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给”“吃瓜”…社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词汇?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王林

    单位 | 重庆市江北新扬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记得在上小学时,大家完成最多的语文作业就是听写生字词、用词造句了;上了初高中,英语单词和写作文也着实让人头疼。当时为了考试过关拿高分,不得不花时间死记硬背,但是,随着一些词句在生活中用得越来越少,我们也逐渐把这些“经典词句”还了老师。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整天在网上冲浪,各类网络词汇、表情包层出不穷,并且受到了大家热衷使用,更有甚者觉得聊天时不配个表情就感觉不会说话了似的。

众所周知,生命周期短、更新迭代时间快是网络词汇的一大特点,笔者对2010年排名前十的流行语和近一个月微博、微信上的高频词汇进行了统计(如上表所示),想必大家看后的第一感觉是“熟悉中又有那么一丝陌生”。

经过简单对比发现,十年前的网络语言基本没有保留,但是也有演变,例如由“给力”变化成“奥利给”。总的来说,十年前的网络词汇在今天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了。

毫无疑问,网络词汇的流行与传播有其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网络词汇的形成丰富了大家的生活娱乐方式,它新奇独特、语言凝练、传播快速,同时让个人表达更具独特性和多样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但是,笔者认为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尤其是服务青少年儿童时需谨慎使用网络用语。因为频繁使用网络词汇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

网络用语可能会使我们的思维扁平化
频繁接触网络语言的网民的思维逐渐会简单化和单一化,阅读方式趋于一种不连续、不完整的碎片化模式,往往集中表现为扁平化思维,即思维的广阔性强而深刻性弱,无法客观完整地把握事实的真相。
低俗和娱乐的语言充斥网络世界,相较于书面用语缺乏逻辑,沉浸其中的青少年网民难以获得富有深度的思考。同时,信息碎片鱼龙混杂的呈现,网民必然深受错误信息的诱导,甚至成为有意无意间的第二传播者。
网络用语的频繁使用会影响人的语言能力
网络语言通常显得简单、直白和凝练,尤其是在微博、微信,这些常用的社交软件,使得我们不得不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消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我们的书面词汇量出现匮乏。
一方面,网络词汇通常具有广泛的适用场景,且有丰富的内涵,若频繁使用会使我们的大脑懒于碰触书面词汇,导致不断缩小词汇量,最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措词能力,出现提笔忘词的情况,书面表达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网络与现实有较大差距,且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交流为主,或者在网络上发一个极具内涵的表情包或者一段网络语言,对话双方都能互懂其意,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疑会弱化手势、语气、识别让他人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沟通能力
词汇的匮乏直接影响社工服务效率
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1999)在《辅导与心理治疗》一书中提出“不少辅导员由于个人拥有的词汇有限,于是难以应对受导者千变万化的复杂情绪做出准确的描述,产生词不达意和感应不当甚或错误的现象”。
不知道各位同工有没有类似的感受,每写文案就“头大”,特别是在撰写个案、小组服务记录时,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服务对象的感受,形容其性格和行为,或者干脆就将脑袋里仅有的词汇翻来覆去的用。
此外,面谈是社工重要的服务方法,其中“同感”、“澄清”等是重要服务技巧。在服务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服务对象找到程度相当的词语描述其心理感受、行为,总结概括面谈内容。
试想,面谈结束后,我们不仅仅是用“高兴”来表达案主内心的喜悦,而是用“身心舒畅”来帮助案主做总结,确切的词汇可以帮助案主更加具体的描述个人感受,侧面强化案主通过辅导习得经验。
如果一名社工因为词汇量不足,是辅导过程出现阻滞,已致辅导效果大打折扣,十分可惜。所以,笔者将常用的描述性格、感受、态度等方面词汇进行了概括,我们不妨一起来梳理一下,扩充一下自己的词汇量,找回“儿时”听写词句的记忆吧!
形容感受和态度的常用词汇
形容性格和行为的常用词汇
如何遵循自然规律?
如何用用生态道德
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云调研帮你了解
中国生态保育工作的发展及现状,
厘清生态保育的价值!
点击了解更多

参考资料:
①林孟平(1999).《辅导与心理治疗》增订版(第十版).
②王艺锦.新时期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学习[J].亚太教育,2016(36):57.
③刘子婧.网络语言对青少年思维形态影响探析[J].中国报业,2017(20):25-26.
④百度网【2010、2020网络用语】词条.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网络词汇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尽量做到利大于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