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内涵之简析

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从最初的感性领悟逐步走向理性数理逻辑,现代科学研究事物采用定量、定性的方式来分析内在关联逻辑关系,并以数理符号公式表达内在规律。古人只能够借助感性思维逻辑来认知世界,这就会导致感性认知形成的逻辑结论仍然停留于感性概念范畴之内,也就是通过观察事物存在的表象得出内蕴性质或指导意义,譬如,孔子注解乾卦的《象传》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也就是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照耀大地从未间断,这种内在恒健的性质是君子应当效法的,因此有“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生指导,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思想认知的路径。《道德经》的思维认知方式也是如此,也是以观察自然现象来归纳出内蕴的性质或变化,并从性质或变化中总结得出指导原则,进而形成了独立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譬如,第三十九章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是老子观察到天空清澈透明而辽远,大地厚重稳实而安静,从中总结得出天地以清静来生养万物的论断,进而推崇人生清静养生、无为治国的思想,认知到这一点,理解《道德经》内涵就会容易多。

感性认知逻辑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归纳出的性质需要用约定俗成的词汇概念来表达,约定俗成的词汇概念又难以准确的表达出思想者想表达的真实涵义,老子察觉到了这种表达方式存在的词汇困境,因此开篇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提醒,无需过多纠结于这句话的解读。老子解释了他是如何观察自然现象而解读得出道德观念的,也就认知事物的方法,答案是两句话“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老子将自然存在作了客观表象与内蕴法则的二元性结构划分,也作了动、静两种形态的划分,其中,无欲是指自然存在的静态方面,有欲是指事物演变的动态形式。指明的认知方法是:从静态恒定之中感悟自然的内蕴法则,从动态变化之中分析事物的演变规律,以动、静相结合的方式观察自然现象而得出指导人生和社会的思想。老子观察领悟到自然现象的背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推动,将这种无形的力量称之为“道”,道的内涵可以理解为自然内蕴性质或法则,事物符合道之内涵所呈现出的品行就是“德”,构建起人生的道德境界和理想的社会形态,他认为道法自然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命修为和社会治理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最基础的行为逻辑是“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朴素的客观性逻辑认知,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无法抗拒自然力量,所以只能顺从、和同于自然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人生和社会哲学思想之源泉。《道德经》内容的表述方式和认知逻辑都遵循了“天人合一”思想,大多章段是先描述出自然之道(内蕴的性质或法则),接着就将这些内涵作为理论依据来阐述圣人或国家治理的行为模式。从《道德经》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吸收继承了古代易学的一些宝贵智慧,如:事物周期性往复运动、物极必反、阴阳互补等客观认知逻辑,形成“道动”的概念,针对事物发展的方向性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主观性思想论断,其中最基础的逻辑依据是“有无相生”的相对性认知观。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看,有些章段的内在逻辑不很连贯,有些内容不同章段中有重复表述,有些前后章段的内容不相承接而形成跳跃性,这些混乱影响到人们对文章内涵全面准确的理解,但各章段表达的思想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以哲学思维来看,《道德经》有严谨的内在逻辑,老子观察自然现象后从逻辑上形成观念,将这些观念与有无相生逻辑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以这套思想体系用来确定人生和社会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自然观、人生观、社会观。我们可以顺着老子的三观梳理全篇内容,采用归纳方法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自然观中,老子从推动宇宙万物运行背后的无形力量(道)出发,观察天地存在的性质和作用,感悟水滋养万物的内蕴品行,以“有无相生”作为基础分析逻辑,对于自然存在方面的认知构建起独特完整的体系化哲学观念。

道是老子对于宇宙万物运行背后无形推动力量的认知。认为道是自然永恒存在的力量,先天地万物生成前就独存,它推动着世界万物周期性流转变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以无形象、无声色的方式存在,延绵不断贯穿时空,象奔流的河流不盈不亏。“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道是生成万物的根本,真实有信,造就宇宙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的存在形式是无名而质朴,无为而化育万物。“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文章中,老子从道的存在形式、作用方式、表象性质等方面系统的作出了阐述,实质就是概括性描述了推动宇宙万物运转背后存在的规律,从中总结出道的内蕴性质:无名、质朴、守信、无为、不宰等,并以人格化来理解自然的内蕴性质,指出若要和同于道,人生和社会就必需遵循道的品行。

