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林作尧‖染布、教糖客、补锅头、钉砻、洗磨石钎碗 2024-04-11 04:32:34 客家老行档1,染布“染布”,就是将穿了2—3年的衣服,重染上颜色,使它成为新衣服。染布师跟“补锅头”、“教糖客”一样终日走村串巷去染布(城市里也有染布店,旧时称染布坊),染布师挑着染布担,边走边高声吆喝:“染布啊,染布……”染布的工具是一只四方的洋锡桶,染布的颜料是化学品(俗话叫淀子),有红、黄、蓝、乌、黑等颜色,这类化工颜料,城市化工商店也有出售,有些人自己也会去化工店购买颜料,自己染衣服。染布的工序比较简单,染布师将要染的布或衣服按一定的比例放上化学颜料(按主人要求的颜色),加上一些中性盐酸类的颜料,将四方洋锡桶放上一定比例的水,煮开(100度),加上染料煮,约1小时就可以把染的衣服捞起来晾干即可。染布虽然费用不贵,但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很多人仍然难于支付,农村人便采用土的方法来进行染布——用野生的茨类(俗移植茨良),野生茨染出的布颜色是乌黑色,也有用狗爪豆(现在市场上有卖)染布的,狗爪豆染出的布颜色是蓝黑色,这两种染布的制作过程都是把“茨良”、“狗爪豆”捶碎滤水煮沸(100度),将要染的布料或衣服放进去约煮一个小时,然后捞起晾干即可。这些土方法染出来的布料或衣服很亮丽,经久不褪色。现在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日日提升,走村串户染布的职业及土办法染布的情形已一去不复返了。2,教糖客旧时有一种职业叫“教糖客”。“教糖客”和“卖货郎”行业差不多。与卖货郎不同的是“货郎”以卖货为主,“教糖客”是以自制的“麦芽糖”去换取废旧物品。这些“教糖客”挑着竹制的箩筐,带上一盆自制的“麦芽糖”及少量的家庭生活用品,如针线类小物品、便药、百草油等,走村串巷去换老百姓家中的废旧物品。“教糖客”手中持一个约长18厘米、宽6厘米的特制小钢板和一个小型的丁字锤,一进村就不停地敲响钢板,钢板便发出:笃定、笃笃定、笃定……清脆而响亮的声音。听到响声的人们,特别是小孩,就会把家中的废旧物品找出来换麦芽糖或换一些针线类物品。那个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罗浮山百草油”特别多人需要。百草油功能多、药效显著——对伤风感冒发热、去痰止咳、跌打损伤、肚痛发痧、虫咬蚊叮,均有疗效。在农村,那些具有多面生活能力的人,便被人们尊称为“百草油”。有些“教糖客”会收古董字画(这些人往往是失业的文化界和还俗的佛教人士)。“教糖客”以麦芽糖换购废旧物品——碎布、破旧衣服、鸡鸭毛、动物骨头、铜、旧书纸、碎玻璃、玻璃瓶(要大户人家才有)……现在的人会感到十分奇怪,那些碎玻璃、破布有什么作用,今天旧一些的衣服很多人都不愿穿,由于当时工业不很发达,鸡、鸭毛、动物骨头可用来制作肥料;碎玻璃用于重制玻璃瓶、灯泡等;废旧书纸用于再造纸。那时商店出售的食品,如豆豉、菜甫、白糖……都是用旧书报纸进行包装;碎布、破衣服则用于制肩垫、鞋底……。为了能吃一口麦芽糖,小孩经常在小溪沙砾中扒来扒去寻找一些碎玻璃、废铜或在家中翻箱倒柜寻找可换糖的物品,有些小孩甚至偷家中的铜锁去换糖吃。那时能吃到一口麦芽糖,确实是一种口福,一种享受。“教糖客”一来,小孩子便口水直流,如自己没捡到可换糖的物品便吵着大人拿东西换糖,此时,大人便会说:“咁好食,身上的衣服脱去换。”这句话也逐渐成了一句口头禅,现在的老人仍然在说。“教糖客”的职业虽然辛苦,但收入比较稳定。正如他们手中的钢板所敲出的响声稳定(笃定)、稳定、稳稳定。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教糖客”这个老行当,只能留在我们老一代人对童年岁月回忆中……3,补锅头粤东客家人旧时的老行档有一种技艺叫做“补锅头”。旧时,农村人生活困难,要买一口铁锅并非易事。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家中的铁锅坏了必然要补好。