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崇仁口述:李万春和鸣春社科班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李万春先生

李万春和鸣春社科班

马崇仁口述

李万春当时自己挑班的班社叫永春社,他还办了一个科班鸣春社。他久占庆乐戏院,白天鸣春社的学生唱,晚上他挑着永春社唱,每周他唱八场。我在永春社什么活儿都来,以老生为主,基本上都是边边角角的零碎活。每天给我开19吊6的戏份,不到5毛钱,当时40吊是一块钱。本来应该开20吊,被管账的硬扣了4个铜子儿,当时两个铜子儿能买一个烧饼。在鸣春社就是实习演出,没有收入。李万春的演出比一般的大角频率高,也有他的道理,我觉得主要是他的负担太重。为了培养武戏人オ,他自己负担着鸣春社科班。背后没有任何财团支持,每天要往里搭多少钱呀!他不玩命唱戏行吗?

当年的班社没有固定的武行龙套、翻跟头的等等,都是由武行头统分派,这些人在各个班社之间“赶包”演出。从前门大街的园子到东城的“吉祥”,为了赶包应该坐三分钱的“铛铛车”,可武行们全都走着去,因此赶得及就在您这儿翻,赶不及就算了。这些演员的确也挣得太少,舍不得花钱,但的确影响了演出质量。

李永利、李万春父子

老爷子李永利对此十分不满,他是武行出身,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以为儿子是好角,又有俩钱儿,就说:“可着全北京能翻的有几位?全给我找来,我们给双份!”找来找去一共就八个人,怎么赶也赶不过来,没撤了。一天李永利对李万春说:“小老板,咱们自己打个科班怎么样?咱们以后不用外面的武行,用咱们自己的!”李万春高兴地说:“行啊!我没意见,他们都陪我唱戏,我当然高兴了,您跟我娘说吧。我当老师,您是师爷!”爷俩儿自我陶醉了一番,从没想过办一个科班需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需要多少资金,没有认真地进行过估算,他们二人完全是出于一种对京剧事业质朴的情感。

老爷子仗着家里有60多万元的存款和100多所房子,说干就干,鸣春社马上就诞生了。老爷子说了,以后让他们瞧瞧,全北京的武行,咱们是头一份,谁也比不了!谁的“刀坯儿”最好?有人说,大概是原来在上海傍过盖叫天的许先生,不过此人已经退休回家了,人在河北霸县。老爷子马上说,请来,一定请来。给房子,给钱,把家眷全请来,让人家安安心心地教咱们的学生。老师是谁好就请谁,雷喜福、苏连汉、裘盛戎等有名的老师都在鸣春社教戏。

老师一共40几位,学生共有200多人。老师每天两餐,学生每天四餐。别的不说,每天的人吃马喂开销就不小。做饭要用四个人抬的大蒸笼蒸馒头,一天就是几大口袋洋面。日伪时期,不可能每天吃面,就一顿白面一顿窝头。老师家里都不富裕,就靠在科班这两顿饭,吃点好的。于是就到黑市去买米,回来给老师做饭、熬粥。再加上每月给老师的月规,没过多久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房子一典就是10所,存款的数量也每况愈下。

李万春《武松打虎》

鸣春社的演出最高票价5毛,不够补贴伙食费的。学生们一学就是八年,中途让人家回家不合适,逼得李万春开始开源节流,为鸣春社想辙。李万春在上海演出很成功,每天能赚上千元,回来的时候抬着几个大箱子,学生们都以为社长发大财了。其实里面全是给孩子们做的薄底儿,上海的货又好又便宜。

当时一副旦角戴的“点翠头面”要上千元。为了省钱,仗着自己能写会画,李万春用在缎子上上漆的方法,把盔头的成本大大降低,一堂盔头的钱比一副“点翠头面”还便宜,一下子节约了一大块。现在舞合上很多地方都用这种头面,都是鸣春社兴的。鸣春社唱武戏,棉质的白护领既贵又易脏。李万春决定全改外购的白毛巾,让佣人每天散戏后洗毛巾,加一块钱的工钱,又节约了一笔。头上的鬃网子七八块钱一副,还非常易坏,就改用布睡帽代替,不影响勒头。有汗易馊,就可以洗。带甩发时,再用鬃网子。

李万春《十八罗汉收大鹏》

李万春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必须要保证鸣春社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把科班维持下去。为了既让学生唱戏,又能提高上座率,他开始动脑筋。听说上海的连台本戏《济公传》既赚钱又上座,于是自己订了“霸王号”的飞机票和上海的酒店、戏票,跑过去学。下飞机,进酒店,吃饭,看戏。散戏后请《济公传》的有关编剧、布景、彩头等开会谈进京排戏及报酬之事。好在上海彩头班那套他完全门儿清,连来带去一共三天,北京这边《济公传》的广告就贴出来了。他给他们老三庆春排了这出戏,还没演出就有轰动效应。

后来像《猴王游月宫》等戏布景,都是他在上海看会的。因为他有绘画的功底,为了节约开支,回来后他穿着背带裤,站在梯子上,自己画布景。上海的舞台大,布景深远。北京“庆乐”的舞台小,他就把“庆乐”的后墙打掉了,把景深做到了“庆乐”的院子里,一下子就显得与众不同,“改良维新、新景新切”的特色就出来了。

