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景

听  景

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可见她历史的厚度。有机会因工作常来河南,工作之余随意浏览地图,从图中或大或小的地名中看到的都是重要的历史记忆,渑池、仰韶、鸿沟、官渡……,中学时背历史知识很吃力,特别是人名、地名,而有些就轻易地记住且忘不掉了。我知道正是这些忘不掉的历史记忆,形成了现在的我,所以这图上和书上的每一处地名我都想去看看。

这次我先体会了听景的乐趣。

想去看看并不全是因为历史遗迹,真正留下来的历史并不多,新仿建的终归是出自现在人的手和脑,看不到多少历史。去那块土地、那个空间张望、呼吸一下,也是能体会到历史的。每一块土地上曾经的人早已寂灭,灵魂还在空气里。一个当地人向我推介他的家乡息县时,就说:我们县最出名的是春秋四大美人之一的息夫人,但没啥遗迹,像是有的且不止一处,那是新塑的。虽无遗迹,但她是我们的平安神,已进入千家万户。

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和他聊起来关于息县、息国与息夫人。因为我的老家和息县类似,即在楚汉边界(楚长城—方城西南段),就一直对楚汉边界的一些地方很上心,我收藏了一本1970年代中华书局版的《中国长城建制考》,这书只出了上编,认为楚长城是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从《左传》关于齐国出兵楚国的一段记载看,楚方城是坚固的,楚人告诉齐人: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差不多以此话退了齐兵。息县在周代封有姬姓的息国,与陈、蔡等小国夹在楚与中原大国之间,到春秋时日子很是不好过的,较早国灭。也正因为国灭较早,息县有了“天下第一县”的名号。据《左传》记载,息县不但是中国首次实行“县制”的地方,且经历近三千年变迁地名中一直延续了“息”字。这是远早于秦国郡县制的楚国县制,从楚方城、县制看,楚国的体制是创新的,文化是强大的,这也是我对楚汉边界地区感兴趣的原因。我说的楚汉边界的“汉”是指春秋时期相对于楚来说西周封建的中原国家。

该地图非原创,摘自网络

息县的名字能够延续三千年不变,更多是受益于息夫人还是古代息国,还真不好说。历史有历史的体例,民间更喜欢鲜活的轶事,更何况息夫人是春秋四大美人之一。春秋四美人,都有倾国的记录,西施助越国倾吴国,息夫人一貌倾三国,齐文姜倾两国,夏姬则倾三国,死五人。四人中留下个人品行垂范的只有息夫人,她最终神化为息县一带人的“平安神”。

息夫人本陈国人,称息妫是因其姓妫又嫁给息国国君,后人更多称息夫人为桃花夫人,湖北黄陂就有桃花夫人祠,后人的诗词也多称她为桃花夫人。据说她出世时即美得没法形容,桃花不当季就开放了。她最为人熟知的经历就是从婆家息国回娘家探亲时,途径蔡国看她的姐姐(姐姐就嫁给蔡国国君),蔡君贪其色而调戏。事后老公息君知道,约了楚国去打蔡国以报复,楚国捉了蔡君,蔡君数说息夫人的美让楚王忍不住又去打败了息国,取了息夫人,捉了息君安排一个看城门的职务。后来息夫人为楚王生了两子,却为旧念三年不语,最后与看城门的息君双双撞死的传说,丰满了她的形象。

这些穿插在历史中的生动传说散在息县民间,停留在百姓心中,不一定需要塑像。现在人也可以据此演绎出几十集的电视剧。

后人对息夫人的评价是很高的,她虽事三夫仍能列入刘向的《烈女传》,是少见的。那位当地人告诉我,现在的息县政府谯楼立着一块清同治年间的《息夫人辨证碑》,是当时的县令亲自撰稿,为其立名。

王维、李白、罗隐、杜牧等都给桃花夫人写过诗,历来推崇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有人评其为“二十八字史论”: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诗人总是从更人性的角度看,息夫人的经历终归有些悲剧色彩,也不必要给他附加太多的道德光彩。清代人的诗:"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是更多的无奈,这句诗还被曹雪芹引用在《红楼梦》里,用于评价袭人。

那位息县人告诉我,息县历史悠久但目前的确历史遗迹较少,但身临其地是能感觉到历史场景的,他特别告诉我息县濮公山上有苏东坡的字“东南第一峰”,很多人不服,觉得海拔一百多米的山怎好称东南第一。他说要还原历史场景就服了:苏东坡从开封一路往南八百里,满眼都是黄淮平原,至此突见一山堵在淮河边,可不就是东南第一峰。濮公山本是大别山最北的余脉,偎着大别山,谁敢说不是第一。说家乡总会满是激情,感动自己也感染别人的,他这样说是感染了我。

这次对于息县,我是听景,由于河南人的历史厚度,我听得很有味道。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也许有人为破坏了美景的因素,比如一些破坏原生态、好心复原历史建筑实则毁坏的行为。除此之外,我是不赞同“看景不如听景”这话,有这位有历史厚度的河南人的感染,去到息县,即使满眼都是人造景观和现代建筑,脑子里一样会有桃花夫人的意像,有历代诗人途径时赋诗桃花夫人的场境,也有苏东坡一路南下八百里始见一山的欣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