所以补锅也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业。铁锅产区有蕉岭高思、梅县大沙河唇、广州、佛山等地。有些平时做事毛躁,思维单纯,头脑简单,更会被人讽刺讥笑说你要到佛山去“铸过来”,意思是说要换过一个头脑来。补锅头的人都是2个人一伙,他们挑着补锅工具长年累月走村串户去“补锅头”,补锅头的工具是一只风箱和一具熔生铁的炉头、三四只装碎生铁的尖笃陶瓷制容器又叫“煲耳”,体积中有普通的小茶壶大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此外还要备足一天用的焦炭(焦炭比普通煤炭热度高),一担总共有几十斤重。补锅师傅一般要在天刚亮时就到达当天做工的村庄,进村后先寻找一个地方把补锅头工具安顿好,然后走家串巷放开嗓子喊“补锅头哦,补锅头……”。此时人们才刚刚起床,有些锅头坏了的家户听到补锅师傅的声音后,就会把他引到家里将坏了的锅头拿去补。他们把人们送来的漏水烂锅沿着爆裂的地方用尖头铁锤轻轻地敲,露到那里就敲到那里,敲出一条半个手指宽的缝,当面向户主指明要补的部位。补锅师傅好象个杂技演员,他们拿一个“尖顶笠麻”。笠麻的作用是:一可防雨淋日晒;二可防狗咬,狗咬人时用笠麻尖往前一挡,狗就会惊吓而逃;三是为了工作需要,笠麻戴在头上可放几个铁锅便于搬运。补锅的临时工场一般选在屋门口的禾坪上。先把碎的生铁放进“煲耳”里,然后往炉膛里装焦炭,最后生火。“煲耳”就是一只“微型的冶炼炉”,风箱的风鼓得大,炉火旺,约15分钟“煲耳”里温度可达1000度以上;生铁熔化成液体时,就可进行补锅了。补锅时,补锅师右手拿着一个钳子,钳子是一个特制的圆形的小汤匙,左手拿着一块布条,布面上放上鲁箕灰或草木灰,随即用右手小汤匙将一杓生铁液放在小布条上,马上把这个生铁液从锅头底部按在铁锅上,尽量把生铁液压平;如此这般,一个又一个,直至把铁锅裂缝补完,再用黄泥浆降温。锅补好后还要检查,师傅将铁锅对着阳光,如有光线透过,说明锅没有补好,当然要再加补一次了。最有效的检验方法是把水放进锅内,如果水不会渗透到锅背,说明锅已补好了。补锅师最后一道工序,是把补好的锅送回每个户主,向户主收钱是根据锅的爆裂长度来计算。有些人支付现金,贫困的人家便用米来折钱支付。补锅的工艺都是师徒传承,要求很高的技术。而今的城乡家家户户普遍用上了现代炊具,传统的生铁锅头比较少,由于人们的生活改善了,锅头坏了便买新的,所以“补锅头”这个行业也自行消失了。现在,“补锅”这门工艺也面临失传。4,钉砻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米是靠一种叫 “砻”的工具把谷碾成的(客家俗言:“砻谷”),不比现在有电动的碾米机。那时“砻”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大多数是几户合共一座砻。经济较富裕的家庭才有自己的砻。1950年前后实行土地改革时,如果一个农户独自拥有砻、磨、犁、耙等农具的会被划为中农、上中农(富裕中农)或者富农成分(地主、富农是剥削阶级,是黑五类之一)。砻:圆形,分大小两种,砻的结构为砻身(分上下两部分,直径约55厘米)、底架及米糟、砻手、砻钩。砻身的上部称为砻斗,高约30厘米,二分之一是空的,用以盛谷,中间有个方斗直径约18厘米,用以进谷;横面配有一个砻手约长1米,宽约8厘米,两边各有一个小孔以便砻钩带动,中间有一个直径6厘米的小孔叫砻心;下部砻身高16厘米,砻身底架(木制)配有米糟(宽约16厘米),大部分都是用木制的,有个别的是用竹制米糟;砻钩长约1.60米,砻钩的一头必须是原来弯弓的木材(约40厘米长),所以备配砻钩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到深山老林去寻找。砻钩另一头配上一个横梁(约60厘米长)以便用双手推动上部砻身转动,达到砻谷的目的(碾米)。钉砻师傅一般是一个人,也会带上一个徒弟,还必须会竹匠技术,钉一座砻至少需要3-5天时间。钉砻材料主要是:竹、砻齿、砻泥。竹要用苗竹,且必须生长三年以上,砻齿(约4厘米长)须用比较坚韧,直丝的硬木(椽子树,肚子树……)江西有些地区用苗竹做砻齿;砻泥呢,必须选择无沙质、无杂质带韧性的黄泥。