只要我们知道,这些最基本的政治博弈常识,自然就会知道。在这种背景下,最妥当的方法,其实就是在皇帝、官员之间找个平衡点。总而言之,皇帝布置下来的工作,你得有所交待;下面人的反对之声,你也得想办法化解。
在这种背景下,主管官员最常说的几句话,大约就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你们的难处,我非常理解,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会想办法通融的。
问题是,我的难处,你们也得理解。现在形势就是这个形势。我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这样做,能行吗?所以,大家也千万不要为难我。
当然了,皇帝的难处,你们也得理解。现在国家财政这样困难,皇帝总得想办法解决啊?我知道,在此过程中,不论伤害了谁的利益,谁也会不高兴的。问题是,你不付出,我不付出,我们的国家如何中兴呢?
万历年间的辅臣,大约都是这种活稀泥的高手。总而言之,他们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而都是传说中的庸臣。
因为一味和皇帝唱对戏,风险太大了;一味迎合皇帝,风险同样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自然是想办法骑墙观望,两边讨好。
万历皇帝亲政后,明帝国的辅臣都是一副好脾气。人们怎么骂,他们也是一副笑脸。所以当时没事骂骂辅臣、骂骂政府,已成为一种时尚。当然了,这些辅臣面对皇帝,更永远是一副笑脸,绝不会没事和皇帝唱对台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