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天气又要来?湖南沅江罕见蜉蝣爆发,到底是哪里出现的呢?
2021年我国不少野生动物踪迹频现,说是“动物年”也不为过,从国内火大国外的云南北迁亚洲象群、云南龙陵圆鼻巨蜥时隔十年再现、四兽之首“豺”惊现云南怒江、不少地方野猪下山祸害庄稼气得农民伯伯直跺脚、金钱豹频繁现身、南京1000多只老鹰“反常”的在空中盘旋、青海三江源和四川石渠相继发现“新蛇种”红斑高山蝮等。
除了体型较大的肉食动物或食草动物以及鸟类外,许多的昆虫也出来“凑热闹”,曾于1982年就被宣布灭绝的阳彩阳彩臂金龟在浙江、福建等一些区域重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无数飞虫铺天盖地十分吓人;广州从化大量虫子“骚扰”村民上演“人虫大战”;以及河南邓州和湖南沅江相继出现蜉蝣大爆发等。
河南邓州蜉蝣“爆发”当地居民说从未将
而提起蜉蝣,有些朋友比较陌生,这种动物虽然有过相关报道,但是规模不算太大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今年报告大规模蜉蝣爆发,应该是河南邓州汲滩镇一处大桥附近的路灯下掉落了密密麻麻的蜉蝣。
根据当时的报道,邓州大量蜉蝣聚集在灯光下,当地居民甚至惊呼从未见过这种现象,一些居民还提出疑问称这种“飞蛾”的出现会不会像“乳房云”、“石头云”那样预示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
不过有关河南邓州蜉蝣爆发与气象灾害有关的“传言”很快就被“辟谣破案”了,林业部门的专家表示这种现象与蜉蝣的迁移,亦或者是与蜉蝣具有“婚飞”的群体繁殖行为有关。而蜉蝣的大规模出现,也恰好是当地水质变好的标志之一。
我们都知道,河南邓州属于南阳市代管的县级市,毗邻丹江口水库,也就是说这里位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位置,境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显著,为河南乃至全国南水北调扩大用水作出了积极贡献。
湖南元江漫天蜉蝣飞舞似鹅毛大雪
此次同属于华中地区的湖南益阳县级沅江市,也出现了蜉蝣爆发的情况,当地居民表示市区的道路两边的灯光下突然出现漫天的飞舞的蜉蝣,不少市民还说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现象,也就是极为罕见了。
由于漫天飞舞的蜉蝣似鹅毛大雪,驾车和骑行、出来遛弯的市民也对这种现象比较担忧,这其中仍有“关于异常天气的预兆”以及阻挡视线影响驾驶安全等方面讨论。
沅江市接头惊现大量蜉蝣,也很快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沅江市林业局森林保护站和沅江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的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科普”,相当于回应了市民朋友的关切。
根据专家的分析,蜉蝣大多栖息在江河湖泊中,并且蜉蝣“爆发”一般也发生在春秋季节,而现在还处于初秋,因此属于“正常现象”。而至于说蜉蝣为什么会集中“爆发”,这主要是与其幼虫的生长速度以及沅江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近段时间以来,虽然我国由北向南不少地方相继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季”,但是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地表蓄积的热量较高,且太阳直射点仍处于北半球,加上一些复杂的气象环境,包括湖南在内的不少地方气温较高,这就为蜉蝣幼虫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大量幼虫迅速成长为成虫。而成虫具有趋光性,且成虫后的雄虫会进行“婚飞”,因此就会大量聚集在路灯下进行“飞舞”和“交配”,这就是蜉蝣漫天飞舞似鹅毛大雪的情况。
而湖南沅江市位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洞庭湖区,这里属于长江中游地带,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素有“洞庭明珠”、“江南宝地”的美誉,其北部是冲积平原,东南则主要是芦荡沼泽,具有典型的“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乡地貌特征。
由于沅江市水域面积广阔,且具有湖区气候特色,再加上我国“全面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以及不断加强退耕还林还湖,沅江所在的“长江水系”包括沅江、澧水尾闾、万子湖、东南湖、漉湖、东洞庭湖等水体质量越来越高,非常适合蜉蝣等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而蜉蝣对水质的好坏极为敏感,沅江此次蜉蝣大量出现恰好也说明这里的水域生态环境变好了。
蜉蝣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
大量蜉蝣飞舞看上去有点像“飞蛾扑火”,但这种小动物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飞蛾”完全不少一类,它实际上蜉蝣目昆虫的统称,全世界已知的大约是30-50种,我国已知的大约有36种,体长一般在3-27毫米,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地区,也就赤道至中纬度地区。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它大致起源于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的“石炭纪”,也就是说它是一类原始的昆虫了。并且蜉蝣还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体形细长柔软,不同种类颜色“五彩斑斓”,因此也是非常“漂亮”的一种昆虫。
蜉蝣的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成虫”4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其中蜉蝣的成虫阶段“寿命”最短,多则几天,少则只能存活几个小时,故而有“朝生暮死”的说法。拥有“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等众多“头衔的宋代词人苏轼,在《赤壁赋》中就“引用”了蜉蝣“渺小”和“短暂”的一生,写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脍炙人口的诗句。
尽管蜉蝣在繁殖季节会呈“爆发”之势,但通常情况下不会造成危害,这一点从“蜉蝣”所处的各个阶段的生活习性就能看出来。蜉蝣把卵产于水中,而蜉蝣卵是“不吃不喝”的,因此不会对水中的动植物造成危害。当蜉蝣卵孵化成幼虫后,也是生活在水中,主要滤食水中的藻类和蚊子的孑孓以及水生无脊椎动物,本身在控制藻类过快繁殖、维持水体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蜉蝣卵和幼虫也是鱼类的食物之一,属于河流、湖泊等水域食物链(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是一种“益虫”。
即便是蜉蝣到了成虫阶段,由于其上、下颚已经退化,失去了咀嚼能力,因此成虫阶段是无法取食的,也就是说成虫阶段也是“不吃不喝”,所以不用担心漫天飞舞的蜉蝣成虫会对庄稼造成破坏。
总结
蜉蝣是蜉蝣目约30-50种昆虫的统称,它其实是一种有益的昆虫,不仅在控制水藻过快繁殖维持水质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它同时也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食物之一,也就是说蜉蝣是湖区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由于蜉蝣对水质的好坏特别敏感,因此“蜉蝣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某地水体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的不少地方曾由于大量酸性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不同程度的“酸雨”出现,酸雨汇聚到河流和湖泊中造成大量蜉蝣幼虫被“杀死”,而这直接造成河流、湖泊中的鱼类减少,可见蜉蝣在生态中的重要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蜉蝣在大量“婚飞”的时候,对视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能见度降低),尤其是在晚上光线比较暗淡的时候,因此路过蜉蝣“婚飞”的路段时要引起重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座大桥上曾惊现大量蜉蝣,堪比“六月飞雪”,由于能见度低还引发了交通事故,当地警方不得不封锁大桥。
蜉蝣虽小,但也是一种“生命”,当你所在的地方出现大量蜉蝣的时候,恰好说明当地的水质环境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