为了选好砻泥有时必须到30多公里外的地方去挑回来。钉砻的工序:如果是新钉的砻必须提前叫木匠师傅先做砻的底架和米糟。钉砻师傅先将苗竹破成竹蔑,编成上下两层外筐,并将选择好的砻泥夯实在筐内。做砻齿:将选择好的硬木栽成4厘米长,劈成薄片,然后将硬木片(砻齿)放在盛有净沙的镬里炒至赤色,这样制成的砻齿更坚硬,不易变质,这个制作过程叫炒砻齿,砻齿制成后,钉砻师傅就开始进行钉砻了,顾名思义钉砻就是将砻齿按一定的顺序(八字形),一片片将砻齿钉进砻筐中的泥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地将砻泥加入去进行夯实,务必将砻齿钉得牢牢实实,砻谷时砻齿才不会松动。钉好的砻须一个月后才能砻谷(碾米)。砻,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农村也已难于看到 ,只有在民俗馆中才能一见庐山真面目了……5,洗磨石钎碗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种叫洗磨石、钎碗的职业。那时,盛菜饭的菜碗不是现在能在陶瓷上写上印记,只能后天加工,如象岳母刺字一样在中间钎上XX印记作为识别(公共的写上公字,私人的便钎上个人名号)“洗磨石”不是用水洗,而是地方方言,意即是修理。砻是碾米的工具,石磨是加工米豆类的工具。石磨和砻的结构基本相同,都分上下两部,不同的是砻的结构以砻齿(硬植木),竹篾、粘土夯实而成,石磨顾名思义是上面和下面都是石头(坚硬的麻条石)制成。石磨的制作:是将上下两部分石面磨平,将朝内的石面,按分字形,有规则地刻形一个个小指头那么大的斜面凹槽,底部的磨盘中间安上一个硬木磨心,上部石磨顶部开有一个小圆孔,以进米、麦、豆类……石磨是现代的打桨机,磨粉机。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在平时及逢年过节,要吃麦 (面粉 )、发 、味 、煎圆、年糕、做豆腐及饭店中的包点、副食品。都是用磨石磨成粉才能进行加工。石磨用久时会将石磨内凹槽磨平到时必须将石磨进行修整,修整过程就叫洗磨石(方言)。有些初学洗磨石的师傅会将石磨修成反方向即加工中的米、豆,不能从石磨中出来(叫夹磨),而闹成笑话……洗磨石、钎碗的工具比较简单,是由一个铁锤和几个钢钎,加上一些钎碗用的黑色颜料即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钎碗做印记已可在烧制中完成,石磨的功能和作用也已成为现代的打浆机、磨粉机所取代。如今“洗磨石、钎碗”的手艺,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作者:林作尧作者简介:林作尧,梅州市城北镇群益桃源村人,自号桃源洞书斋主人,原广东省梅州市岭东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曾当选梅州市(辖八县市区)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梅州市梅江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梅县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政协梅州市梅江区第一、二届委员、常委、三胞委副主任;曾担任梅州市梅江区卫生系统行风评议社会监督员、梅州市梅江区台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梅州市林氏宗亲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西河乡情》、梅州《嘉应客家文化》等主编。 作者在书房认真写作 赞 (0) 相关推荐 铁锅粘锅,生锈,不会开锅的请耐心看完 铁锅粘锅,生锈,不会开锅的请耐心看完 德云社天津分社——民主剧场的前世今生二 民主影剧院坐落于建国道原奥租界的道路,建国道四通八达,地铁二号线即可到达. 从新货场大街始,自东向西与寿安街.福安街.庆安街.平安街.大昌兴胡同相交,20世纪中叶,这里繁华似锦,商铺林立,是天津市区著 ... 