老子认知的天地存在的性质和作用。天地由道而生成,天得道以清,地得道以静。“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天地以清静养育万物,生命以静复归本根而持常,生命有繁衍之道,天地因不自生而长生。“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常保持安静状态。“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之道没有情感色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从对于天地存在性质和作用的观察认知中,老子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观:清静养生,以不自生而求长生。

对具体事物的认知方面,老子钟情于水的品行,他认为水的行为特征有近乎于道一样的作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能够包容不争、谦卑居下,以柔弱品行克刚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从水的品行中,总结出人生应当秉持的理念是:利物、包容、不争、谦下、柔弱。

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老子从相对性形成了认知逻辑。事物存在状况是相对性互存互生,有无相生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因为事物对立相生,形成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念。“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事物运动方向向对立面转变,因此借助反向运动让道发挥作用,以保持柔弱来使用道,也就是要长生就要回归孩童状态,以保持柔弱来战胜刚强,因为物壮则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基础于有无相生的逻辑,老子认为养生和处事必需遵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法则,提出以无身而养生,以不争而拥有,以柔弱胜刚强的人生价值观,理解这个逻辑就能够洞悉领悟老子的人生思想主张,明白他为何会提倡柔弱、不争的缘由。

道德,由道而生德,基础于对道、天地、水的内蕴性质认知,老子形成了玄德的特定内涵。“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认为道和天地生养万物的品性就是德的最高境界:“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象道之无名生成万物和天地清静养育万物一般,创建事物而不求己有、成就事物而不自傲、培养事物而不主宰,也就是生养万物而无私欲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知自然形成独特的自然观,得出以下哲学论断:一是道成就化育自然万物,无名而质朴,无为而无不为,非人力所为、所能企及,因此人要效法道之无为。二是天地以清静的状态养育万物,清静是生养之道,因此人生和社会都要追求清静。三是水滋养万物包容而不争,柔弱谦卑而居下,因此倡导人生无名而不争、柔弱而谦下。四是事物对立相生,形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念,以无我而身寄天下。五是事物运动向对立面转变,借助反向运动发挥道的作用,以柔弱胜刚强。这些感性认知内涵用词汇来概括就是:无名、质朴、无为、清静、无我、包容、不争、柔弱、谦下。其中的核心要义可归集为八个字:清静无为、柔弱不争。以清静无为修身处世,以柔弱不争修心做人。在“天人合一”思想原则指导下,老子混同了人性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差异,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逻辑上推导出特定的人生价值观、社会观。

老子认为人生应当同道而行,和同就会获得道德,否则就会失去道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他认为自己所说的道和德并不难理解,但却难以实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夫唯道,善贷且成。”上古之人追求长生而修道,为阐述得道的美好,老子描绘古代得道高士的境界。“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此人生修养境界归纳起来形容是:谨慎而端庄、纯洁而朴实、宽广而和同、清静而常保。

老子对人生修养的论述是《道德经》最宝贵的智慧财富,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修养道理,犹如清泉般滋养心灵,读之者无不受启迪。他以清静作为人生修养的根本原则,以反者道之动的涵养常保性命,追求达到和光同尘的超脱高贵的人生境界。“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若赤子,涤除玄览能无疵。”是在强调:心灵清静、神魂相守、纯真无邪。心灵如何才能实现清静?老子指明的修养道路是减少外在的影响和内心的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老子从人的内在性格、神气涵养、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方面阐述人生修养的方法和境界。一是要培养厚重、冷静的性格。“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轻则失本,躁则失君。”二是要涵养内在精神、保持心气柔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是要保持心理状态的谦虚朴实、柔弱不争、不求名利。“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四是指出人生修养要自明自强方能取得成效。“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五是人生行为应当坚持的三个准则。为了实现清静无为,人生行为上老子总结了持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行为恪守柔和、节省、不争的三信条。

