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诊碎玉《伤寒论》第2条
[中 风]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提纲证。也叫太阳中风病或证。
1)发热是风阳之邪伤及卫阳,卫阳起而抗邪,正邪相争的结果。汗出则因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性疏泄,遂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外越所致。
2)外邪侵袭(不一定感受的就是风寒,风热也可以,证候表现取决于机体对于外邪的反应状态。以下文章道理均是如此。)卫阳被伤,温煦失司,加之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见恶风。恶风与恶寒有别,当风则恶,无风则安的则叫恶风;如身居密室,复被向火而犹怕冷不减的则叫恶寒。覆被向火能缓解是畏寒。但论中有时恶风与恶寒也常互用。临床上要详加斟酌才行。
3)这里的脉缓,指脉搏来而弛缓,是与紧脉相对而言的,不是专指至数之迟缓。本条冠以“太阳病”三字,当包括太阳表证之纲脉在内。脉浮主邪在表,脉缓则主汗出而营阴不足。因而太阳中风之脉当是浮缓。
4)中风即伤于风。要和现代的中风,脑血管病鉴别分开,古代称现代的中风叫类中风。在这里是太阳病的一个证候名称。为了区别我们叫太阳中风。但是后世所说的猝然晕倒,口眼㖞斜,偏瘫失语只要具备本证特点也可以采用本法治疗。
5)互参条文:第一条,第三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释义:有第1条的脉证,而又有汗出,较恶寒轻的恶风,脉浮而缓,这种证候就叫太阳中风。风寒中人,因体质的强弱而表现的证状有所不同,体弱腠理疏者多患中风,体强腠理密者多患伤寒,伤寒治不及时亦可转为中风。风邪中人,营卫失调,风为阳邪故发热。卫不固外,营不内守故汗出。汗出,则阳气可以外达;玄府开,肌表疏,故不恶寒而恶风(不自寒,有风则寒),脉浮缓。此为表虚,伤寒为表实。
1. 太阳病:提纲证症状。
2. 发热;中风证的病机在营卫不和外邪侵袭,但是会汗出,就如同生活中的空调道理一样,假如空调在工作中间排水孔会出水,不管是制热或者制冷效果都好,反之那就是不制热也不制冷,所以现在患者会出汗说明我们的散热系统还没有多大问题,因此太阳中风证的体温会出现两种情况。1 体温不是太高,多数不会超过39°C。2 患者只是敢觉浑身乏力,体温计检测体温不高。
3. 汗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这一条条文说明了汗出原因,由于卫气相对于营血弱,固护能力下降,营血不为卫气锁固,外邪蒸腾营血阴液,阴液外泄,导致汗出。
4. 脉缓:首先理解为太阳中风的特征脉像,更深一层还是从第五十三条,从脉像说明了营强卫弱病机,“《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也强点了邪气盛,正气虚。
此条主要讲的是太阳中风证,也就是我们现在风寒表虚证,出现太阳提纲证加上恶风汗出的症候是太阳中风证。这里说到表虚的问题,首先说是虚证,是表证的虚症要和桂枝甘草汤和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虚症分开。前面只是营卫的虚实,并不是讲脏腑的虚实,表证里面不管表虚还是表实证,都是邪气盛,正气也盛就是实证,正气虚了就是表虚证。所以我们要把这问题弄清。
此两条,言太阳病又分中风伤寒两种,即所谓子目也。此所谓中风,绝非猝然倒地、口眼喎斜之中风,此所谓伤寒,亦非书名《伤寒论》之伤寒。猝然倒地之中风是脑病,此中风是外感热病,犹俗所谓伤风耳。书名《伤寒论》之伤寒,是广义的,包括多数急性热病而言,此伤寒是狭义的,亦是外感热病。故《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虽系伪书,然伤寒之中又有伤寒,即是广义狭义之别。可见伤寒之名,自古相传有广狭二义也。夫俱名中风,而有迥然不同之两种病,俱名伤寒,而有广狭不同之两意义。虽似漫无准则,但此等名称,有长时间之历史沿革,若欲率然重为订定,则尚非易易也。
中风与伤寒,皆是太阳病,故皆见脉浮发热恶寒之证。太阳既必脉浮,可知中风之脉缓,是浮而缓,伤寒之脉紧,是浮而紧也。抑缓之与紧,是脉象,是指端之触觉,初学者骤难辨析。凡鉴别诊断,当取显然易见之证候,故中风伤寒之鉴别法,不在脉之缓紧,不在热之已发未发,不在恶风恶寒之异,不在体痛呕逆与否,而在病人之有汗无汗。且缓脉常与自汗并见,紧脉常与无汗并见。中风条固明言汗出,伤寒条则未言无汗,然而知其无汗者,以其言脉紧也。凡无汗之病人,其皮肤必干燥,若皮肤略觉潮润,或时时微汗出,即为有汗。
中风伤寒,皆因抵抗病毒而发热。发热者体温过高,不适于生活,于是出汗以放散其热。是中风虽已发热,而调节体温之机能,犹未失生理常态也。伤寒则发热而不汗出,此必因毒害性物质影响,使皮肤汗腺失其调节之职,有以致之,故伤寒之毒,当盛于中风。临床上,伤寒之热度,亦高于中风。然其预后,伤寒辄一汗径愈,中风则传变较多,此则临床医生所不可不知者。伤寒因皮肤汗腺及浅层动脉之紧张,热血不得达于肌表,故恶寒而脉紧。紧者紧张,与弦脉稍近,非急速之谓。中风反之,故恶风而脉缓。恶风由肌肤疏松,不耐风袭之故,脉缓谓宽柔,非谓迟缓。伤寒之体痛,亦因发热汗不出所致(详二卷三十六条)。呕逆则为兼见之或然证,非正证,然亦可见正气有上逆之势焉。
历代医家注
方有执曰:脉缓即下文阳浮而阴弱之谓,言既有如首条所揭之太阳病,加之发热,汗出,恶风而脉缓者,则其病乃是触犯于风所致,故名中风。
汪琥曰:中风,非东垣所云中府、中藏、中血脉之谓。盖中字与伤字同义。仲景论中,不直言伤风者,恐后学不察,以咳嗽、鼻塞、声重之伤风,混同立论,故以中字别之也。脉缓当作浮缓看,浮是太阳病脉,缓是中风脉。中篇紧脉,亦当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