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笔最忌描、涂、抹

文徵明 雨中梧竹图

学习中国画,用笔最忌描、涂、抹。描者,笔无起伏收尾,也无波折顿挫,根本谈不上笔法。涂者,仅见其墨而不见其笔,也就是墨中无笔。抹者,即横拖直拉,甚至将笔倒置于纸上,并非笔为人运,乃是人受笔牵。运笔需注意气势的连贯,前人提出要“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总的来说,必须做到笔随心运。

用笔还应该以书法的用笔为主,使画面中的线条具备书法的力度。运笔的轻重、疾缓、强弱、提按、正偏,必须使线条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

金农 梅花图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之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这些用笔的筋、肉、骨、气的提法,显然是从人的生命神态抽象出来的,是拟人化的,是人和自然的统一。

画线时粗、细、直、刚、柔、轻、重的变化,使画家更能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画出的线条要涩而不滑、毛而不光,充满着弹性的力感。中锋圆线,使人感到圆润浑厚,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说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于弹性,像锥画沙那样干脆劲利。侧锋画出的线常一边光一边毛,方劲古拙、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可见“用笔”是画好中国画的首要条件,这也是画家用线条去表现质感、明暗、情调,以及情感的重要手段。

高剑父作品

这些用笔,还要不断地贯穿到临摹、写生中去,久而久之,无论是点还是线或是块面,都能达到用笔技巧美的最高要求。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用笔熟练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但过熟便会偏向油滑,容易流入“华而不实”。比如原来用中锋笔,一经熟练,势必偏向快速,运笔速度一快,笔锋接触纸面,在单位面积内时间少,所承接的压力也就少了,笔力难以入木三分,线条因凝不住而显得流动光滑。这般滑溜的线条,给人有轻浮单薄的感觉,不符合国画用笔的审美要求。避免用笔纯熟之后,容易产生的弊病,一般总是考虑适当地从习惯用笔的对立面,加以调节补充。如行笔太快,线条油腻,则应予收敛,行笔迟缓些,以增加线的质朴感。

用笔熟练不是目的,还须“熟后生”。生者,用现代观点看,就是要变革,不能满足老一套。但一味求“生”,也可能走向反面,为生而“生”,不免有股做作之气,缺少真切、自然的美感!

写意画的用笔方法,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任伯年 钟进士斩狐图

笔意

就是要意在笔先,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达意。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是死笔。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和意趣。

齐白石 一竿长龙图

笔力

就是运笔的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笔的力度感有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笔能扛鼎”就是一种运笔功力的表现。表现运笔功力的程度有“老”与“嫩”之说。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的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潘天寿 映日

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如同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勒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势”。

荷塘秋趣 黄宾虹 106.6cm×39.9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笔趣

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两种含意。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的关键。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关系。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但会流于匠气、市井气。所以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才生意趣。用笔灵巧、奇妙,固然不易,但要警惕流于甜俗。所以用笔贵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纯朴而磊落大方,乃生机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