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内蒙古|云裳:卫校生活漫忆

原创作者:云 裳|内蒙古阿拉善盟

卫校生活漫忆

在我们人生的故事里,总有一些幕景、音调足够特别,难以忘怀。当记忆的闸门有时不经意的打开,那些人生中难忘的片段,便扑面而来,而那最清晰、绚丽的片段,充滿诚挚情谊的片段,是三十三年前那以青春为名的时光。
1985年,我初中毕业,考入巴彦淖尔盟卫生学校。那一年,我16岁。
那时考上中专,毕业统一分配,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工作后就是国家干部。我家孩子多,能考出去一个是一个。尽管我当时学习成绩拔尖,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
其实我的梦想是上师范学校,当一名老师。当时受地域限制,只可报考阿盟师范学校,而我看似温顺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萌动的心,想借此机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纠纠结结中,选择了报考中专。
当收到红色录取通知书时,全家人都笑逐颜开,仿佛从这张普通的红底黑字纸中看到了我的美好前程。特别是父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母亲开始着手准备我上学的被褥,大姐开始给我织毛衣毛裤,就连平日里我得让着的弟弟,也会有意无意讨我喜欢。是啊,八十年代能够考上中专,然后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算是一件幸运而又羡慕的事。
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年9月开学季,父亲扛着我的铺盖卷儿,提着大包小包,领着我,坐班车坐火车,风尘仆仆,送我到他乡求学。到学校后,父亲跑前跑后替我办好入学手续,到附近的百货商店置办了脸盆、暖壶等生活必需品,特意给我买了个枣红色的皮箱。在我看来,皮箱是父亲给我的上好的奖励,伴随我度过了三年时光,我把一些珍爱的东西,比如书籍之类像宝贝似的放在箱子里。安顿好我,父亲连夜匆匆赶往杭后陕坝,看望他有几年没见面的三姐一家人,之后从那边直接回家,以后就得我自己独自打理日常还有学业了。
送父亲到学校大门口,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泪珠扑簌簌的掉落。那个年代,经济条件有限,送孩子到外地上学,来的多半是父亲,不像现在,基本上全家出动。我一直在想,那时的父亲们为何如此相似:脸庞黝黑,话语不多,坚持要替儿女扛那最大最重的行李。临别时匆匆几句交代,然后点上一支烟,转身离去。只言片语,牵动肝肠。三十多年,只要一想起,眼前立刻出现这个画面,清晰如昨,温暖无比。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人,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好奇。除了时不时袭来的想家的念头和些许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心里更多的是激动和向往,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憧憬,对世界对未来的憧憬,心中鼓荡着青春的猎猎风帆。什么是风华正茂,什么是意气风发,我想,那就是了。

