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颜唐诗三百首 之十三: 青溪(2)
青溪 / 过青溪水作
唐代: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四、入乎其里求其法
1、王维、李白写那么多清溪干嘛
南北朝 谢朓 《游山诗》 :凌崖必千仞,寻溪将万转
郭璞《游仙诗七首》其二:「青溪千馀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振冠南岳 ,濯缨清川,潜处蓬室,不干势权。”
魏晋 阮修《上巳会诗》澄澄绿水,澹澹其波。修岸逶迤,长川相过。聊且逍遥,其乐如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言以蔽之,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况乎山水田园诗派。
2、关于“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互备(互文)修辞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此外,上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战城南死郭北?等等,不复赘述。
3、(垂钓将)已矣
(1).完了;逝去。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陵 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於我已矣。”
(2).语气词。用于句末,与“矣”同义。连言之则曰'已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叹词。罢了,算了。《庄子·人间世》:“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汉 贾谊 《吊屈原赋》:“已矣!国其莫我知兮,子独壹鬱其谁语?”
4、垂钓将已矣! 倒底是发愿:“钓鱼”还是“被钓”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关于诗中有画,此处尚未成熟,容后再言(渲淡法、以人点景等等)
6、移步换景法,略。
7、《松颜唐诗三百首》拔高版翻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五、出得其中吟趣斜
(一)声线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注:此图由《松颜唐诗三百首》学员“成之”所绘
(二)声线分析:
松颜客曰:
1、律动随水流,通感。岂止移步换景,而是随流现律,如“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水草于水中波动恰是水下,是为“漾漾”;波光于水面上映出芦苇,是为“澄澄”;再如“万转”,乃有“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之数个上声。
2、整体向下,终归低落抑或淡定?终归,无甚昂扬,澹也。
(三)吟诵抛砖:
关于吟诵,《松颜诗话》有言,简而言之,吟诵乃是古人创作与鉴赏之手段,而非谱曲唱歌,故,吟诵之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好听,而是为了表达心音(创作),或通感作者心情(鉴赏)。试问,李清照“寻寻觅觅”之时,能好听乎?老杜“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时,能好听乎?故,吟诵首以“基本调”为准,再求合理之变调。此处抛砖,蚊负基本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六、意逆由君无不可
松颜客曰:恰如今人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王孟诗派,以“淡而不薄”见长。山水之中,见仁见智,《清溪》看似重写水智,然“随山将万转”,言“智随仁也” ,故有“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非是心如水,乃是水如心。然,摩诘之心为何?——曰“垂钓将已矣”。姜子牙乎?严子陵乎?羡鱼之情,献诗张九龄,可知一二矣。王维一生兜兜转转,官职始终渐上,可知一二矣。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七、环肥燕瘦比三家
前已有比,不再列单章
待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松颜唐诗三百首 之一》链接如下(《松颜庄子》每周四更新,《松颜唐诗三百首》不定时更新。):
一首诗该怎么来读,才扎实?才过瘾?——《松颜诗话》之古诗鉴赏抛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吁!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贤之训?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明 张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