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秀绝冠粉黛
总有人说,世上每一种美,都无可复制。
就端砚而言,质娇品绝,冠天下。与墨伴生,相濡相融,丽质玉德,尤石品更缤纷多彩,自唐面世以来,紫蓝贵气的韵致,含蓄内敛的色彩更让文人淋漓尽致地展现与生倶来的格物情怀。端庄温润、抚如婴肤让东方文人的静、雅、美结合圆润而饱含张力的线条,更让天工之美纤毫毕现。
端砚,这中国文人引经为傲的专属文房之物,它承载着传统文化历史演变而来的精华,悠远而绚烂,更贯穿了整个中国翰墨艺术发展史。
(珍贵的老坑岩石眼)
“白如晴云,吹之欲散”的鱼脑冻、
“秋雨咋晴,蔚蓝无际”的天青、
“一泓秋水,明白映湖”、“秋云绵密,水波微尘”的青花、
“浑成一片,蕉叶初展”的蕉叶白、
“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的石眼
.... ....
(坑仔石眼)
一方砚台,得引以千古文人无数诗篇绝唱,纵中国地大物博,能得文人千古赞颂,无出其右者也。
石眼,古代文人赏端砚,皆有记载,苏易的《砚谱》,唐询的《砚录》、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等都有石眼的描述,而在《端溪砚史》有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
(数重晕,呈瞳珠的珍稀坑仔岩石眼)
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中更有“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将石眼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听不到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3-8毫米,更有甚者达1-2厘米,而且神态各异。
(数重眼晕的石眼)
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腻而晶莹,十分名贵,而石眼品类名目繁多,古人为方便鉴赏,多以鸟兽类之眼来命名,如鸲鹆眼、鹦哥眼、鸡公眼、雀眼、象牙眼绿豆眼等。又或以神态或位置来划分:怒眼、活眼、泪眼、死眼、高眼、平眼、低眼等。
(巧雕利用的石眼)
至于石眼的形成,最早见于日本著名学者坂东贯三所著的《中国古砚与文艺》一书,“石眼之质为石连虫,而其本体杂有辉绿岩,石连虫形,为石灰质,冲云石灰质而于其中渗入辉绿岩以凝结成之物也”,后直至解放后地质学家凌井生教授通过物理、化学、地质学研究,才真正的了解到石眼的成因:石眼的原型为绿色豆粒,沉积作用形成,地质学称豆粒构造。中心为铁矿物,外壳包裹不含 磁铁和赤铁矿等铁矿物的绿色粘土。而石眼的颜色晕圈是因中心铁矿物氧化,铁质扩散浸染作用形成的(标注1)。
(麻子坑石眼)
石眼分三部分:我们称之为睛的眼瞳、称之为晕的眼球、称之为黑圈的眼皮,都是不同的化学成为、比值、矿物元素经过数亿年的侵蚀、聚集、交融、发育、氧化、沉积才得以有这极其名贵而又稀有的石品。
(数重晕的珍稀坑仔岩石眼)
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
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为世之珍
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了然者晓星之当空
日就月将观而化,活眼晶莹看破天下。
.... ....
(众多石眼的坑仔原石)
无数的文人为之倾倒,当世爱砚者,亦为之倾迷。
一眸静止岁月,一眼过滤时光,随便载着文明与诗情画意,风景飘来,芸芸众生,秀绝冠粉黛。
得一石眼是为珍也。
标注1:文献详见广东省地质矿产局719地质大队1985年的《广东省肇庆市羰砚地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