在我的想象中,中专学校该是柏油马路楼房林立树木葱绿鲜花盛开。当我满心欢喜地踏进校园那一刻,心里还是挺失落。两扇普通的大铁门,校园不大,园内十来棵白杨树,一排排低矮的校舍,每个宿舍分里外间,每间6人,上下铺,园外有个简易的操场,一切与期待中的大相径庭。
我学的是助产专业,全班清一色女生,分别来自内蒙古4个盟市,有巴盟23名伊盟10名乌海5名阿盟5名。那时候的我们单纯朴素,带着几分青涩,怀揣希望和梦想,一张报名单、一页青春纸,43名不同性格不同方言的花样女孩聚在一起,开始了朝夕相处的校园生活。
从此,我们被烙上了“初中专”的印记,我们之间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从开始的陌生到相互熟悉彼此深交,“同学”二字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解剖课是我们接触医学的第一门专业学科,第一次去解剖实验室看样本的情景历历在目。当一群准天使身穿白大褂,带着好奇涌入解剖实验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刺鼻的福尔马林味,闻着就想吐,那些解剖好的尸体、脏器,看着更是恐怖。胆小的捂着口鼻躲在后面,老师大声强调讲重点,才远远地瞄一眼,但那些分离好的肌肉神经血管,细如丝线,不凑近了看,根本看不清楚。老师便挨个儿点名,让我们拿着镊子去找他指定的脏器骨头肌肉和神经。一次又一次,我们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恐惧。悉知人体有206块骨头,每个神经肌肉的分布及走向,后相继系统地学习了《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妇科学》《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内科学》等医学理论课程。
那时的中专生活简单,每天基本是两室一堂(教室寝室食堂),周而复始。接触全新的医学知识,不免会有枯燥的时候,好在老师们理论知识厉害,讲课生动形象风趣。记忆犹新的是解剖学魏老师,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讲课有趣味性,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有时他讲着讲着,会突然停下来,给我们讲一些为人处事的小技巧。严肃可敬的妇产科张老师在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同时,又结合临床经验,语重心长告诫我们: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容不得半点马虎。
走进医学殿堂,遨游在知识海洋,我们求知若渴,勤奋求实,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志向远大挥斥方遒,立志在医学道路上有所建树。悉听谆谆教诲,铭记精医崇德。卫校是我们梦想起飞的摇篮,承载着我们的青春理想,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有我们好学不倦的身影。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食堂的饭菜便宜,易饱,可油水少的很,不耐饥,常常等不到下课早已饥肠辘辘。下课铃声一响,几百学生鱼贯而出,蜂拥入食堂,几个窗口排起了长队。那时还用粮票,每个月有10块左右的助学金。对于大部分女生来说,基本上够一个月的伙食费。
指导员李玉兰老师身材中等清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母亲感,担任三个班的指导工作,熟知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疏导心理思想,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入学的第一个国庆节,李老师把我们班异地的学生带到她家吃饺子,那猪肉芹菜馅饺子是我记忆中吃到的味道最地道的。
到了周末,巴盟同学回家捎一大袋猪肉烩酸菜、腌制好的红腌菜和炒好的肉酱,全宿舍的人便有了口福。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像过节一样,吃的真是香啊。经常光顾的小卖部,留下似乎至今都难以抹去的印记。小卖部卖焖面,味道还过得去,但那个女人很不卫生。有时又馋又饿,顾不得那么多,买一份来解解馋。冬天了,从食堂买一份几乎看不见油花的炒包包菜,里面加一点从家里带来的辣酱,把事先买来的挂面稍煮一下,捞出来放在加工好的菜上,再把饭盒搁炉子上小火焖十来分钟,很快,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一顿简单的焖面,便改善了我们的伙食。
那时宿舍没有暖气,生的是土炉子,烧的是烟煤,得用少量水把烟煤拌匀,用煤铲子一铲一铲放进炉子。我家这里一直烧的块煤,第一次见到这种烟煤,刚开始不会用,搞得天天生炉子,生一次会把宿舍搞得乌烟瘴气,一个冬天下来,总算是找到了窍门。

我们班的同学大多性格开朗热情活泼,课堂气氛活跃,课外富有生气。那时的我们喜欢手抄本,一本一本,抄满了励志的名人名言或者诗句,更有好多喜欢的歌。每周星期四晚上八点半教室里准时传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是我们班固定的[每周一歌]时间,我们就这样学到了好多经典的流行的歌。班里常常搞文艺活动,或者几个班一起做联谊活动,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一派欢腾。八十年代《成吉思汗》这首歌很火,当动感十足的《成吉思汗》乐曲从砖头录音机蹦出,我们随着节奏蹦着迪斯科,尽显朝气蓬勃的青春。星期天休息时,三五成群结伴去逛自由市场,学校位置有些偏僻,一群人叽叽喳喳一路走着去走着来,说笑间,不觉疲劳。
那时没有通讯工具,想家了,提笔写封家信,一月三两封不等,写对家人的思念、学校伙食不习惯、学业紧张等,花一两毛钱寄往家里,便觉心里轻松了许多。父亲会给我复信,每次收到信,喜悦迫切的心情和通宵熬年一样快乐,可往往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迹,我已泪眼婆娑,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读完,父亲的落款“父不具名”和日期模糊到看不清。
在卫校读书的日子,是最有理想抱负的日子。洋溢在每个细胞的热爱和热情,足以支撑我们的梦想。我们在那一千个日子里,起床早操、读书学习、吃睡玩耍,畅想美好明天,过得充实有意义。那一条条通往教室宿舍食堂的小路,记载着数不清成长的脚印。那时,我们正青春!褪去了青涩,开始成长,学着独立。1988年7月,我们毕业了。我们互道珍重挥手告别,各个踌躇满志,踏上了人生崭新的历程。
岁月不居,日月如梭。昔日的欢声笑语萦绕耳畔,保存完好的毕业留念册记录着最真的祝福,老照片记录着最真的笑容,每每想起,依然有着热血青春的味道。谢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的恩泽,谢谢助产四班的姐妹们,谢谢我们拥有一份共同的青春经历,一份难以忘怀的青葱记忆。感觉过,就是一种享受;珍藏着,就是一份财富。
三年卫校生活是我的人生路上闪闪发光的一小段;是我的人生中珍贵的回忆;是我的人生中最后的校园美好时光。那些年,我们的青春;那些年,我们追求的理想情怀;那些年,我的青春的卫校生活;那些年,我的卫校同学。回望岁月,那些美好的时光,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如今,芳华已逝,青春不再。一代初中专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印记。这段青春里的记忆与温暖,隔着茫茫的风烟,隔着遥遥的山水,情长意暖,如一杯淳厚的陈酿,历久弥香。