李庆春《济公传》

现在娱乐圈的宣传手段讲究炒作,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这都是李先生玩剩下的。他对记者说,前不久他母亲到杭州西湖游玩,忽然前面出现了一片乌云,回来后对他们说,刚才看见济公了。于是,回京后开排《济公传》。由于剧目编排得当,戏红人也红,庆春因此一炮成名。当时的人们都比较迷信,认为看这出戏会有神灵保佑,于是“庆乐”被挤得人山人海。观众还跟着在门口烧香,那檀香烧得都离谱了,这就是李先生的造势手段。

为了维持鸣春社,李家的60多万元积蓄可以说全部用光,房子也典没了。尚小云家大概用了70多万元,两家是名副其实的“毁家办学”。李家父子等于骑虎难下,只得靠永春社玩命唱戏,来补贴鸣春社。最后连人家送的80多个银盾都卖了,家里的日子都不好过了,老太太对万春大哥一通臭骂,他只得给老太太下跪,祈求她的原谅。后来他再一摊上“官司”,进去了两年,永春社不唱戏没收入,科班不得不报散了。

梅先生就说过,一个绮霞(尚小云),一个鸣举(李万春),将来准得倒霉,打科班必败家。想当年俞五爷(俞振庭)没办斌庆社的时候多阔,五房太太,五所宅子。办了科班之后,学生在他面前师父长、师父短的,俞五爷得意,最后他穷到我们大家过年得给他唱“搭桌戏”。人家富连成后面有大财东支持,你们就靠自己唱戏办科班,谈何容易呀?梅先生与李万春是亲枝近派,才说了这番体己的话,后来果然应验了。但从为京剧事业培养人才方面来说,万春大哥和尚先生功莫大焉。

马龙 撰著《听歌想影话梨园》  团结出版社 2014年1月出版

(0)

相关推荐

  • 初莅沪滨

    初莅沪滨 --毛世来口述<我的艺术生涯>节选 旧科班里,学员满科后一般都要在科班里效力一年,以报答老师的培养,我也不例外的履行了这项义务.1938年3月间,我才真正出了科.想想十年的科班生 ...

  • 戏剧演员的培养

    解放前戏剧人才的培养是以四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的. 一.蓄养童伶.这是最早的一种培养方式.即由戏曲班主(亦称老板)蓄养雏伶,从小教以唱工歌舞 ,逐渐培训成演员 . 清嘉庆 . 道光年间刊行的<燕 ...

  • 京剧界历史上,李荣威有哪些故事?

    李荣威先生,有名京剧演员.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名宿,京剧名家,有"小金少山'之称,老艺术家. 李荣威的故事以及其有着怎样的艺术经历,他不是梨园世家,但是为什么走进梨园行了呢,这个话说起来 ...

  • 天津演出团体培训班

    名 称 剧 种 成立时间.地点 负责人 主要教师 培训简况 备 注 永顺和(永胜玉) 河北梆子 清同治四年(1865),宝坻县 王永广(艺名"活吕布").张国泰 享誉剧坛的&quo ...

  • 【往事】 马铁汉:忆李万春排演的《野猪林》

    京剧艺术家李万春先生,在从艺的60余年中,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演出的剧目达300出之多,塑造了众多的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马超.关羽.武松.林冲.黄天霸.美猴王等,造型靓丽,性格鲜明,极大地 ...

  • 马铁汉:忆李万春排演的《野猪林》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京剧艺术家李万春先生,在从艺的60余年中,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演出的剧目达300出之多,塑造了众多的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马超.关羽.武松.林冲.黄天霸.美猴王等,造型 ...

  • 京剧《平贵别窑》李万春 王玉蓉主演

    京剧《平贵别窑》李万春 王玉蓉主演

  • 李万春,邓文君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请扫码关注- 诗人思归平台欢迎您 投稿微信号: CZJ690430 喜 讯 喜 讯 草根诗人 思归文集 作者简介 李万春,诗人,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大学本科学历. 著作有诗集巜逝水留痕> ...

  • 【榜上诗家】李万春||长滩百里烟腾绿,大漠千峰日照红。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李万春,诗人,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大学本科学历.著作有诗集<逝水留痕>,全集收纳诗词376首,续集正在整理之中.待期付梓问世.多年积稿上 ...

  • 【榜上诗家】李万春||十里平湖腾紫气,三秋落日下夕烟。

    文学家园 诗词美刊 榜 上 诗 家 诗家简介 李万春,诗人,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大学本科学历.著作有诗集<逝水留痕>,全集收纳诗词376首,续集正在整理之中.待期付梓问世.多年积稿上 ...

  • 牛崇虎,李万春两位老师作品欣赏

    草根诗人 思归文集 作者简介 牛崇虎,网名金牛,河南偃师人.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理事. 早春 柳眼欲开鹊跃喧, 鸭戏春水泛漪涟. 伊洛清流鱼读月, 嵩邙瘦林鸟谈天. 春望 柳舞春风双眸柔, 抺去心头闲淡 ...

  • 京剧电影《闹天宫》李万春主演 中国戏曲学院教学资料

    京剧电影《闹天宫》李万春主演 中国戏曲学院教学资料

  • 【李万春 先生】隆重入选《辉煌百年》【神州家园杯】首届文学大赛202104250 6( 038 号)

    诗 诗 文 专 栏 本平台刊头为著名书法家郭涛老师所题 诗 诗 歌 专 栏 经典作品 全国文学大赛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响应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