按照“天人合一”和遵循道德的思想原则,老子得出了特定的社会观,倡导社会回归原始淳朴的状态,内容涉及到治国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外交战争等方面,归纳起来约八条思想主张,有些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价值。

一是要遵循以道来治国、以德化天下。“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二是要无为而治,保持社会清静安定的局面。“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是不要以智来治国,发展民智不利于社会局势安定。“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四是治理国家要节俭积蓄、不浪费财富民力。“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五是要引导民心乐生畏死、少思简欲,民性淳朴自然。“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六是治理国家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七是要保持宽容、谦虚、怀柔、不争的治国和外交理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八是不要以武力逞强,杀戮行径违背道德,持柔弱之道克胜刚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0)

相关推荐

  • 《老子》名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经·第八章>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德经·第四十一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

  • 最新版本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老子道德经新编二十篇2021版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著,全面阐述了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也包括治国和修道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 ...

  • 老子名言精选50句

    老子是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大家都读过很多老子的经典着作,大家知道老子有什么名言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老子名言精选50句,欢迎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名人名言栏目!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

  • 第二部分17-35

    ​ 第17章:正确认识外界事物 [正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标注]①太上:这里指最好的基础,最好的状态 ...

  • 余秋雨《西湖梦》《简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创作特色与文化内涵》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 西湖梦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 ...

  • 破译条件内涵(包装),是解决难题的突破口。2016哈压轴题26简析

    先看题目,按照哈中考26题的惯例是一道圆背景的几何综合题,其实圆背景的题之所以可以出很难,有一点是因为圆的性质很多,所以题中很多的条件,有时候会忽略有时候又不知道用哪一个,找不到重点. 只要能把关键条 ...

  • 初三就能上清华,简析邱班新领军分省录取情况,有你的省份吗?

    3月,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数学领军计划」)和丘成桐数学英才班综合测试结果正式出炉.据网络公开数据统计,今年的首届「数学领军计划」共入围 60 余人. 这 60 余人来自全 ...

  • 孙福奎‖简析孙文题龙潭沟瀑布楹联

    简析孙文题龙潭沟瀑布楹联 孙福奎 黑龙江诗联家孙文老师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近读他的一副<题西峡龙潭沟瀑布>联(见<联斋>2021年第1171期),深被其妙笔折服.下面试作简 ...

  • 交易法之常见形态:圆弧形、多重形、头肩形简析!

    在所有的形态之中,我们最常见的方要有三种:圆弧形:多重形:头肩形. 一. 圆弧形 图一: 在各种图形形态之中,圆弧顶(底)所酝酿的时间是最长的.当圆弧顶在形态开始形成迹象之时,我们思维上必须坚决抑制自 ...

  • 诸子百家精华50句,字字珠玑、每一句都值得背诵(附简析)

    儒 家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杂事篇>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孔子家语∙五仪解>富贵 ...

  • 马天明:简析湿热之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科的应用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三 12:00 追更新 · 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 · 右下点在看 · 作者简介 · 马天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每月先驱】最新比赛META及套牌推荐+环境简析01/08

    [每月先驱]最新比赛META及套牌推荐12/04 以下是12月05日至12月27日这4个周末共8场先驱挑战赛的统计 其他包括: 红绿快攻x3 蓝黑控制x3 红黑奥术师x3 四色复归荒野(WUBG)x3 ...

  • 标准后欧那斯时代环境简析

    禁牌表更新!欧那斯.幸运苜蓿.逃往幻野被禁 不需要面对欧那斯的恶心的回血能力后,过去被压制的快攻套牌得以抬头.幸运苜蓿被禁,也给了蓝色控制套牌非常大的希望.标准构筑结束了ramp套牌的统治,并且禁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