云裳,本名赵奋华,医务工作者,瀚海园读书会会员。每有闲暇,好览山水,且以凝神,且以沉醉。偶欣笔涂抹,借以抒怀,借以修行。

(0)

相关推荐

  • 因选择而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坦诚,当初选择这一行业并不是我的初衷,我从来没想过做老师,更没想过做一名小学老师,因为我心里还有更美的理想.但是由于家境的原因,初衷毕业那一年与我一同毕业的哥哥落榜了,高考毕业的姐姐 ...

  • 护士办中专学历认证:耗时一天、辗转四地、花费上千,拍了个寂寞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缘起 最近医院要求在编与人事代理的医务人员,在6月15号之前上交学历认证复印件入档. 这是医院人事科的通知: 通知: 按照人社局组织部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全员在编干部和人事代理 ...

  • 青春就是用来虚度的?---中师之初

    考上高中,不读,继续复读初三,考中专:读了三年高中,未能成功考上大学,不复读高三,改为复读初三,考中专.初中三年,目的就是为了考中专,考不上,复读,再考,直至考上.那些年的中师生,几乎都是这样&quo ...

  • 三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学校读书

    三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学校读书

  • 邱司务长的岁月记忆

    (豆棚篱落@刘红 按: 本文是盐中已退休的食堂司务长邱丕民写的文章.他本是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一段一段写了,发在盐中退休老师群里的. 手写,并一段一段发,真是不容易.他写得这样细腻,这样有章法,挺 ...

  • 【中师生-专栏】王前林:1989年,我考上了新津师范学校!

    三十年前的今天 1989年8月30日,我终生难忘.那一天,是我这个农家子弟第一次出远门,来到新津师范报到上学的日子.上学的曲折经历,让人心酸不已. 其实,我原本不该读师范的,是命运让我不得不去读了师范 ...

  • 【原创】云裳:春分小散步

    原创作者:云 裳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春分小散步> 立春已久,可北方的春天似乎还未真正来临,需要耐着性子等待.这不,连着多日漫天黄沙,继而雨雪又裹挟而来,把个刚刚晴好的春日又转 ...

  • 【原创】云裳:我和姚老太

    原创作者:云 裳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我和姚老太> 认识姚老太有十个年头了,一开始压根儿没想到我们之间的联系会保持这么久,并且以后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那是2010年春天,我接手 ...

  • 【原创】云裳:《十年》

    原创作者:云 裳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 十  年 >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祷词"请不要让我在活着的时候死去."早先我不是很理解,在失去你以后,我懂了.窗间过马,岁 ...

  • 【原创】云裳:一封家信

    原创作者:云 裳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一封家信> 爱始终是你我手中长长的线......每个人心头都有那么几个重要的日子,会被涌上心头的暖意渲染得很美好.在漫长岁月中,被久久地记着 ...

  • 【原创】云裳:岁末碎笔

    原创作者:云 裳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岁末碎笔> 岁月蹉跎,人生几何?我不知道这清浅的时光中蕴藏着多少悲欢离合,喜乐忧伤.此刻,旧岁近暮,只愿一曲高歌,一杯清茶,便可了却所有的得 ...

  • 【原创】云裳:寄情冬雪

    原创作者:云 裳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寄情冬雪> 晨起,拉开窗帘,外面天地墨白,一片银装素裹. 近些日子,很多地方下起了雪.白雪簌簌,让萧萧疏木有了别样的盛景,给人们带来了久违 ...

  • 【原创】云裳:有星辰可见 不惧长夜漫漫

    原创作者:云 裳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有星辰可见  不惧长夜漫漫> 一位朋友说,你可以不去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但迟子建的文字你一定要去读,这让我有了要读读迟子建的文章的念头.无独 ...

  • 【原创】内蒙古|云裳:岁月写给我们的歌

    原创作者:云 裳|内蒙古阿拉善盟 <岁月写给我们的歌> 真正的友谊,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乔治.华盛顿 我们仨认识交往38年,玉凤长周三1岁,周三长我1岁,我们不是金兰契友不是焚香姐妹 ...

  • 【原创】内蒙古|云裳:永不褪色的时光

    原创作者:云 裳|内蒙古阿拉善盟 <永不褪色的时光> 随着一阵夏日暖风拂耳而过,麦子即刻荡漾起来,由下而上传递着一幅耀眼的绿.在碧绿和金金黄的交接处,仿佛有一条化不开的线,那是种特别的.杂 ...