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开幕
为期四天的“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昨日在线上举行开幕仪式。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与未来科学大奖历届获奖人、捐赠人、科学委员会委员、监督委员会主席齐聚云端,畅谈如何用科学之光温暖世界。
今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的主题是“科学之光 温暖世界”。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未来论坛理事、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田刚在开幕致辞中说,自己见证了大奖五年来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感受到大奖科学委员会对于评审的严谨性、科学性、公正性原则的坚持,也看到了未来科学大奖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五年来,未来科学大奖立足全球视野,共选出了20位获奖人。田刚认为,他们的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在各自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未来大奖在推动基础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正发挥重要作用。希望通过大奖的激励,激发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家的尊重,实现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过去五年,未来科学大奖在民间科学奖项设立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远景是打造全世界公认的大奖。”
2017年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在对话中认为,“未来科学大奖”作为民间发起的科学类奖项,采用的提名邀约制和国际同行评议制,能更好、更客观地反映评奖的真实价值,确实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在对话中坦言,中国很多年轻人或整个社会对科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科学大发展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人类巨大的发展。对科学的捐赠,不但唤醒了更多年轻人关注科学,也使这些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受到了认可和尊重。
相关链接
未来科学大奖创立于2016年,对为全人类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予以表彰。作为中国首个由民间公益组织颁发的世界级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唤起科学热情,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学。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人民币约700万元)。
2016年至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0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第五届“未来科学大奖”今年9月在北京揭晓,张亭栋、王振义、卢柯、彭实戈四位科学家获奖。
嘉宾观点
施一公:每一天都全力以赴
施一公是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获得者,“2020未来科学大奖周”开幕式上,施一公谈及参与创办西湖大学时说,为了中国科技未来,“每一天都会全力以赴”。
施一公表示,目前他的团队正在做核孔复合体方面的研究,探索人和生物如何感知可见光之外的电磁波波段。“我们通过可见光的感知有了视觉,但除了可见光这样的一个很狭窄的电磁波波段之外,人类是否能够感知到红外,甚至更长波长的电磁波,比如说微波、电波等,现在是不清楚的。我想从这个领域先打开缺口,扩大战果,再往前走。”
卢煜明:希望早日突破癌症早筛
“目前我50%的时间用于继续研究无创产前诊断,另外50%用于研究癌症早筛。希望未来5年内开发出癌症早期诊断方法。”12月27日,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卢煜明在未来科学大奖周开幕式上说。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卢煜明教授,因其开创“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NIPT)”方法,获得第一届未来科学大奖。目前其团队正在尝试用循环DNA进行癌症筛查,主要项目之一就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鼻咽癌。“癌症的早期诊断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通过测量血液中DNA的细微变化,来帮助有效控制癌症的发展。”卢煜明说。
张 磊:重新审视科学精神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在开幕式上作为对话环节主持人之一,对于支持科学研究提出了三个观点。
第一是科学无国界。张磊表示,“虽然有可能不是立即发明某一项技术,但它会对所有的科技进步都产生巨大影响。”科学无国界,当它产生好的影响惠及全人类时,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
第二是重新审视科学精神,在全社会提倡追求科学精神。因为人类的好奇心就是用严谨的科学方法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
第三,科学,要做、要投资、要有时间的复利。“我们想让人们知道,科学是非常有趣、非常好玩的事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对科学的关注和科学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