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的热望,或诗人的无奈: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昭君出塞”,在传说中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可是谁又能清楚探知作为主角的王昭君,她的内心世界里藏匿着的那番独角戏呢?大义不是这样用来牺牲他人的。如果非要别人来承担重责,如此大义不要也罢。因为真正的大义,就是应该保护弱小不再遭受欺凌。
在历史书册里,改变了王昭君命运的人,因此而受到谴责的,总是那个叫做毛延寿的画师。小人物的悲哀,显得非常可笑。或许,正确的说法是:小人,悲哀!
《王昭君》
【唐】崔国辅
一回望月一回悲,望月月移人不移。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崔国辅的这首《王昭君》,也没有脱离史册的作孽。还是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说的好:“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的确如此。然而,画不成的并非王昭君动人的“意态”,而是其他人莫测的人心。
首句“一回望月一回悲”,写昭君的动作与神情。一次又一次地抬头望月,一次又一次地止不住的悲伤。因为,总有往事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泛起涟漪,激荡胸膛,撕裂肺腑。
仿佛一首循环往复的歌曲,在漫长而孤寂的夜晚里,不停歇地播放着。王昭君望月的动作,亦是如此重复。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里,却隐藏着她焦急而又殷切的期盼,盼望远方而来的汉朝使者,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有用的消息。
可是,一次次地反复吟唱,唤来的只有一次次的失望。远方的那些人或物,已经逐渐变得遥远,不真切。月愈圆,人愈悲,圆缺不由自己心。或许,在他们欢聚的欢乐里,自己早就已经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灰色影子。了无痕迹,若春梦。
次句“望月月移人不移”,写昭君的想法与悲之所在。每次抬头观望着月亮,都能够发现它在不停地向远方移动,而望月之人却身不由己,被困牢笼如小兽。“月移”和“人不移”,两个鲜明对比,益发凸显出昭君真正悲哀的缘由。
再次强调那个单调的动作“望月”,时间过长,动作过多,慢慢地就连自己都开始嫌弃。固然“月有阴晴圆缺”,可是它仍然是自由的,可以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回首观望,自己何等悲切呵!瞬间,王昭君的哀伤就像漫天乌云,遮蔽了皎洁的月亮,奢望能够阻挡一下月亮的移动。停下来呵,暂时陪伴一下此时此刻分外无助的人儿。山河仍在,只有自己像风中飘絮,一直漂泊在塞外。
末两句,“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写王昭君的热望。什么时候才能够得以见到汉朝来的使者,可以为自己传递书信,斩杀掉当初的那个画师,从而得以一雪耻辱,得以化解怨恨。事实上,这个热望最终只能成为怨望。
这两句比较关键,可以站在两个角度上去考虑,其中的意思也会截然不同。第一个,王昭君得到画师被斩的传闻,所以希望能够见到汉朝使者给予确认;第二个,王昭君希望汉朝使者传递讯息,帮助自己雪恨斩掉画师。
视线着眼点的不同,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人物形象,也是大相径庭的。第一个角度中的王昭君,尤其凄楚而无助;第二个角度中的王昭君,则显得愤慨而怨怒。两个形象的王昭君,或许都会拥有自己的拥护者,没有优劣,只有快意恩仇与否。其不同之处,是性格上的,是天然自带的光环。
本诗站在王昭君的角度上,以王昭君的口吻入手落笔,营造出一番哀怨而又悲切的凄凉氛围,把一个悲伤无助的女性形象完美展现。诗人文笔简练,没有华丽辞藻,仅仅借助描述王昭君的一个“望月”动作,简明扼要,就体现出她隐蔽在心底内那股浓郁的悲痛之情。千载之下,依然心惊动魄,令人惋叹不已。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