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5896--难忘我故乡的小镇——荣昌广顺

峨眉通背缠闭门内家功夫

  通臂拳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司徒玄空创编的。动乱和战争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搏击武术和健身功夫的高人。有的诸侯国家或部族战败后,一些逃脱追杀的战神隐居避远的峨眉山等西南边陲险山恶水之间,司徒玄空便是其中佼佼者。司徒玄空潜修期间观研猿猴等动物搏杀技法并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创编了古老的通臂拳并传播于众,因其常着白衣,徒众多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道号动灵子。

  汉魏时期道教已传入峨眉山,道士们居洞穴炼道术,主张在清静无为中进行自我的性命双修,强调体内精气神的修炼;其修炼方法是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炼法门,达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的境界,使自己的心灵与气息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是以“天、地、人合一”为目的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只是为了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称之为“行气派”和“双修派”,并不含技击的目的。但是这种“气功”后来却融合在武术之中,成为武术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这实际上是四川彭祖导引术的发展。到了隋末唐初,峨眉山吸纳了少林高僧云昙,并在峨眉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外家拳法与功法。后来峨眉山僧人以此拳法为基础,结合佛教修习禅观之法,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功和民间狩猎功防技艺,融合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才开创了峨眉“僧门”派。

  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峨眉山金顶白云禅师,运用道家、医学家之阴阳虚实,人体盛衰的机理,结合僧门武术中的动静功法,融合一气,经过多年琢磨,创编成《峨眉气功》,又称《峨眉十二桩》。又有德源长老集僧道武术之精华,结合自己的练功体会,编撰成《峨眉拳》一书。此时,峨眉武术已有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峨眉道门通臂拳因魏晋唐宋时期佛道争鸣中的多次失利被逐渐挤压到以合州为代表的川东巴渝地区,并受希夷先生扶摇子陈抟、濂溪先生周敦颐等理学大师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和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火龙拳系列。道家经脉学说认为人体背部督脉等诸阳经(火龙)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理论基础。

  峨眉内功通背拳、火龙拳因三位历史人物的大力推动而广传天下。道家武术史记载,明朝初年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东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在合川巴子城铜梁洞二仙台(亦称二仙观)向老道长火龙真人学习了通臂(背)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太乙火龙掌等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背拳的密切关系,并开创了武当内家拳系列。

  另一位历史名人是明朝中期兵学、武学明师唐顺之先生。唐荆川公佳作《峨眉道人拳歌》是史料中最完整记录峨眉通背拳的珍贵文献,其“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绝句精准的描述了通背拳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臂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峨眉通背缠拳,不过大多都刻意追求技击之用法,十分忽略其修身养性的内功基础,因而只继承了其外在的形式(一个空壳),遗失了真正体现其内在东西的通背法门(即于师天沛垂暮之年才肯对有心人吐露的缠门斯文之道)。

  还有一位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唐顺之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如拦拿圈缠仅需尺余等即是川中武学的典型特征。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而成三十二式。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三十二式戚家长拳被带到江浙及中原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中华武术的“南拳北上”说。

  戚继光经过研究认为,不论是张三丰传到武当的通背拳、火龙拳,还是唐顺之传到江浙的通背缠拳,这类出自川东地区的以修炼螺旋缠丝横劲为主要特点内家功夫亦和古老巴人的武术有血缘关系。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谓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相关文献记载,重庆地处川东,古称巴州、江州、渝州,历史上曾是古代巴国的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巴人勇猛善战,战国时期角力搏击就在川东一带盛行。秦汉时期巴人舞蹈进入宫廷,这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在实践中,古代巴人还创造出了修炼内功的“导引行气术”。重庆武术融合了古代巴人刚烈、勇猛、剽悍、朴实的特点,俗称巴渝武术。自古巴重武蜀崇文,巴蜀一家,故巴渝武术属于峨眉武术系列。戚继光武学论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明言八极拳起源于明代,并指出“巴子拳”即“八极拳”之母拳。

(荣昌缠门钱鼎文先生演示峨眉缠闭门功夫大练步)

附:峨眉缠闭门大练步诀

请手回环导气沉,海底捞沙拨浪浑。良庖解牛顺隙运,

狮子摇铃久闻声。缠臂宰手劲势整,反转辘轳巧动根。

顺手牵羊助推势,袖底挥鞭臂力喷。霸王脱盔双翻捶,

开门缉盗缠臂吞。野马闯槽双兜手,奇门抱元后劲生。

渊龙奋角翻头去,盘旋开弓弩奔心。退步跨虎消化式,

醒狮扬头斜抛砧。玉龙含珠拐步抱,盘旋折枝肘双伸。

鸳鸯缠绵行之字,惊上取下勿分明。撩掌倒肘前后势,

缠手边风在耳门。翻云覆雨小擒打,抓胸回旋挪步吞。

钝镰割草对称劲,牛角挑心动腰身。金山战鼓双擂捶,

夜叉巡徊在乳根。精卫填海抱山运,吕祖守座神意真。

扣步云手反推磨,十字起手炮捶跟。长信弓蹲顶点明,

雷神撞钟三界惊。叶底偷桃削掌退,反臂惊面忽风生。

单风贯耳边步绕,缠头剪根须精神。连空引头侧钻去,

滚肘贯掌急步跟。神龙回首攻防意,抱元守一势混沌。

  说明:此拳注重走步练气,运手启蒙,为练缠丝拳法之首层功夫。门外之人由此以登缠门津岸,功家多称为“问津”。俗语云:“缠丝无步被人跌”,极言其要,故民间亦称之为练步拳。行拳时须灌注沉坠劲于脚底,敷布缠丝劲于臂膊肌肤。诀曰:“打拳容易走步难,旋身侧进弧步窜。心虚神活审机势,意到步到任封展。螺旋缠丝牵不尽,运手从腰肩臂转。如蚕吐丝绷茧厚,风云漫舞势浑然。”

缠打心法(选读):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

  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柔过气,刚落点。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

  若要拳法通,须知任督冲,带脉亦当练,旋转在其中,冲脉讲猛势,闪击归其功。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通背缠闭之道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