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乡土之音丨杨龙声
打捞乡土之音 ◇ 杨龙声
湖北日报近期开办的新栏目,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坚定文化自信做了专题讲习。我跟踪阅读了栏目中的每一篇文章,聆听了专家们的高见,领略了讲习故事中的人物风采,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乡风文明上下功夫上档次。新时代建设新农村要有新气象,不仅仅要挣票子建高楼买小车,更要不断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既要绿水青山环境美,更要文明和谐心灵美。
近日,省文明办在笔者所在的镇上搞调研,邀请邻近几个村的乡贤开座谈会,畅谈对乡村振兴尤其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感悟和体会。我也忝列其中,谈了自己的肤浅之见。
要抓紧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项目,包括民间的花鼓歌、丧鼓歌、薅草锣鼓、吹唢呐打火炮等等。要趁那些老民间艺人们还健在,赶紧找他们搜集整理原始资料,让他们发挥余热搞传帮带,千万不能让这些传统的东西失传了。文化部门可以拿出一定的资金,安排专人负责,然后进村组入农户,联络村干部和村里的热心人士一道开展工作。也可以由村里直接组织落实,上级部门派人下村指导。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老艺人的精彩表演进行保存和传播。这项工作可以跟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要重视村民的思想教育,尽可能的组织他们参加会议和活动。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凝聚力。除了必要时召开全村大会,还可以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利用夜晚和阴雨天气,召开小组会、片长会、场院会,举办各类学习辅导班,办村民夜校,发动村民积极参与,组织他们学政策,学文化,学技能,同时为村民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条件的村,可以像保康尧治河村那样,办村级小报,总结工作传播信息。举办文艺晚会,规模可大可小,让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用乡土之音来宣传政策,褒奖先进,鞭策后进。
要进一步遏制“人情风”。乡村不比机关,落实起来难度大,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刹人情风,像对待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那样搞“一刀切”,农村还不现实。县、镇各级政府和村委会,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民间人情往来进行有效限制,比如逐步缩小随份子的范围,规定礼金的上限,限定白事的操办天数。要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不能走形式,不合适的再修订。村民违犯了规定究竟该如何处理,要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要让典型引路,让党员干部和当地那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带头做示范。同时,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想方设法激发村民的自觉行为。
要重视家族文化建设。目前正在开展的家风家训传承活动效果较好,但工作要做得更细、更实。每个家训,要能体现家族的特色,避免雷同和空洞。对部分家族组织编修家谱的,也应该提倡和鼓励。春节、清明时家族搞祭祀、聚会,干部要主动参与,发挥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要利用好家族中那些德高望重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让他们参与社会事务,参与村务管理,依靠他们来抓小事抓细节。
【作者简介】
杨龙声,男,1964年10月出生,马桥镇黄龙观村人,襄阳市作协会员。1980年保康县高考文科状元,因高度近视未被高校录取。1987年起担任民办教师十余年,因政策限制未能转正。2006年后进入黄龙观村办公室工作,曾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不怨老天不公,不向命运低头,嗜文字如命,几十年不改初心。2008年后,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通讯稿和文学作品200余篇。
《保康风采》编辑:邓龙金 / 审核:李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