生锈的铁锅以后不要扔了,教你二次开锅,比新锅还好用 生锈的铁锅以后不要扔了,教你二次开锅,比新锅还好用 散文 ‖豆花飘香 散文福地杂志专辑 多年生活在异乡城市,再也没有与家乡的豆花相遇过,它一直盛开在我的梦中. 说起做豆腐,脑海中总是浮现三十年前在老家推石磨的情景.用石磨磨出的豆浆流淌着节日的喜庆和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之 ... 为啥你家铁锅总粘锅?因为你不会养锅 为啥你家铁锅总粘锅?因为你不会养锅 粥,我记忆中的暖 街上,集日,小摊上,新鲜的春玉米,已是随处可见了,吃鲜可以,熟透,还需些时日. 看见春玉米,自然,就想起小时候喝过的春玉米粥,也想起了饼子上抹的老酱,喝粥时吃的咸菜疙瘩. 那味道,依然让我回味无穷,记 ... 铸铁锅直接用大错特错,开锅养锅一步不能少 铸铁锅直接用大错特错,开锅养锅一步不能少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洗磨石钎碗【客都原创】 洗磨石钎碗 文/林作尧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种叫洗磨石.钎碗的职业.那时,盛菜饭的菜碗不是现在能在陶瓷上写上印记,只能后天加工,如象岳母刺字一样在中间钎上XX印记作为识别(公共的写上公字,私人的便 ... 林作尧II客家童谣【客都原创】 舐螺子(蜗牛) 舐螺子,舐板盖.鸡公砻谷狗踏碓.蟾蜍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烙疤栽(嘴). 洋尾子(蜻蜓) 洋尾子,四只脚.屎背尾,有人捉.捉呀捉,担炭脚.担得起,欢欢喜.担唔起,打到死. 当犁子 当犁子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染布【客都原创】 "染布",就是将穿了2-3年的衣服,重染上颜色,使它成为新衣服. 染布师跟"补锅头"."教糖客"一样终日走村串巷去染布(城市里也有染布店,旧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教糖客【客都原创】 教糖客 文/林作尧 旧时有一种职业叫"教糖客"."教糖客"和"卖货郎"行业差不多.与卖货郎不同的是"货郎"以卖货为主,& ... 林作尧‖漫话重阳【客都原创】 漫话重阳 客都林作尧/整理 一. "重阳节"是我国农历中七个"重日节"之一,这七个"重日节"是: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端午节). ... 林作尧‖梅县大坪镇石灰山的传说【客都原创】 梅县大坪镇石灰山的传说 文/客都林作尧 梅县大坪镇石灰山离梅州城约26公里,是大坪镇镇政府所在地.据老辈人说,由于有石灰出产此地才渐渐发展成一个圩镇.现在大坪圩的整个圩场的地表据说都是原来的石灰山. ... 林作尧‖我的心路历程【客都原创】 我的心路历程 林作尧 本文内容是梅州电台"梅江直播"采访后的整理稿(2016年10月9日农历九月初九). 一.退休后的生活:夕阳无限好,坦然度黄昏,享受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吟东篱赋 ... 林作尧II客家民间节日【客都原创】 客家民间节日有很多,而且相邻两个村庄之间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但按节日的形式来说,大约有三种.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时有关的节日,如春分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钉砻【客都原创】 钉 砻 文/林作尧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米是靠一种叫 "砻"的工具把谷碾成的(客家俗言:"砻谷"),不比现在有电动的碾米机.那时"砻"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