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畅想】孟晖:面向未来——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态

多元发展,边界清晰;权责明确,和谐共生

——面向未来: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态

文|孟晖

以移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飞速发展,技术从未如此磅礴汹涌的改变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其广度和深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包括教育生态正在孕育和形成之中。

我们教育准备好了吗?全社会准备好了吗?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关键,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三者就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何一方缺失或者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整个生态。而现今社会的变革在深入改变着三方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着三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当前教育生态系统还不太完善,主要存在错位、让位和越位现象,存在教育责任边界模糊的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错位。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的影响远大于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当前,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位和严重越位这样一个两极化的错位发展倾向。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参与家校沟通的积极性不高,从不或几乎不问学生在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这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这些家长习惯性地将学生成长的“责任”“让渡”给学校;也有的家长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经验、技术与方法,不善于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而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家庭教育严重越位,对子女教育全部包揽,特别是对提升应试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无限加码,采取“人盯人,全覆盖”的方式教育子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培训机构的火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从家庭、社会带到了校内并对校内教育产生抗拒,破坏了家校生态的平衡。

二是学校教育的让位。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责、权、利不明确,加之社会对学校高度关注,出现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导致教师的身段越来越低,不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教。老师要为在学校的教育行为担负无限的责任,这样让无数的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做了让步,也使学校教育慢慢让位,“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另一方面,现今社会,由于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简单知识传输的“教”的分量会越来轻,很多方面技术已经完全可以代替并比人类做的好,但是作为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促进的“育”的分量将会越来越重,但是现在很多老师由于自身综合素养的局限,尚在艰难的转型过程中,很多学校教育教学目前很大程度上仍以补习知识、知识重复训练为主,以过度强化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目标,这也对教育生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是社会教育的越位。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主动越位”现象发生得较为频繁和普遍,这与教育系统的相对“弱势”有关。教育系统外部力量对教育的干预,类型繁杂、方式多样、名目五花八门,社会舆论对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全方位监督和对教育事件的舆论介入也越来越多,其他社会职能部门、各类机构,只要找到一个方面正确的口号,就可以以“小手拉大手”“XX进校园”的方式,对学校各种教育性或非教育性任务的分派,对学校正常运转造成了过度压力,有时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地方上,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各类行政管理部门都可以“过问”学校,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检查评比、报送各种相关材料,对这些,学校、老师往往没有权力或者能力抗拒,因为在这种纷繁的“社会关系”中,学校被定位的角色是“服从大局,配合行动”。

家庭教育的错位、学校教育的让位、社会教育的越位,导致各方教育责任边界不清晰,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育人合力,这也迫使我们要进一步梳理三者的关系,将他们导回正轨,构建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高规格的文件,这从顶层设计上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减负,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改善教育生态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落到基层,落到学校实处,还有很多艰难的工作要做。在我的心目中,目前能够定义的,在可看见的将来,理想的基层教育生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发展,各美其美。要构建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圈,适合学生和教师“生长”。从教育生态的视角来看,学校内部最活跃的两大因子就是学生和教师。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潜能。所以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就应该去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和教师“生长”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什么是优质学校?成就所有孩子的人生才是优质学校。每个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特点,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没有最优秀的人生,只有最幸福的人生。各有所长,各美其美,良好的教育生态绝不是标准化、工业化,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目前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是工业化时期对标准化人才大规模的需要而产生的能在短期内大量培育出工业化时代大量需要的可用人才的模式。而当前技术的进步已经完全改变了这种背景,培养具有个性的,具有终身探究欲望,并有探究能力的,能够终身学习的,具有创新本质的面向未来的人才才是我们目前的导向和需求。简单的知识传授正在逐步退位,教育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

同时,良好的教育生态,也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与发展,让教师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没有教师的“生长”就不会有学生的“生长”,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学生的幸福。关注教师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当今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归宿不限于学生的发展,也应指向教师。学生要得到个性化发展必须有个性化教师,个性化学生呼唤有个性的教师,个性化教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生态从个体到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包容而多元的,有能够培育个性化教师和个性化学生生长的土壤。

二是明晰边界,各安其位。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之间以及教育系统内部有着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边界。许多教育问题就是由于边界的僭越和失守造成的。以“界”为限,维护“教育边界”,遵守和尊重不同场域规则的差异关系、在边界清晰的前提下展开交往合作,有利于打造良性的教育生态。我认为完善教育立法和制度并使其真正能在教育一线得以贯彻,是当前规范、约束和保护教育行为的有效手段。立法和建制有助于针对不同性质的边界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定性,比如教育、社会、家庭之间的权责界限,虽然都表现为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但是既有行政权责,也有专业或职业权责,还有个人权责,各自的目标指向也不一样,也很难以另外一方的目标指向和原则来考虑问题和作出行为。权责性质上要区分,处理原则也就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体来说就是政府、社会、家庭、学校要各安其位,行政、学校、老师、家长各自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边界要清晰,不能越界,不能行政代替学校,社会替代老师,老师代替家长等等,反之亦然。但同时,明确边界意识,守护边界,不是禁止交往和合作,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交往和合作。边界存在是交往与合作的前提条件,也使交往与合作成为必要。真正的合作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内,以“各行其是”的方式做“可行之事”,而不是越过彼此界限“替代行事”。

三是适度自由,各得其所。每个学校也应该是独立而有个性化的存在,相对于外界,在边界的保护和规则的框架之内,学校应该享受充分的自由,充分激发,校长、老师、学生们的活力。我想每位校长其实心中都由一个“校长之问,校长之叹:如果能搞完全按照我心中的教育理想来自由的管理和发展我的学校,会是怎样?会是一个多么幸福的事情!”。呆板、死气沉沉的土壤开不出自由创新的教育之花,教育不出我们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学校内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定着教师与学生的“生长”状态。我想学校应努力实现“生态式教育”,让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自己的小空间内是自由的,能充分释放创造力和激情,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做好教育。我们要建立现代学校自主管理制度,努力构建民主、开放、服务的管理体制,让学校成为适合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生存发展的空间。

四是明确职责,各尽其责。新时代呼唤新人才,培养新人才呼唤新教育,这种教育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是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教育。办好教育事业,营造新型教育生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是亲情,是传承,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或者其他角色均无法替代。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和教师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和知识能力的教育,还要切实有效地开展家校共建,协助指导家庭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尊重教育的个性和自由的前提下,完善相关制度,制度要切合实际,能够施行,不能简单一刀切;要做好保障和兜底,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为学校、为教师减负、打气、撑腰,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使教师敢于担责,敢于创新,敢于大展拳脚开展工作。最后,我想说社会对教育应有一个包容的态度,培养青少年成长成才并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们要关心学校,而不是苛责,要允许学校创新甚至试错,为培养新时代的新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五是加强协同,各尽所能。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明确边界也好、职责也好,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使各方在这个系统里面都能够各尽所能,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结构。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协助、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由于有其专业优势,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生态体系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家庭、社会和学校必须相互支持、目标一致。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理解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渠道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教育服务。

总之,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依靠老师,而是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教育中的定位虽然有各自的不同,但是其目标应该都是一致的,我们要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来自原创 孟晖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